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人类幼崽的天敌,婴儿的哭声会招来野兽,怎样还有这种劣汰基因?

本文目录索引

1,婴儿的哭声会招来野兽,怎样还有这种劣汰基因?

我们知道,婴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旦感到不舒服或者感到不安全,就会发出哇哇的哭声。虽然在现如今,婴儿即使发出再大的哭声也不会招来危险,但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婴儿的哭声很有可能会招来野兽,那为什么人类婴儿在小时候依然会哇哇大叫呢? 婴儿的哭声 婴儿在刚出生时的哭声非常重要,原因是因为婴儿在刚出生时需要第一次用到肺部呼吸。当婴儿发出哭泣时,蜷缩的胸廓会扩张,肺细胞也会因吸入空气而变大。 事实上,如果婴儿在刚出生时没有哭泣,医生反而会比较担心,因为此时的婴儿自主呼吸没有建立,可能会导致缺氧,而缺氧又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所以如果婴儿在刚出生时没有哭,让婴儿尽快建立自主呼吸。 虽然婴儿的哭泣可能会招来天敌,但两害取其轻,如果婴儿在刚出生时不哭泣会对婴儿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婴儿在刚出生时哇哇大哭就被保留了下来。 婴儿的生存淘汰 除了刚出生时,婴儿在平时也会哭泣,照顾过婴儿的就会知道:饿了,渴了,尿了甚至被打扰了之后都会哇哇大哭。然而我们知道,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婴儿没有如今这样安全的环境,哭声很可能会引来野兽,那为什么婴儿还会保留哭泣的行为呢? 事实上,婴儿之所以哭泣,和人类的进化有关。在远古时期,人类的脑容量非常小,不到500毫升,但随着进化的进行,人类的脑容量不断膨大,达到了1500毫升左右。而人类又为了适应直立行走,盆骨不断地变小,此时就会带来一个矛盾,那就是拥有较大的大脑的婴儿在出生时,会遇到狭小的盆骨,以至于人类难产率越来越高,因为生育后代而导致母子死亡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但是,生物在演化时都会找到相应的调节机制,人类的调节机制就是让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婴儿提前出生,然后在体外继续发育。 而其他动物的后代,由于脑容量不够大,而且四肢行走的盆骨比人类更容易生育后代,所以它们生育的后代在刚出生后不久,就具备一定的求生能力,比如:小鹿生下来就会跑。 也就是说,婴儿的哭泣能够帮助它们生活得更好,因此被生物保留了下来。 婴儿哭泣不怕招惹野兽吗?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环境没那么安全,所以婴儿的哭泣有一定概率会吸引野兽的注意。但是人类比较幸运的在于,人类很早就学会了群居,并且学会了使用工具。在部落之中,即使婴儿会发出啼哭声,野兽也不敢轻易靠近。 不过,在人类迁移或者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此时人群比较分散,如果被妈妈抱着的婴儿在此时发出啼哭声,很有可能会吸引野兽的注意,并将其一网打尽。 在这种生存机制下,一些在移动过程中不会哭泣的婴儿被自然选择保留了下来,直到如今,当婴儿号啕大哭不止时,只要抱起婴儿走走,它就会立即停止哭泣。 其实不只是人类如此,一些其他动物在移动幼崽时,幼崽也会保持安静,比如:猫妈妈叼着小猫时,小猫不会动来动去,而是保持身体僵直状态。 而这种状态甚至会延续到成年,科学家发现,用活页夹夹住猫的后颈肉,猫就会感到像是猫妈妈在叼自己一样,此时它们就会一动不动,像是被催眠了一样,因此这种机制又被称为:夹子催眠。 婴儿在刚出生时哭泣,是为了要建立自主呼吸系统,虽然哭泣有一定概率会招来野兽的注意,但是两害之间择其轻,如果为了躲避天敌而演化出不哭泣的行为,将更有可能导致人类灭绝。 婴儿在出生后的哭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婴儿会生活在部落之中,比较安全。但在迁徙或者移动的过程中,婴儿哭泣也会招来一定的天敌,在这种生存机制下它们也会乖乖地选择闭嘴。

婴儿的哭声会招来野兽,怎样还有这种劣汰基因?

2,人类的祖先面对天敌的捕猎,是如何艰难生存的?

