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隋唐英雄大结局,隋唐英雄4大结局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隋唐英雄4大结局是什么?

李泰李恪兵变长安城,皇上和程铁牛还在二次征西凉,听说这事后来,直接让铁牛自己打西凉,自己连夜跑回长安,遇到了回老家休假的薛丁山和樊梨花,,,万没想到,太子府亲卫队的队长也叛变加入了李泰李可,当然他是假装投降。之后李泰和李恪发生了分歧,因为没处死太子李治,而且,李泰决定改投他爹皇上那一波,是因为皇帝假意让位给李泰,骗了他。。李泰挟持了杨妃,要挟李恪,杨妃为了自己儿子不受要挟自刎了,李恪要杀李泰报仇,反而被薛丁山擒住,之后一堆废话。。突然一堆浓烟飘来,熏到一片人,就剩下皇帝,公孙玉瑶和明妃娘娘,原来是李镇宗才是怂恿李泰李恪兵变的真凶,之后公孙玉瑶为了保护皇上,被杀了,死前对李世民表白了,然后,我也忘了李镇宗被谁撸死了。。。。最后太子登基,没了。。。纯手打,望采纳,2个月前看的,大概剧情就是这样。。。可能有一点漏的地方。

隋唐英雄4大结局是什么?

2,隋唐英雄传大结局是什么,大结局,人物最终结局

隋唐英雄传大结局 潞州客店中,叔宝得知紫金关危急,罗成身死,大为悲恸,向天拜祭罗成,每有难民经过,紧张询问战况,得知敌方怪阵杀得世民连败数仗,迟恭受伤,心感忧虑,突听身后马嘶,回头一看,见蓉蓉拉着一匹良驹,春花双手持金锏,叔宝感激蓉深明大义,上马绝尘而去。 紫金关形势紧迫,三王日夜攻城,出门应战又被阵势所困。世民决定亲自领军出战,会合迟恭、咬金破三才阵,茂公欲反对,但别无他法,希望能凭世民出战,振奋士气,解一时之困。 世民领兵出战,但始终力有不及,迟恭战伤未愈,大打折扣,咬金又担心世民安危,三人陷于苦战,三才阵逐渐紧迫,直压城门:三王同时下令抢登城楼,一时千军万马杀上,城内大军又因前军堵塞,未能杀出,情况凶危之际,叔宝从城中快马杀入,众人一见叔宝,士气大振,让路予叔宝杀入阵中,及时救世民一命,叔宝左冲右突解咬金迟恭之困,二人见叔宝,精神振发,三人各冲阵中三翼,如虎出闸,冲得缺口,茂公见阵已破,下令世民率兵杀出,大败敌军,抢杀三王,命贾柳二人乘胜追击,收复鱼麟关失地。 众人到淤泥滩拜祭罗成。罗春告知罗成乃被建成害死,众人激愤。茂公一众劝世民应对建成反击,一来为罗成报仇,二来李渊若传位予建成,则世民及众将必遭诛杀,百姓在建成暴政之下,必然受苦。世民以长幼有序,建成若然登基,他必尽心协助,着众人为大局,不应存私怨,世民下令以棺盛葬罗成,追封厚葬。 贾柳二人不负所托,收复失地复命。李世民率一行人班师回朝,至长安城外,接圣旨吩咐叔宝先行入宫,受赐黄金锏,余人翌晨于玄武门入宫听候奖赏。 叔宝入宫,于禁宫门外解除兵器(入宫上殿不能带兵器乃是规矩),入内见渊,渊感激叔宝多次救李家保唐,赏黄金锏,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叔宝拿出元吉罪证,渊命呈上,渊一看罪证大怒,急传尹张二妃追问,二妃见罪证确实,只得招认,李渊大怒,急传李靖改诏,渊求叔宝助他整理朝政,着他收下金锏,叔宝依从,渊叫叔宝不用离宫,明早有大事宣布。 建成得尹妃暗中派人通知渊欲改诏,大惊,与元吉商量,即调遣御林军封锁禁宫,同时率领刀斧手于玄武门埋伏,待世民等一进门,即将城门关闭,击杀世民,而门外众人因不得携兵器入内,尽加消灭。 叔宝从禁宫中,见御林军四处布防,好奇一问知建成借收得密报,迟恭、咬金为报当日革职之仇胁世民入宫对渊不利,命御林军把守,并调重兵至玄武门擒二人,叔宝一听不对,知世民有难,忙冲向玄武门。 世民见时刻已至,率众至玄武门外,众人解除兵器入宫,门后建成元吉虎视耽耽,世民众人入门内,城门立即关闭。各门内冲出无数刀斧手袭击世民,咬金、迟恭及黑白夫人奋力抵抗保护世民,展开混战,危及之际叔宝与靖派来的众将领一起冲进来,生擒建成、元吉,在众将领的请求下,世民终将建成、元吉就地正法。 世民往见渊,告知玄武门事变,渊一气之下命危,临终前告诉已经改诏,将传位于世民,望世民好好管治,言罢气绝身亡,世民悲痛。 世民登基,追封渊为太上皇,改元贞观,号日太宗,对民间轻税赋,对建成元吉保持封号,照王礼祭祀,加封叔宝、咬金等名将,一切仪式完毕,下令离宫外访,众臣惊讶。 潞州城外,突然传来大锣大鼓开路之声,传来天子来访,众人兴奋,一睹皇上真容。大队抵客店外停下,世民身穿龙袍下轿,召见蓉蓉,答谢深明大义之恩,蓉答谢,叔宝从后出现,世民御赐二人成婚,加官进爵,世袭护国公之位,并即席于店内提诗: 双锏打成唐世界 单鞭力保李乾坤 天眷太宗登宝位 舜日昔天喜再逢

