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擒贼先擒王出自,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全诗是什么诗名

本文目录索引

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全诗是什么诗名

前出塞九首·其六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全诗是什么诗名

2,“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出自于谁的笔下?

杜甫的《前出塞》(其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古诗,但也是一首读起来感觉前后反差很大的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军队整装备战,人人都摩拳擦掌,力争能够成为能够挽强弓用长箭的精兵强将。这句诗给人的感觉,士兵积极性很高,人人想着上阵杀敌立功,让人热血沸腾,很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感觉,将士们都做好了出征准备,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不但描写了将士人人力争上阵杀敌的高涨热情,还表现出了杜甫对战争有很清晰的思路。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首先擒获或者杀死敌人主将,敌人自然就会溃败;擒贼先擒王已经成了后世作战的一个指导思想。不过马个头比较大,估计箭伤对马的杀伤力应该比不过对人的杀伤力,究竟能不能射人先射马,这值得商榷。 总体来说,诗的前四句杜甫描述将士们战前准备,提出自己的作战纲领,给读者的感觉,杜甫是支持出征作战的,甚至恨不得自己也上阵杀敌。那后面是不是就应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或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了? 但是后四句却转了个180度的大弯。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战士们都摩拳擦掌,做好了一场大战的准备了,你还指示了我们怎么去打仗,大军马上要出征了,你又来说不要多杀人,我们要和平,只要不让别人侵占我们国土就够了,没事去打别人是不对的。 前面热血澎湃,后面又浇了盆冷水降降温。当然杜甫写《前出塞》组诗的时候,唐朝还没经历过安史之乱,国力还处在鼎盛时期,对外作战一般是主动出击。虽然频频战争能够彰显大唐的强大,但穷兵黩武会造成民不聊生,就像汉武帝时期,北攻匈奴,远征大宛,征服朝鲜,四处征战,到了汉武帝晚年,汉朝已经民不聊生,如果没有昭宣之治,西汉可能在汉武帝之后就不复存在。 但是没有强大的武力也不行,西汉初年和唐朝初年,就是因为武力还不够强大,被迫采取了和亲和进贡的方式保持了暂时的和平。因此保持强大的武力是必要的,但是武力强大的目的是保持和平,止戈为武。

3,擒贼先擒王出自哪里?

“擒贼先擒王”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九首》中的第六首,原诗如下:
前出塞九首·其六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写作背景:
天宝十一载(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的《前出塞》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朱鹤龄说这九首诗是为天宝末年哥舒翰用兵于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天宝六载(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4,擒贼先擒王上一句是什么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挽弓:拉开、开弓.
擒:捉、拿.
[译文]:
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题解]:
这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十分有韵律,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回味.

射人先射马,哲学上称为“图难于其易”。从目的和手段上来说,采用简便的手段(马比人目标大,容易射击)来达到相似的目的(人落马,也就在劫难逃)。
擒贼先擒王,哲学上叫做“关键的少数”。一般的事物都具有决定性因素和关键部位,抓住要害处理问题,其余的便会迎刃而解。在集团内,王为首,全力以赴抓住首领,其他的便会散伙,或自投罗网。

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全诗是什么 诗名又是什么

前出塞九首

作者: 杜甫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两句是说作战要先除敌之首恶。马易射,马倒,人不降则毙,王擒,敌不败则溃——射人就要先射他的马,擒贼就要先擒他的王。似谣似谚,颇富韵致,饶有理趣。两个“先”字,开人胸臆,提出了对敌要有方略,智勇并用。这两句也用来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关键,处理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

6,“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是谁的诗句

是杜甫的组诗《前出塞》的第六首
前出塞其六 唐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1.挽弓:拉弓。
2.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3。长箭。
4..擒:捉拿。
5.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
6.列国:各国。
7.自有疆:本来应该有个疆界。
8.苟:如果。
9.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10.岂:难道。
【译文】:
用弓就要用坚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首领。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7,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选自哪里?

前出塞即前出塞九首。
《前出塞九首》是唐代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了杜甫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第一首,征夫诉说初出门辞别父母的情事;第二首,接前诉说上路之后的情事,亡命亡不了,吞声也没用,不如索性把命豁出去练上一手;第三首,征夫诉说一路之上心情的烦乱,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第四首,征夫诉说在路上被徒长欺压和驱逼的情事;第五首,征夫诉说初到军中时所见到另一面的黑暗,当初满想舍命立功画像麟阁,这时看来也不容易;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战略的看法;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在大寒天的高山上筑城戍守的情事;第八首,征夫诉说他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立功的态度;第九首,征夫总结了他“从军十年馀”的经历。组诗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