1. 看考云 > 知识库 >

五年级上册语文视频

五年级语文下册《枫桥夜泊》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枫桥夜泊》教案
提示:

五年级语文下册《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讲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1.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2.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3.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4.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 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生读) 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师: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师: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生:月落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 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 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生: 孤独、凄惨)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 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生:是寒满天,冷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 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生:通)。行吗?(生:行)。味道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生:母亲、家人、妻子 …… 师:但是,漫漫长夜,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生:对),只有——(生:对)。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配乐,吟唱)、(生齐读)。 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生读诗)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枫桥夜泊》课件【三篇】
提示: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枫桥夜泊》课件【三篇】

【 #课件# 导语】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枫桥夜泊》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清冷。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很暖、很美。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你会感觉怎样?生:很幽静。师:好的,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刚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诗中描写的意境,那作者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写作背景)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乘舟经过姑苏,把船停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准备天亮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月亮渐渐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开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远处渔船上闪烁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悠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出来,格外的寂寞、忧伤。   或许是忧于国事,又或许是触景感怀,于是心有万千,这动人的诗句油然而生,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三、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四、分析诗歌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其实枫桥原名为“封桥”,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更名为“枫桥”的,并且从此与寒山寺一起驰名天下。枫桥,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bó”,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师:你说得很准确。   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来临。   唐朝杜牧也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乌鸦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动物为生,所以被称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声是“呱——呱——”的粗劣嘶哑声,因此使人感到又凄凉又厌烦,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其实乌鸦还是受国家保护的益鸟。   乌鸦的嗅觉异常灵敏,它能及时发现地上的动物死尸,还能闻得到从地下散发出的腐尸味而常在有新坟的墓地呱呱乱叫,甚至还能在房前屋后飞过时,捕捉到某个病人临死之前所散发出的特殊异味,然后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发出异样的叫声。可以说,乌鸦常常在乡间预言并见证了一个人的整个死亡过程,并且以口无遮挡的方式提前发出了各种不祥的讯息。加上乌鸦本来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阴冷的形象首先进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据说,人死之前会发出一种气味,乌鸦闻到后,就会停在旁边叫,预示人将死,所以人们就恨乌鸦嘴,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听到它的叫声家里就会死人,所以用乌鸦嘴来形容对事情发展提出不好的预测的人。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我们平时形容教室很安静,常常会怎么说?“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以绣花针的声音来衬托教室的安静。   那晚上一个人在夜半听到钟声,会是什么感觉?——静、寂寞、忧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拓展二: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板书:毛宁的《涛声依旧》   接下来我们听一首歌,这首歌有部分歌词是借鉴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歌是毛宁唱的《涛声依旧》。(给学生发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的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听完歌,请同学们找出歌词中借鉴诗歌的部分进行对比。   对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留连的钟声)   2、歌词中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的爱情故事。   青春烂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枫桥古镇边相遇、相识、相恋,最后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怀着一份对对方无尽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枫桥边相遇,面对江枫渔火,古寺钟声,双方蕴积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发出来。经过太多的世事沧桑、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这个人。   一份真爱,已经错过一次,千万不能再次错过。那种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那种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   3、我们经常说一个人“饱经风霜”,这个“风霜”怎么理解?   (解释:饱:足足的,充分;经:经历;)   举例: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风霜”:形容在岁月中经历得多,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各种艰难困苦,显得很沧伤。   4、对于现实中受到“风霜”感染、受到“涛声”影响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对于现实中饱经风霜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在关爱中摆脱落寞的阴影,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精神。“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这是歌曲中表达的愿望。   拓展三: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那你呢?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采取什么方式排解的?(学生自由回答)   倾诉、转移注意力、听歌、睡觉、吃东西、逛街、旅游、淋雨、喝酒、打球发泄……   六、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七、作业   1、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   听到:乌啼、钟声    【 篇二 】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背诵本诗。    【 篇三 】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课文原文及教案
提示: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课文原文及教案