祖先的生活 科学家在史前人类遗址中发现了羚羊、斑马和其他体型比较大的动物的碎骨化石,还发现了用石器切割和敲碎的骨头。这就是说,随着后期人类的进化,人类开始猎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了,包括猛犸象。 为了从动物身上切割下肉,敲碎骨头得到骨髓,挖掘植物埋在地下的根茎,史前人类学会了制造石器。最古老的石器非常简单,只具有切割和敲击的功能。 史前人类还学会了使用火,他们用火取暖、煮食物、吓跑其他动物。最古老的火炉是在中国的周口店遗址发现的。 史前人类逐渐开始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的符号思维,包括画画、雕刻和音乐。科学家在史前人类遗址发现了一些饰品,证明史前人类已有爱美之心。科学家还发现了大量描述女性身体的雕刻和绘画,他们认为这些女性雕刻和绘画象征着多产。 距今大约1万年前,世界许多地区开始进入农业社会。那个时候,寒冷的冰河时代已经结束了,气候变得较为温暖湿润。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也更加充分了。他们利用居住地区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并最终选定少数种类作为重点养殖对象,其中有生长在亚洲西部的谷类和生长在美洲中部的玉米。通过长时间仔细筛选和培养,人类最终培育出了适合人类生存需要的动植物种类,比如绵羊、牛、猪,新的小麦、玉米品种及其他植物。这些新的动植物种类可以生产许多有用的产品,如奶和皮毛。随着农业的发展,食物大大增加了,这促使了人口的增加和定居生活的出现。人类可以长时间地储存种子、饲养家畜,这对以前靠狩猎和采集生存的祖先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 现在,就让我们透过一次次的考古发现,再加上我们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祖先的生活。 打猎取食 那些馋肉吃的泥河湾人,是迄今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猎人。 早在1998年,某些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阳原县的泥河湾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一只大象的遗骸。奇怪的是,这只大象曾被肢解,在肋骨上还留有清晰的刮削痕迹,而在大象遗骸的四周,有许多人工打制的石器。 经过研究,事情渐渐清楚了。今天的阳原县沟壑纵横,具有典型的黄土地貌,而在40万~50万年前,这里却是一个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的大湖——泥河湾古湖,湖边的森林和草地为大象、野马等食草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们猜测,远古的一天,一群大象来到湖边喝水,而在湖旁还生活着一些原始人群。当温和的草食类动物成批地出现在原始人视野中时,他们认为美味到来了。大象受到拿着棍棒和石头的人的攻击,一头不幸的大象在慌乱中选错了逃跑的方向,陷入湖边的泥地里。它不停地挣扎,但一切都是徒劳的,它越陷越深,而那些拿着棍棒和石头的人一拥而上……那些馋肉吃的泥河湾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猎人。 不过,史前人类并不总是用伏击的方式进行围猎,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接近猎物,有时甚至要持续追赶两三天才能打到一只鹿。这种人和动物比赛跑步的打猎方法的成功率很低,于是聪明的泥河湾人发明了一种远距离攻击武器——石流星。所谓石流星,就是把两个石球巧妙地捆扎在一起,用于攻击那些棍棒所不能及的猎物,而且在击中猎物后,绳索还会把猎物飞奔的腿缠绕起来。在泥河湾盆地的一个遗址中,人们发现了200多个石流星。 我们的祖先还发明了弓箭。考古学家在山西省朔州市峙峪村发现了距今3万年的峙峪人。峙峪人制造出了弓箭:用粗树枝或竹子做弓;用细木棍做箭杆;把俗称“火山玻璃”的黑曜石打成石头片,然后磨成箭头。有了如此锋利的箭头,峙峪人就成了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他们能够捕获野马、野驴以及骆驼这样的大型动物了,当然还有狼,而捕获狼则意味着离人类驯化狗不远了。 从狼到狗的驯化过程,可以说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一段曲折的故事。通常认为,家狗的祖先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狼。史前某一天,狩猎的人们捉到了一只小狼,它只有几周大,因为个头太小,部族里的人决定把它养大一点后再吃。 今天我们知道,犬科动物在6到8周之间,其行为和生理还没有充分发育,很容易和人沟通。它们会撒娇、会讨好,和人类好像非常熟悉。正是这种在其他动物身上难以想象的特性,改变了狼的命运。 几个月后,小狼长大了,有人说要杀死它,但有人却想起它的种种好处:它帮着看家,帮着打猎,是许多人快乐的源泉。他们说,为什么不把它留下来做个伙伴呢?于是,狼被留了下来,后来就变成了我们今天普遍饲养的家狗。 我国确认无疑的家狗出土于8000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工作者在遗址的居住区和墓葬区发现了10只狗。这些狗的埋葬姿势不一样,有的像在睡觉,四肢都蜷曲着,像被捆起来一样;有的四肢伸展,看上去是被人杀死后摆成这种姿势的。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家养动物。 近年,中国和瑞典科学家用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了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654只狗,最后得出结论:狗最早是在东亚驯化的,而且很可能就是在我们中国驯化的。 驯养动物使得史前人类有更多的肉吃。