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四年级数学上册

四年级上册数学书内容是什么?
四年级上册数学书内容是什么?
提示:

四年级上册数学书内容是什么?

具体如下: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数学广角──优化 总复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书内容怎么学: 上课认真听讲: 其实不止数学,任何一门课程都是这样。课堂上的40分钟认真听讲了,相关的知识点掌握透,不要一知半解。做题速度,准确率非常高。效率远比课后花大把时间高得多。 及时完成课后的同步练习: 学完之后,尽快去做练习,也能提升做题速度与准确率,而且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因为刚刚学过的东西,又马上巩固了一遍。所以孩子们尽量不要把一天的作业全部推到晚饭后再做。有些中午能做的可以先做一部分。避免作业较多,写到很晚才能完成。 温故知新: 有些孩子学了后面的知识,会把之前的内容忘记。所以时常温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复习的频率可以由高到低,因为在较短时间内,大家忘记的内容是最多的,所以前期复习频率要高一些。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课本内容是什么?
提示: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课本内容是什么?

1、四则运算 2、观察物体(二) 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图形的运动(二) 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10、总复习 小学数学常见的量有克、厘米、毫升、平方厘米、立方厘米等。 1、克 克为质量单位,符号g。一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质量。一克的重量大约相当于一立方厘米水在室温中的重量。相关换算有1 吨 = 1000000 克、1 公斤= 1000 克 (一千克)、1克=1000毫克、1克=1000000微克、1克=1000000000纳克等。 2、厘米 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符号为cm。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提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资源利用:   电子白板课件 温度计 温度计示意图 一杯冰水 一杯温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述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情景二:寒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人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2.指名说感受。   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温度的表示方法   1.听一段视频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新疆这两地的气温。   2.播报:西安8℃至13 ℃;新疆-4℃至5℃。   3.教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较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   ①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   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   ②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5℃ -4℃ 正号 负号   ③通常的5℃前面写不写“+”?   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   (1)冰箱门温度显示 ,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 ℃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2)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39℃以上就有危险了。   认识温度计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   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种温度计,让生了解不同样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①温度的单位℃ ②红色液柱,会升高下降   ③中间有个0刻度,上面是零上温度,下面是零下温度   ④1小格就是1℃   ⑤老师简介℉: 华氏度是1714年由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的。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   (二) 练习读写温度   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   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现三个温度计。)   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   随机比较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   (三)感知温度   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   (1)指名让生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   (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   (3)教师给出以下温度,以0℃为基准,让生用手比划是零上温度↑或零下温度↓。   8℃   -5℃   15℃   -15℃   -20℃   2.测温度   (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3.认识0℃   (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   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   (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   (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始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始结冰。   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零上12摄氏度 零下10摄氏度 零摄氏度 零下16摄氏度   -10℃ +12℃ -16℃ 0℃   (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   (2)指名汇报连线。   5. 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   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何呢?请看屏幕。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   (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3)通过比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片,与合适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   夏天短袖 毛衣外套 棉袄棉鞋(冰雪)   -8℃   36℃   19℃   2.比较-5℃与-20℃两个温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   指名交流汇报。   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气温。(课件出示)   (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   (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   < < < <   四、拓展延伸   指着板书:新疆气温5℃,最低气温-4℃,它的`温差是多少?   (1)借助温度计示意图,让同桌讨论。(2)交流汇报。(3)归纳方法。   五、课堂小结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查资料搜集了解一些其他物体的温度。   (如:月球表面的温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一些金属的熔化温度等)   2.生活中除了有的温度带有“-”号,你还见过带“-”的数吗?   搜集一些下节课交流。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中括号,会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反馈   1.漫谈自学收获: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有关中括号的视频,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交流要点: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   2.预习单中的问题交流。   订正错题。这道题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看来同学们学得很不错。   二、疑难突破   那,在自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提问)   师问: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引入中括号?也就是中括号到底用在哪儿?是否是只计算来用?   当然不是了,很多时候,咱们学习的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服务的,那这节课,咱们就来体验一下,如何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中括号   三、合作提升   1.出示情境:面包8元/包,蛋黄派12元/包,巧克力的单价是面包与蛋黄派单价和的2倍。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巧克力的单价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出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   小明带了80元,根据这个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可以买多少盒巧克力?)   2.那个问题怎样解决?请你列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将学生的做法写在小板上,贴出来。分步正确的,综合错误的,综合正确的三种)   3.交流   谁来说说你每步求的是什么?   辨析   80÷ (8+12)×2   80÷[(8+12)×2 ]   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是呀,第一种算式只套了一个小括号,这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应该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而我们应该先算乘再算除,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括号了,再不能套小括号,那样就乱了,为了避免混乱,所以就用一个中括号。   是呀,在已经有了小括号的式子里,当再次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符号,中括号就出现了。   对比:对比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哪种算式书写更简洁?(综合算式)是呀,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发明中括号了,它既能改变运算顺序,同时可以使我们的书写更加简洁。   4.引申   你会用中括号吗?来试一试吧。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交流: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一个中括号?   5.解决问题   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运用中括号列出综合算式了,那接下来的几道问题应该都难不住大家。   (1)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4人。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72人。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明包了18个包子,小刚包的个数是小明的2倍,小洁包的比小明与小刚的和还多6个,小美包了20个包子。小洁包的个数是小美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6.拓展   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能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吗?和同桌说一说吧。   这个对于大家都是小菜了,那咱们加大点儿难度。   象老师这样说   180÷4+2 ×3,我们可以说180与4的商加上2与3的积,和是多少?   180÷(4+2)×3,这道算式可以怎么说呢?   (180÷4+2)×3   180÷[(4+2)×3]   还是这四道算式,如果编成应用题,又可能是什么样的应用题呢?这个留作大家课后思考。   四、梳理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小括号“( )”是17世纪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的之前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中括号“[ ]”。改变运算顺序的除了以前学习的小括号,今天学习的中括号,还可能有什么?大括号?同学们很善于联想。象这个就是大括号,你觉得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是的,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敢于联想,会发现更多知识间的奥秘。   课堂检测   72÷[960÷(245-165)]   (960÷40-10)÷2   小军从家到少年宫走了14分钟。用同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分钟?

