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王氏家谱
本文目录索引
1,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王氏家谱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填补豫、鲁、苏、皖北部战乱灾荒人口大量流失死亡,官府下令从山西省泽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数省移民。官府在洪洞县广济祠设立中转站。明朝政府派员驻此,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祠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川资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离别之前,还要在树下倾诉离情,拜奠故土,这些贫苦农民离开家乡后由于受当时历史时代的限制,绝大部份人及其后裔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只有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成为他们对家乡的记忆。于是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就牢牢地印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成为这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们的祖居地。
王氏迁徽始祖王璧唐咸通间自太原迁歙之黄墩苦竹巷。其后裔子孙散居歙县、绩溪、祁门、宣州、婺源、休宁、泾县、旌德等地。族谱所记王希翔唐未自黄墩迁居婺源武口;王云北宋后期自篁墩迁居婺源中云;王瑜号双杉仲舒孙唐光启年间自黄墩迁居婺源龙井墩。清之大臣王茂荫出自该族。天下王氏视太原为发源地,都是自山西往外移民的,而徽州王氏早在唐代就直接从太原迁来篁墩再散居徽州各地的,比明代山西大规模移民外地早上千年。
古槐后裔姓氏表
祭祖小屋裏贴著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於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太原王氏族谱
王 128【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明)王友瑄等纂明弘治十四年(1501)刻本北图 129 【全国】王谢世家三十卷(明)韩昌箕撰明天启天年(1622)刻本中央民院华东师大 美国 130 【全国】太原王氏会通宗谱八卷首一卷明刻本安徽徵州地区博(存二卷) 131【全国】郎琊三槐王氏宗谱(清)王梁修清道光间槐清堂刻本一册北图132【全国】陇南王氏族谱钞本一册北图注:卷首有王育德清咸丰癸丑年修谱凡例。该族散居陕西、甘肃等地。 133 【全国】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廷诗等总领王廷麟等主修清光绪四年(1878)刊本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 134 【全国】王氏通谱(清)王庸敬辑清光绪二十年(1894)槐政堂活字本北图历史所中央民院 上海图 吉林大学 美国 日本 135 【全国】王氏宗谱(清)王国栋修清抄本、北图注:本书包括《太原王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存十二卷;《郎琊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缺家乘十卷;《本槐王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136【全国】王谢世表(民国)黄大华编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一册江苏苏州市图 河南图 江西图 陕西图 美国 137 【全国】锹溪王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王氏槐泉局重修清宣统二年(1910)听笙堂木刻本湖北黄罔县档(缺卷1)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8 【全国】郎琊王氏宗谱七十卷首一卷(民国)王志周王彩国等续修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湖北黄罔县档(缺卷首、卷4、6、11、13-16、19-24、26、27、29-31、33、34、36- 39、43-46、48、49、60)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9 【全国】锹溪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三槐局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听笙堂木刻本四十册湖北黄罔县档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40 【北京】宛平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惺王元凤纂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王氏青箱堂刻本北图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美国 日本 141 【北京通县】中华民国河北省通县宋家庄王氏族谱一卷(民国)王舫王凤苞撰民国三十七年(1948)钞本北京市通县档 142 【天津】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振钧王守恂等辑清光绪二十年(1894)槐荫堂刻本四册南开大学 143 【河北保定】清苑王氏家谱九卷(明)王开纂修明万历十一年(1583)钞本四册北图 144 【河北滦县】郎琊王氏宗谱八卷(民国)王启森修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北图科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45 【河北】滦县王氏续修宗谱不分卷(民国)王向荣续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河北唐山市档河北滦南县文管 河北滦南县档 146 【河北】新城王氏谱八卷(清)王兆弘等纂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山东图 147 【河北】新城王氏世谱不分卷(清)王祖灅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一册山东济南市博 148 【河北抚宁】王氏家谱一卷清雍正六年(1728)稿本河宁抚宁县贲坨乡县村(二部) 