从进化的角度看,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人类大脑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远古人类是不是经常吃肉呢?远古时代没有文字,但人们却把食谱留在了他们的遗骨里,而人体骨骼中所含的碳13,就是食谱的“书写者”。人们吃不同的食物,在人体内留下不同的碳13——如果常吃水稻,碳13的比值就高;如果常吃小米,碳13的比值就低。通过检测古人遗骸中碳13的比值,就能够了解古人常以什么植物为食。同样,如果想知道古人是不是经常吃肉,办法之一就是检测骨骼内的氮15。氮15是肉类蛋白在人体内留下的标记。吃肉越多,骨骼内的氮15比值就越高。 对古人骨骼的检测结果表明,光靠打猎和驯养动物是养活不了我们的祖先的,于是他们为了生存开始种植庄稼。 在我国北方地区,狗尾巴草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植物。 这种草的籽粒在史前人类吃起来味道大概很鲜美,营养成分估计也不错,因此北方的史前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它。慢慢地,这种狗尾巴草的淀粉含量越来越多,个头越来越大,最后就变成了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米。 而在南方,大约在1万年前,史前人类从野生水稻中驯化出了人工栽培的水稻。 器具制陶 自人类开始使用火,烹饪的历史就开始了。 也许是雷电,也许是堆积的树叶自燃,森林里燃起了熊熊大火,动物们四散奔逃,其中一些不幸葬身火海。对于远古人类来说,从天而降的大火未必全是坏事,因为那些烧焦的生灵变成了他们的果腹之物。然而,这些偶然得之的熟食能变成可以经常享用的美味吗? 1935年,在北京周口店,人类考古学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成果:人们不仅在这里找到了距今50万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而且还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大量的灰烬。 研究证明,这些灰烬并非天然火留下的印记,而是远古人类开始用火的证据。也就是说,距今50万年前,北京猿人迈出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步:开始使用火。火带来了温暖,照亮了黑暗中的世界,让那些凶猛的野兽感到害怕,火还让人类品尝到了从未体验过的滋味。于是,烹饪的历史就开始了。 大约在1万年前,发生了一件极其偶然但意义重大的事情——制陶。 事实上,考古学家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人类究竟是如何突发奇想将黏土变成了陶的。大多数人认为,这并不是刻意的发明,而是意外的产物。比如说,一个人编了一只竹筐,他想用它打水,但不行;于是第二个人在竹筐外面糊了一层泥,结果还是不行;第三个人不想再做徒劳的工作,他把糊了泥的筐扔进了火里,结果陶器就诞生了。 中国最早的陶器大约出现在距今1.5万年,是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发现的。人们将在那里出土的一堆陶片复原,结果形成了一个尖环体的陶罐。 1972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特意要求看看黑陶。黑陶出土于山东日照地区,有4000多年的历史。黑陶的厚度只有0.3毫米,最薄处只有0.1毫米,所以又叫“蛋壳黑陶”,被世界考古学界称为陶艺一绝。 史前最常用的一种陶器叫“釜”,是当锅用的。釜大部分是圆底的,使用时用三块石头把它支起来。很多研究者认为,鼎可能就是从支着石块的陶釜发展而来的。到商、周时,鼎变成了举行各种礼仪活动时使用的重器,甚至成了国家的象征。史料记载,周天子有九鼎,象征着周朝的疆域,因此“问鼎”这个词有争夺江山的含义。 在没有釜和鼎之前,煮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要先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叶子;用稻草类的东西包好食物;往坑里倒水,把烧得炽热的石头不断地加进水里,使水的温度升高;最后才把食物放进水里。有了釜和鼎, 煮东西就方便了。 釜也可以用来涮。我们今天吃的火锅,大概就是由涮这种简便的烹饪方法演变而来的。 蒸是在煮之后发明的一种烹饪方法。有一种炊具叫“甑”,类似陶盆,不同的是在底部有若干小孔。甑和釜常联合使用,釜里盛水,甑放在釜的上面,和今天用的蒸锅很相像。甑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西方人发明蒸汽机,但就运用蒸汽的历史而言,中国的甑要古老得多。 在史前还有一种器具叫“铛”,是用来烙饼的,就像今天的平底锅。铛也是非常重要的发明,铛的出现说明中国人接触面食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小麦是从汉代开始由西亚输入的,古人开始种植小麦,磨面,做成各种各样的饼,所以烧饼也叫“胡饼”(西方或西域少数民族食用的食品)。实际上,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就已经有烙饼的铛了。 我们今天最常用的一种烹饪方法——炒,倒是很晚才出现的。炒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的著作《齐民要术》里,但直到明清以后,炒才成为使用最广泛的烹饪方法。 炊具齐备了,各种烹饪方法也出现了,我们的祖先可以享受他们的美味了。不过,在此之前,他们还需要准备餐具。 考古研究证实,距今7000多年前,史前人类普遍使用勺子吃饭。这可能与烹饪方法有关,那时已经有了陶器,煮的方法普遍使用,而用煮的方法得到的常常是稀饭,稀饭刚出锅时很烫手,用勺子则省事得多。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中国最古老的进食器具中,除了勺子,居然还有餐叉。这种餐叉大多为骨质,形状跟我们现在用的西餐餐叉非常接近,而且通常是勺子和骨刀配套,跟现在的西餐餐具的配套是一样的。西餐用叉子的历史充其量只有1000年,而中国的叉子比西方的叉子早了3000年!