【 #教案# 导语】《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课文原文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周而复,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条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艰难的抗日战争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智慧。   3.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理解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和战争背景;   2.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观看视频,解题导入   1.点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冀中的地道战》。(出示课件1)   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出示课件2)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吧,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现在,我们再重温当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的精彩瞬间。   2.播放视频   (出示课件3)今天,我就带大家穿过时光隧道,走进地道战,感受冀中人民的无穷智慧。(播放《地道战》片段)   (出示课件4)谁说一说“冀中”是什么意思?在预习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中”中间,中部。“冀中”指的是河北中部平原。)   3.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课件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于1942年到1944年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地道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出示课件6)自读提示: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指名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7)   (1)会认字:强调“侵”不要读成“jìn”,“吆”读作yāo。“任”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rén,另一个读音rèn。   (2)会写字:注意“妨”的部首是“女”;“陷”的左下部是“臼”不是“白”。   三、精读课文,品味理解   1.默读课文: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出示课件8)   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1~3自然段)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层(4~7自然段)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叙述了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   第三层(8自然段)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的地位。   指名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讨论交流。   (1)什么是“大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你是怎样理解“创造”一词的?(课件出示9)   “创造”说明了冀中人民的智慧。“创造”说明地道是当年冀中人民设计发明的。“创造”说明地道是冀中人民最早挖掘的。   (4)(出示课件10)“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你怎样理解“奇迹”什么?   “奇迹”指的是意想不到的,不平凡的。   板书:地道战奇迹   (5)(出示课件11)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地道有什么作用?   “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地道是用来防守的坚强堡垒。是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可靠屏障。   板书:产生及作用为了粉碎“扫荡”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五、布置作业   (一)课堂作业新设计   模仿课文的写法,将你家庭院的结构和特点写下来。   (二)课外作业   (出示课件12)   1.抄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试着回答课后练习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   3..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出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对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战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冀中人民的聪明才智吧。   一、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出示课件14)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4—8自然段   (1)读一读   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   (2)想一想   (出示课件15)第四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这段话共有四个意思。第一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讲地道的位置和高度;第三讲地道里有许多洞,功用各别,生活设备齐全。第四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板书:结构特点   地道(数量地点高度)   地洞(大洞小洞气孔)   (出示课件16)第五自然段中,介绍的地道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形式?   地道的出口有四种形式: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每一段都有“孑口”。   板书:出口(荆棘和陷坑)   (出示课件17)“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特点?   “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孑口又险又窄,易守难攻,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出示课件18)从第六自然段,我们能知道敌人破坏地道的方法有哪些??   板书:火攻、水攻、毒气攻   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   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板书:防御   (出示课件19)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联络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一个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   板书:通信联络有线电无线电   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所以加引号。   (出示课件20)“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赞扬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   (3)画一画   讨论交流:根据课文提示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结构示意图。   (4)说一说   让学生做导游解说“地道”。   小结:   (出示课件21)课文4—8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讴歌了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打击敌人的无穷智慧。   2.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追问:   (出示课件22)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这句话的?   板书:地位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二、升华情感,陶冶情操   播放《地道战》主题曲:《地道战》。   三、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 【篇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的电影,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   2.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3.从课题来看,哪一个词是中心词?(地道战)   “冀中”是河北省的简称,河北省的中部就叫“冀中”。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理清课文层次,考虑分段。   三、逐题检查、讨论。   1.指名读课文,并说出课文大意。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①指名读,齐读。   ②强调“厕”是平舌音,“辣”左边最后一笔是撇,右边要封口。比较:妨-纺惑-感   3.讨论分段。   第一段(1~3)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的地位。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讨论交流。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创造了……)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板书:不计其数(形式多数量多)   敌来敌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   3.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扫荡”“封锁”。   4.总结第一段段意。   五、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读讲讨论:   ⑴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有四层意思。第一层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层讲地道有位置和高度;第三层讲地道里有许多大洞,生活设备齐全。第四层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⑵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的每一段都有“孑口”。)“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之险窄。)   ⑶“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⑷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通讯联系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人们一一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许多办法进行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3.总结段意。(这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   4.齐读课文第二段。   二、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示意图。   3.填空:(书后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了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第二句讲了什么?(冀中人民坚持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是惊人的奇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惊人的奇迹。)   三、自由朗读全文。   四、结合课文,学习句式,练习口头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五、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1.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六、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么,课文的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层表达出来的呢?   2.讨论:(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围绕中心,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样式和特点,构造有得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放毒气,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教师总结。课文有条理地记叙了内容,一步步深入地表达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板书:   位置 高度   大洞 小洞 气孔   出口   迷惑洞   孑口   土沙灭火   吊板挡毒气   连通沟井放水   通讯联络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提示: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八课《冀中的地道战》的生字注音组词: 1、生字:侵 注音:qīn 组词:入侵、侵略、侵害。 2、生字:略 注音:lüè 组词:省略、忽略、略过。 3、生字:筑 注音:zhù 组词:建筑、筑造、修筑。 4、生字:堡 注音:bǎo 组词:碉堡、城堡、地堡。 5、生字:党 注音:dǎng 组词:党派、政党、党建。 6、生字:丘 注音:qiū 组词:山丘、丘陵、沙丘。 7、生字:妨 注音:fáng 组词:妨碍、无妨、何妨。 8、生字:蔽 注音:bì 组词:遮蔽、隐蔽、遮蔽。 9、生字:陷 注音:xiàn 组词:陷阱、沦陷、陷害。 10、生字:拐 注音:guǎi 组词:拐卖、拐角、拄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