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舞曲舞蹈
圆舞曲都有哪些呢?
圆舞曲都有: 1、春之声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83年,当时他已经接近60岁,但该曲的音乐依然充满活力。据说它最早是一首钢琴曲,后开经轻歌剧《蝙蝠》作为声乐圆舞曲于1883年2月底举行首次演出。同年3月1日又在维也纳剧院公演。 2、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作曲。该曲原是声乐曲。被称为奥地利“非正式的第二国歌”。 3、艺术家的生涯原舞曲 艺术家的生涯原舞曲是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几首圆舞曲之一。作于1867年。4南国玫瑰园舞曲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轻歌剧《女王束带里的手帕》于1880年10月1日在维也纳的剧院首次上演。《南国玫瑰圆舞曲》就取材该剧。 4、南国玫瑰园舞曲 南国玫瑰园舞曲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轻歌剧《女王束带里的手帕》于1880年10月1日在维也纳的剧院首次上演。《南国玫瑰圆舞曲》就取材该剧。 5、溜冰圆舞曲 溜冰圆舞曲被称为“法国圆舞曲之王”的爱米尔瓦尔托伊费尔,作有250首以上的管线圆舞曲。作于1882年,原为管弦乐曲,后被改编为钢琴曲、铜管乐曲、竖琴合奏曲、吉他二重奏曲等。 这部作品是瓦尔德退费尔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圆舞曲。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巴黎,溜冰和圆舞曲同样风行,成为上流社会社交活动之一。
什么是圆舞曲?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其特点是在第一拍的时候,身体要低下来,而在第二、三拍的时候,身体要升高,形成波浪式的移动。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到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 圆舞曲起源和发展。 圆舞曲作为社交舞,起源于1780年代维也纳的华尔滋,但很快就传到其它欧美国家。圆舞曲虽然只是一种源自日常生活的音乐体裁,但是它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表现多样的内容和丰富的感情。
圆舞曲起源于什么时候?
圆舞曲(Waltz),有时音译为“华尔兹”,是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秦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淄河》、韦伯的《邀舞》等。 圆舞曲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音乐体裁,英文是所以有时也音译为“华尔兹”舞曲一般起源于农村。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 溯源追根,圆舞曲的前身是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曲”,这也是一种农村舞曲。圆舞曲在“兰得勒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快,拍或拍,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地产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体裁特征,更鲜明地体现在它的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圆舞曲伴奏音型是强弱分明的三个均匀的四分音符(在拍则是八分音符),每小 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较高音区奏其它和弦音。
维也纳华尔兹的别称是什么?
维也纳华尔兹(Viennese Waltz):它是社交舞中历史最悠久的舞种,又称为圆舞曲或宫廷舞,因其具有欢愉及自由气氛故极受欢迎。维也纳华尔兹步法不多,多半以快速的左右旋转动作交替,绕着舞池飞舞,间或加入原地左右旋转动作,舞者裙摆飞扬,华丽多姿。由于施特劳斯曾为维也纳华尔兹撰写不少动听舞曲,更使得这项舞蹈风靡整个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