3,动物为什么刚出生就能行走,而人类却那么弱小?

人类婴儿太弱了!出生2个月才能抬起头,6个月才能翻个身,1岁才能爬几步,吃饭要人喂,睡要被人哄,行动要被抱,如果没有成人照顾,结局一定是死亡。 而动物呢?马、牛、长颈鹿的幼仔出生后进入的幼崽出生后一个小时内就可以站立,出生第1天就可以躲避捕食者。猴子幼仔能紧紧抓住母猴的毛,挂在母猴的肚子下,一站式解决温饱和安全问题。鱼、鳖、鲸鱼的幼苗可以在生下来后就会游泳。鸡、鸭子出壳后就可以满地乱跑。 为什么我们爬到了食物链顶端却生出弱到不行的幼仔呢?生理限制是一个重要原因。动物学家计算认为,婴儿要被怀上18~21个月,才能达到黑猩猩的幼崽出生时的成熟度,而人类平均孕期是9个月,就说,出生后9个月到一岁大的婴儿,才跟刚出生的猩猩差不多。 那么为什么人类不能怀孕久点再生下来,让婴儿成熟度高一点呢?有两种理论,传统观念认为,是骨盆太小了,直立行走时骨盆狭窄容易保持平衡,于是人类有了相对狭窄的骨盆,那如果孕期太长的话,胎儿头骨会变得更大,会导致女性分娩死亡率变高,为了更好的繁衍子嗣,减少人口损失,人类需要早产。 第2种理论,从营养供给角度分析,认为是代谢负担限制人类的孕期。怀孕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如果等到婴儿发育到出生就可以行走程度,怀孕末期孕妇的身体会负担不了,也难以供给应有所需营养。而数据的证明啊,在6个月身孕时,准妈妈要花费两倍能量去维持基本的新陈代谢,到怀孕9个月,要分娩的时候也差不多到能支撑极限了。 在怀孕这件事情上,人类妈妈已经尽力了,只能让婴儿发育到一定程度生下来,再依靠后天漫长的哺育,让婴儿继续发育,虽然早期婴儿成熟度不够,但人类社会的群居行为,一个社群里面的成年人都会帮助该社群的幼儿,给了婴儿们足够的生长时间和环境,所以成熟度不够带来的副作用,比如说不会走、无法保护自己,整天昏昏欲睡这些缺点都被弥补了。让婴儿大脑可以得到足够的发育,这个“半成品”是被自然允许的。 而动物则不同,大自然的弱肉强食是不允许普通动物发展缓慢的,所以他们幼仔必须要快速成熟并独立生活,这是自然逼迫的结果,另外脆弱的幼崽也改变人类的习惯,我们变得惯于将幼仔带在身边,长期照顾,培养了亲情,形成了人性,逼迫成年人类变得更加强大,去保护幼儿,也让人类群体更依赖后天学习,而不是先天本能。 这种照顾可能也极大促进了智力发展,让我们人类发展成如今自然界中的统治者,所以这就是上帝关上了门却打开了一扇窗,婴儿弱小或许也是符合了自然规律的。

4,为什么许多动物的幼崽刚出生就能独立,人类的孩子刚出生却非常弱小?