149 【河北抚宁】王氏谱图一幅写本河北抚宁县西张庄乡约和庄村 150 【河北沧县】王氏家谱写本三册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 151 【河北临漳】王氏家谱五卷(清)王辛祚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五册人民大学 152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清)王明经修清咸丰五年(1856)刊本十册科图 153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清)王淑修清交绪十三年(1887)债德堂刻本十册历史所 154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民国)王凤鸣王树海等续修民国六年(1917)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十册科图 河北大学 155 【河北阳原】西宁王氏家乘不分卷(民国)王仅纂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钞本十册历史所 156 【河北】文安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王祖绎王祖彝同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一册北图(二部) 首都图 天津图 浙江图 湖北图 157 【河北枣强】王氏家谱不分卷(清)王锡麟续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追达堂刊本四册日本 美国 158 【河北沧州】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国均述清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一册科图 159 【山西灵石】王氏族谱二十卷(清)王中辉王中极纂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纂乾隆五十五年(1790)存厚堂刻本辽宁图 山西大学日本 美国注:王攸宁首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0 【山西】临晋王氏族谱二卷(清)王士焱等重修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八册科图 上海图 161 【山西洪洞】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董薄里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王楷苏王楷欧编次清嘉庆二年(1797)刊订刻本十册历史所山西洪洞县档 162 【山西洪洞】王氏家谱四卷(清)梁卓午撰清光绪十三年(1887)怀德堂钞本历博 163 【山西洪洞】王氏族谱崇祀乡贤录不分卷(清)王锡国王得时等七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二册美国 164 【辽宁本溪】王氏宗谱书一卷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纂复印本辽宁本溪山城子乡朱石峪 165 【辽宁本溪】王氏宗族谱书一卷 (民国)王振昌纂民国间铜刻本辽宁本溪连山关镇石哈村 166 【上海】王氏郎琊世谱不分卷 (清)王镐主编陆於郿编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修钞本一册浙江图 167 【上海】王氏家谱六卷(清)王寿康纂清咸丰十一年(1861)奉思堂重刻本北图日本 美国 168 【上海】王氏世谱四卷(民国)王坤增重修民国八年(1919)蓝格钞本一册上海图(缺卷4) 169 上海王氏家谱六卷首一卷(民国)王师曾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河北大学上海市文管 日本 美国 170 【上海】嘉定王氏续修支谱二卷(民国)王钧善王为丰等续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油印本一册河北大学 171 【上海】南汇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王庆圻编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一册北图 科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美国注:一名《翼经堂家谱》 172 【上海松江】云间王氏族谱二十二卷(清)王兴尧等三修清嘉庆六年(1801)遂高图刊本十二册美国 173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三卷首一卷(清)王大增等重修(1809)颐和堂刊本八册美国 174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清)王钟王锡骥等编清光绪二年(1876)三槐堂活字本北图历史所 上海图 哈雨滨师大 日本美国注:又名《王氏三沙统谱》。 175 【江苏】王氏三沙统谱不分卷(清)王慰祖总辑王同播协修清宣统三年(1911)三槐堂刊本六册科图 176 【江苏南京】王氏族谱八卷(清)王明松王有焕等续修清嘉庆四年(1803)木活字本辽宁图注:王松、王廷谦首修於明永乐八年。 177 【江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宗谱八卷(清)王宗庸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孝思堂木活字本八册美国 178 【江苏江宁王李郁】三宗同家谱不分卷(民国)王厚泉创修民国十一年(1922)春森堂石印本一册日本 美国 179 【江苏江宁】阐头王氏家乘十四卷(民国)王锡宏王彬彦等主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燕翼堂活字本十四册历史所注:王梦森始修於清乾隆五十八年。 180 【江苏溧水】江左王氏宗谱十六卷(民国)王瀣纂民国三十四年(1945)鹅书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群力乡东岗村 181 【江苏睢宁】王氏三修族谱十二卷(民国)王存质总理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江苏睢宁县党史办注:王良辅等始於清雍正六年。 