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示:

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1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习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习十五”习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习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xx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xx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   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   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背景: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统计与概率”,并且指出在教学“统计”要从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转向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4页例2)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使学生能使用各种统计的方法以及“正“字的统计方法统计数据。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正“字的统计方法。    情境描述:   方案一为:按照课本例2提供的情境进行。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人数。导入过程: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正在用鲜花来装扮他们的教室,这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花?你喜欢哪种颜色?然后对喜欢各种颜色的花的人数进行统计。(评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喜欢哪种颜色的花进行统计,学生兴趣并不高。)   方案二为:统计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强凳子、拍皮球、夹弹子、考考你”(这是我了解到的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为了激起孩子的兴趣,我选了一些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选择。我把这些活动写在黑板上),这些活动你喜欢吗?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齐刷刷的说:喜欢   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呢?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口。   我停了停又说: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写在老师发的纸条上,注意只能写上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们很快写好了,然后由组长收起来。(评析:给孩子神秘感,使得孩子更期待下面的学习活动,由“要他学”一下子转变成“他要学”了。)   师:现在老师想利用手里的这些纸条来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那么这个活动将作为我们班六一儿童节时的一个活动。我该怎么办呢,请你帮老师想想办法吧!   怕几个孩子没能听清楚,我又说了一次:我怎么利用这些纸条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   孩子们开始动起了脑筋,他们也遇到了问题。过了一会,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1:你可以看一看纸条,看看哪个选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是一张张看过来吗?   生1:嗯   师:唉!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好吗?   生2:我觉得不太好,这么多纸条怎么看得清楚,可能看了就忘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生3:我们可以做一下记录。   师:怎么记录?   生3:用打钩的方法。看一看选的是那个活动就在哪个活动下打钩。   师:你这个方法真不错。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记录。学生开始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中享受到自己学会知识的愉悦)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   方法有:打圆,打三角形,打五角星,划横的,写正字。   讨论好了,我叫孩子们在准备好的草稿纸上跟着我把这几个活动写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组。然后叫了三个分别是用打钩,划横,写正字的学生上黑板统计,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统计。老师将纸条上的活动念一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师:记录方法和符号没有统一要求,同学们喜欢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那谁能用更直观、更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小组活动:每组拿出一张空白虚线框图,进行制作统计图。小组汇报并展示统计图(评析:通过学生实践经验来学习知识,更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总结:   方案二的课堂气氛明显好于方案一。方案一中,孩子们的反应显得非常被动,纯粹是为了学数学知识而在上课,孩子们显得难以接受。而方案二,学生就显得非常活跃主动了。方案一的导入,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呢?追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统计这些喜欢不同颜色的花的人数,教材提供的情境不够贴近实际,没有展示出为我什么要进行统计,统计了是干什么,纯粹像是为了要学习统计这一内容而设计的一个情境。再次:虽然课本的例题提供了具体的情景,但孩子们兴趣不大,因此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在选择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时,可选性不大。因为这些花看起来都差不多,因此孩子们不知道到底选哪个好,选的时候也只是随便定了一个。而方案二就不同了:首先,这些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到六一节要搞这些活兴趣一下子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大家。其次:孩子们清楚统计的原因,要选出六一节的活动就要选择喜欢的人最多的那个,所以要进行人数统计。并且可选性要比例题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