人和动物有一个特殊的区别,就是大多数动物幼崽往往一生下来就可以自由活动,而人类幼崽则需长期哺育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独立生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这个问题是无解的,直到近代生理学飞速发展,一些研究者才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人类之所以生下来幼小虚弱,是因为每个婴儿都是半成品。 现代研究普遍认为,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而进化的关键就在于直立行走,但直立行走需要付出代价,科学家对比一些猿类动物发现,人类的盆骨比例短而宽,且成碗或者盆状。 这是因为人类的祖先还没学会直立行走时,身体的重量会均匀地分布在脊椎和四肢,而一旦人类站起来,身体的重量就会由脊椎导入下肢,这时候盆骨就非常重要,只有盆骨变得又短又宽,才能合理承担身体重量。 短而宽的盆骨构造意味着产道缩小,生育时比较困难,人类早期医学不发达时,难产而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是直立行走所需要付出的代价。直立行走和自然分娩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之后,我们的身体逐渐采用了一套折中方案。 就是在保证直立行走的条件下,尽可能让产道变大,以及尽可能让胎儿的体型变小,特别是婴儿的头部要小。头部发育至关重要,如果不发育到一定的程度,生下来的婴儿可能无法存活,但又不能让婴儿的头部完全发育成熟,否则头部过大会增加分娩的难度。所以我们的身体只能采取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只让大脑发育到一定的程度,然后尽可能压缩婴儿其他身体部位,再依靠后天喂养让婴儿继续发育。结果就如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婴儿在刚诞生时,所有器官都不成熟,特别是头部以下的身体器官,这就是人在直立行走和自然分娩之间作出的选择。 还有一个次要的因素,就是相比较动物而言,初生的婴儿是否会走路,对人类的繁衍没有太大影响,人类社会性就决定了婴儿需要成年人类的保护和哺育才能成长,当人类发展成群体社会时,实际上就排除了自然环境对婴儿的威胁。动物则不同,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如果幼崽不在体内发育到一定的程度,一生下来就会面临死亡,结果就是整个种族消亡。 环境的区别导致了动物的幼崽必须在出生短时间内,要学会走路和进食能力,人类婴儿虽然是一个半成品,但这个半成品是被自然允许的。

5,相比动物,为什么只有人类幼崽更容易会哭闹并且相当脆弱?

并不是只有人类幼崽会哭。事实上许多哺乳动物刚出生时叫声都很尖锐。这样在母兽出去觅食时遇到危险可以警示妈妈。 而且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是等级越高,幼崽越弱,越无法自己生存,依赖性越高。 幼崽熊猫出生时没有毛,如果熊猫妈妈不管很容易就over了。事实上母熊猫一次生两个宝贝就只能保大弃小,因为它没办法一次抱两个,而如果不抱着,熊猫宝宝就会因为体温低冷死了。所以野生大熊猫繁殖成功率很低,也所以这货会是国宝,没办法一家养一只。 熊猫宝宝出生时体型辣么小,嗓门却是巨大,尖叫的声音绝对不会低于人类的婴儿。同样是为了告诉妈妈,你抱得太紧了,宝宝要窒息啦!or我饿啦!我冷啦! 而低级生物比如昆虫、鱼一次撒成千上万个后代,总有牛逼的能活下来。爬行动物生完蛋就不管了,鸟类需要孵化,就辛苦多了。哺乳动物就更不提了。 人类的幼崽,真的不脆弱,最多算中等强度吧,你想一想大熊猫、袋鼠这些动物的宝宝,就明白了。 但确实,只有人类的幼崽,一出生,就大哭大闹,搞得非要全天下皆知一样,而动物的幼崽,一出生,就懂得隐藏自己,不出声响,躲避天敌。 这几乎就是人类和动物骨子里带来的天性。 而人类可追溯到的历史,好像人类婴儿,就是这样了,难道说,这人类的老祖宗一诞生,就完全没有天敌吗? 有一种说法,我觉得有一定合理性,就是人类根本不是地球上自然进化出来的生命,而是从外太空来的,来到地球之后,本身就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存在,无任何生物可敌,只是,经过两百多万年的历史,人类逐渐退化到现在这求样子了。 但是,出生后就哭闹,完全没有天敌的样子,还是保留了下来

6,动物幼崽都不会嚎啕大叫,为何唯有人类婴儿却会大哭?