182 【江苏丰县】王氏族谱一卷清光绪四年(1878)钞本江苏丰县套娄乡小王庄 183 【江苏丰县】王氏族谱二卷(民国)王开璋重修民国六年(1917)写本江苏丰县孙娄乡张庄村 184 【江苏丰县】王氏家谱三卷(民国)王军伯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钞本江苏丰县顺河乡 185 【江苏东海】王氏宗谱二卷(民国)王发英纂民国十三年(1924)钞本江苏东海县档 186 【江苏东海】王氏家谱一卷(清)王元璋王善夫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纂钞本江苏东海县档 187 【江苏赣榆】朱柳村王氏宗谱一卷洪锡纂钞本江苏赣榆县档 188 【江苏赣榆】王氏家谱江苏赣榆县金山乡 189 【江苏淮阴】清河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琛编辑清同治七年(1868)介福堂刻本一册江苏淮安县图 190 【江苏阜宁】王氏宗谱三卷(民国)王凤诰等修 191 【江苏泰州】王氏宗谱六卷(民国)王国麟等修民国十三年(1924)三槐堂木活字本六册南京图 192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四卷(清)王建文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槐堂活字本吉林大学 193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六卷(民国)王穆文等修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八册美国注:一名《王氏家乘》。 194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四卷(民国)王传政总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四册历史所注:王士发始修於清道光五年。 195 【江苏泰兴】王氏族谱十八卷(清)王屏之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活字本,十八册北图 196 【江苏如皋】东院王氏家谱十二卷附补遗(清)王兆荃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敦睦堂刻本。北图辽宁图注:王郜等首修於明万历四十一年。 197 【江苏】海安王氏族谱八卷(清)王业衢等重修清同治二年(1863)王氏家祠刊本八册美国 198 【江苏镇江】润东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文英等纂修清嘉庆三年(1798)刊本八册科图 199 【江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重修族谱十卷(清)王元禄王砚农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木活字本历博日本 美国注:一名《开沙王氏重修甲分谱系》。 200 【江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十卷 (清)王厚存王桂冬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十册科图日本 美国 201 【江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十卷 (民国)王昌言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十册北图 202【江苏镇江】沙州王氏宗谱六卷 (清)王言矩等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崇贤里木活字本十册美国 203 【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王氏十二修族谱十五卷 (清)王如鋐王崇广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贤里分祠活字本十六册北图历史所注:封签题《润东王氏族谱》,雇页题《王氏家谱》,版心题《崇贤里王氏族谱》。 204 【江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家乘二十四卷(清)王秋农等重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双柏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册美国注:一名《京口王氏家谱》 205 【江苏镇江】京口顺江洲王氏第十三次增修家乘三十卷(民国)王汝诫等纂修民国十年(1921)双柏堂活字本三十册北图 206 【江苏镇江】金沙王氏大成宗谱四卷(清)王家羲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槐堂木活字本四册美国 207 苦竹王氏宗谱三十二卷(民国)王振泽修民国二年(1913)宗德堂活字本三十二册历史所注:始修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安徽太湖】王诚意修民国二年(1913)
2,山西大槐树王氏家谱。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填补豫、鲁、苏、皖北部战乱灾荒人口大量流失死亡,官府下令从山西省泽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数省移民。官府在洪洞县广济祠设立中转站。明朝政府派员驻此,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祠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川资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离别之前,还要在树下倾诉离情,拜奠故土,这些贫苦农民离开家乡后由于受当时历史时代的限制,绝大部份人及其后裔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只有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成为他们对家乡的记忆。于是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就牢牢地印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成为这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们的祖居地。 1、祭祖小屋裏贴著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於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2、王氏迁徽始祖王璧唐咸通间自太原迁歙之黄墩苦竹巷。其后裔子孙散居歙县、绩溪、祁门、宣州、婺源、休宁、泾县、旌德等地。族谱所记王希翔唐未自黄墩迁居婺源武口;王云北宋后期自篁墩迁居婺源中云;王瑜号双杉仲舒孙唐光启年间自黄墩迁居婺源龙井墩。清之大臣王茂荫出自该族。天下王氏视太原为发源地,都是自山西往外移民的,而徽州王氏早在唐代就直接从太原迁来篁墩再散居徽州各地的,比明代山西大规模移民外地早上千年。
3,河南济源市有什么历史文化背景?