在日常的生活中不难发现,很多动物幼崽都不会嚎啕大叫,而人类婴儿却会大哭,虽同为幼儿,表现确是大有不同。 通过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动物在刚出生时就拥有行走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而人类婴儿却比柔弱。不仅会哇哇大哭,根本没有行走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一般人类的婴儿要一直等到三个月才会翻身,6个月才能坐起来,一岁以后才拥有独自行走的能力。对比其他动物一开始就具备了这些生存手段,我们人类的婴儿这个脆弱的时间实在是太过漫长。 由于人类婴儿出生特别弱,还没有自己语言能力。并且人类幼儿则需长期哺育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独立生存。人类之所以生下来幼小虚弱,是因为每个婴儿都是半成品。其它动物像猩猩幼崽刚或者狗狗的幼崽出生时是不会哭的,很多幼崽刚出生时只会发出微弱的叫声,这是它们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表现和动物本身有关,因为它们的声带和呼吸系统还有喉咙肌肉都和人类不同。 医学研究表明其实人类婴儿刚出生时也不是真正的哭,只是练习呼吸的一种方式。人类的幼崽刚出生会哭是由于呼吸功能的转变而引起的,胎儿在子宫内不能自主呼吸,需要依靠母亲的脐带来提供营养和氧气,肺部属于无用状态紧缩成一团,而当胎儿出生后氧气进入肺泡,肺部由坚实的状态逐渐转变成柔软的状态,肺成为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动物幼崽都不会大叫,人类婴儿却会大哭,是由于他们不同的生命方式决定的。婴儿出生后胸腔打开可以主动吸收氧气,而产生的振动就是我们听到的婴儿哭的声音了。

7,人类的天敌是什么?

人类没有天敌,人类站在地球食物链的最顶端,这让我们很骄傲。 如果人类有天敌,自然界存在一个物种专门捕食人类,这个物种获取的能量比人类获取的能量还要更少,如此稀少的能量很难维持这个物种的生存繁衍,结果只有灭亡。 所以理论上分析,或许在很早的时候,自然界可能确实存在着专门捕食人类的物种,也就是人类的天敌,但人类提供的能量远不能让这个物种生存下去,结果只有灭绝了。 早期的人类可能真的有天敌,比如说凶猛的野兽,早期人类单凭蛮力很难抵御野兽。不过随着人类脑容量的增加,特别是学会了使用火,制造工具等,人类的战斗力一步步提升,人类曾经的天敌就会逐渐走向灭绝,人类凭借超强智慧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 人类没有天敌,人类站在地球食物链的最顶端,这让我们很骄傲。但大自然从来不向任何物种低头,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显得微不足道。

8,人类的天敌是什么?

人类的天敌就是人类自己,从原始社会发展现今天,经历的无数战争、快速经济发展等无休止地向地球索取,资源枯竭、地貌破坏、环境污染、灾害爆发、疾病流行等等,人类在不断的自掘坟墓。人类的天敌就是自然灾害。 人类的历史始终是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可以说罄竹难书,例如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仅天花就杀死了3亿多人,这个惊人数字相当于该世纪发生的所有战争死亡人数的3倍以上;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爆发则造成了3400万人死亡,甚至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局。 在自然界中的天敌 人类是一种灵长类。灵长类在热爱雨林中,主要在树上生活,回避了大型捕食者,天敌的危害较少。在500万年前,早期人猿祖先进入草原,突然直面遭遇很多捕食动物,例如狮子、豹子和鳄鱼等大型食肉类可能是早期人类的天敌。 早期人类锻炼和学会了使用工具、武器等,这些早期文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防护了自然界对人类的威胁。人类进一步发展文化,出现石斧等武器(200万年前)并懂得使用火(十几万年前)。文化将人类与自然界隔离。农耕社会以后(一万年前),人类完全脱离了生物食物链。 如今,我们生活在完全由文化包裹的人工环境,环顾身边的电脑、桌子、衣服、汽车、宠物猫和狗、水泥地面、马路绿化带以及公园里的人造树林,没有一样属于自然生态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