河南是一个人口比山东还多的省份,但是经济发展却要比山东这个农业大省慢得多,虽然河南的省会郑州和山东的省会济南一样,名气都不比得省内的地级市,但是郑州的经济发展却要远高于洛阳这个十三朝古都。在河南不仅仅是省会郑州的经济状况要好于洛阳,就连经济总量垫底的济源市的发展潜力都要远大于洛阳,虽然济源的经济总量不行,但是济源的人均GDP却超过洛阳仅次于省会郑州,而且历史底蕴并不比洛阳要薄弱,甚至成为了河南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河南这座霸气城市——济源市! 济源市就是河南省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城市,经济上比不过郑州,名气上比不过洛阳,但是作为河南人口最少的城市,仅有73万人,不及省会人口的十分之一,却是河南居民生活最富足的城市之一。 而且济源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早在夏朝的时候就曾在这里建都,由此可见这座城市的历史地位有多高,而现在济源凭借北有晋城市、南有洛阳市、西有太行、东有焦作的优越地理位置,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虽然人口较少的它在经济总量上仅有641.84亿元,位居河南省的倒数第一,但是济源的人均GDP却高达87803元,仅次于省会郑州,位居全省第二,实在是让人对它刮目相看。 并且济源也是河南省内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像是化工、冶金等众多重工业已经逐渐成为河南重要的生产基地,同时在经济转型的今天,济源市的经济发展也在慢慢向第三产业过渡,尤其是凭借优越的历史资源,它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海拔足有1715米愚公当年所移的王屋山,秦朝就开始开凿,经过千百年风雨积累的五龙口,脚下是温婉水乡、抬头是险峻奇峰的黄河三峡等诸多的景观都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据数据显示,济源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已经远远超过860万人次,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要产业。 济源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市,它的茶文化、姓氏文化等也让人们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现在它的经济总量还处在垫底的位置上,但是相信济源的经济发展将不会止步于此,有望成为河南省最发达的城市!你认可吗?
4,济源市第一中学的办学历史
济源一中的前身是济源师范讲习所和济源师范。 1926年,国民党政权在济源县城的文庙创建了济源最高教育机构——济源师范讲习所,1928年8月,“济源师范讲习所”改为“济源师范学校”,1929年8月后,由文庙迁入了济渎庙内。党继新、薛子中等济源早期共产党员以师范教师身份为掩护建立党的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进步力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也被誉为“红色革命摇篮”。1932年、193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解散,1947年冬,又重新建立,校址设在“豫北中学”内,为师资培训班。后经太岳行署批准,师资班从豫北中学划出,定名为济源农民师范。1948年初,迁回济渎庙内,又更名为“济源县立师范”。1950年,学校增设初中班,平原省建立后,1951年更名为“平原省济源初级师范”,1952年改为“济源县第一初级中学”。翌年,师范停止招生。1955年平原省撤销,济源划归河南省,在校师范学生全部毕业。这一时期,共培养师范毕业生488人,其中男生460人,女生28人。学校旋易名为“河南省济源第一初级中学”,招生6个班。1956年增设两个高中班,又更名为“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是年,应学校共青团、少年先锋队之约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6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使学校蒙受了重大损失,曾一度停办,校舍被部队占用。1969年教师归队,济源一中改为“济源县教师短期培训班”,校址在县委党校内。1970年又与农校合并,曾用过“济源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名称,迁入克井石河村。1973年后,一中恢复招生,规模为4个班,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动乱局面。1974年,又建立了新乡地区师范班济源分校,培养了一大批师范毕业生,为济源基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8年,济源撤县建市,学校遂更名为“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1991年,为了一中的发展和保护文物古迹,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文昌路新建占地110余亩的济源一中。1992年5月,新校建成投用,掀开了学校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也完成了一中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跨越。这一时期,学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名彦荟萃,学子莘莘,校风、教风、学风日臻成熟完备,特色明显,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和知名度与日俱增,成绩斐然。到2003年,运行了十余年的文昌路校区,已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为普及高中教育,从一中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更高水平的一中新校区。新一中占地51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2004年9月,如期竣工投用,其规模和设施当属全国一流,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