3,《隋唐英雄传》里面如意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中每个人的最后结局都是死,不过在这部电视剧中就不一定了,慢慢看下去吧历史上是有如意公主的。只不过不叫如意而已。隋炀帝和萧皇后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李世民,成了杨妃。杨妃就是电视剧《隋唐英雄》中的如意公主。 杨妃最后成了李世民的女人,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吴王李恪、一个是蜀王李愔。后来继位的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历史上叫长孙无垢,在这部电视剧中叫长孙无忧)的亲生儿子皇九子李治继位,也就是后来娶了武则天的那个皇帝。 《隋唐英雄传》是胡明凯、谭友业执导的一部以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综合改编的古装侠义电视剧。由黄海冰,郑国霖,聂远,谢君豪,林子聪,王绘春联袂主演。 该剧以南北朝时期北周杨林举兵歼灭北齐班师后,侄儿杨坚又灭周建隋,自称隋文帝,以秦叔宝为中心的瓦岗寨众义士匡扶正义,辅佐李世民为历史背景。全剧以唐朝护国公秦叔宝为核心人物,以秦叔宝从幼年目睹隋兵欺压百姓及少年时代的愤世嫉俗、行侠仗义的成长过程的故事。该剧于2003年在中国大陆首播。

4,隋唐英雄传里面如意的结局是什么呀?

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史书中对其的记载只有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且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当时看起来与皇位无缘的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却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守孝期间怀的孕,竟然连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了,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妃之子李祐谋反被诛,阴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应当是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很有可能杨妃生前并无妃位,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8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8年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均有记载,只有15位公主因生母出身低微而不见载。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在唐太宗14个儿子中的待遇堪称是最差的。尽管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事实是否确实如此,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看史书究竟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同样是在《旧唐书》中,对李恪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中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通尝,意为曾经而不是常常),对太子承乾则是“太宗甚爱之”,而对李泰更是用了“魏王泰宠冠诸王”这样的说法。如此一番比照,唐太宗对李恪这位所谓的“爱子”的宠爱,也实在平淡无奇了些。更何况唐太宗对三位嫡子的爱护在史书上的记载是数不胜数,而对李恪的照顾相比之下就单薄了许多,甚至无从列举。李恪能否算上是唐太宗爱子,着实值得推敲一番。

其次,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七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十八年、二十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而贞观七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仍旧把心爱的李泰、李治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却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如果唐太宗真的舍不得李恪前往封地,真的心疼爱子的话,想必李恪也应当如同李泰李治一般,留在自己的身侧,但是唐太宗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说了一番场面话,什么“父之爱子,人之常情”“但家国事殊”。如此也能认为李恪算得上是唐太宗爱子的话,个人以为这样的“爱子”其实不提也罢。

再者,贞观11年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的这番话——“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可不戒!”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就是:父子之间虽然是至亲,一旦犯罪,则天下的法令不能够偏私。汉朝已立昭帝,燕王刘旦不服,暗中图谋造反,霍光以一封便笺就杀了他。为人臣下,不能不深以为诫!

很明显,这口吻已经相当严厉了,根本不是父子之间联络感情的话语,而是在训斥。而联想一下正是在这一年,李恪因为打猎踩坏百姓庄稼的事被唐太宗罢免了安州都督一职,所以番话实际上是唐太宗在非常严肃地斥责李恪:“虽然你是我儿子,但你若不遵纪守法我也救不了你!”真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看得出来,唐太宗其实是一副爱子情深的模样的。

至于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两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直到贞观十七年年底诸位皇子回京过年时,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而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相赵,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即军中斩哙”。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样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著称于各部史书,李元昌的墓志甚至铭刻着各种溢美之词:“姿容端丽,体貌淹华。渔猎典坟,颇好音乐。至于啼猨落雁之巧,命中如入神;垂露象形之工,转注穷众妙。”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射猎如神,绘画精妙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就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中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在史书或墓志铭上则完全没有分毫的体现。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

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事实上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所以贞观2年5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的时候,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至杨妃的次子李愔,虽然贞观10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贞观13年,李愔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5,隋唐英雄3大结局是什么,大结局,人物最终结局

李世民的“应梦贤臣”迟迟不能出现,徐懋功坚称小不忍则乱大谋,劝皇上去打打猎、散散心,“应梦贤臣”会出现,但在去之前必先写下赦旨,保准薛仁贵可以安享晚年;铁世文逼渤建王签下文书,向邻国借兵;薛仁贵在天仙谷看昭阳公主的留言,打开徐懋功的锦囊,得知皇上有难要自己去救驾;李世民出城打猎,射中一兔,追了二十里,李世民欲抓兔子时,遇上了铁世文,李世民大惊而逃,铁世文穷追不舍,李世民落入陷阱。
在铁世文威逼李世民写降书时,薛仁贵现身打走了铁世文,李世民梦想成真的开心,回路上,薛仁贵把他如何投军,张士贵怎样瞒骗他,他呆在火头军多年,还在天仙谷差点被烧死的所有经过和盘托出。李世民龙颜大怒,下旨急召张士贵回越虎城问罪。程铁牛接命前去传旨。
李世民以高姿态接待了薛仁贵,尉迟恭也收了薛仁贵为干儿子,薛仁贵对此非常开心,徐懋功为薛仁贵引见秦怀玉和罗通,薛仁贵知道罗通爱上昭阳公主,准备成全他们二人。
薛仁贵与“火头军”兄弟重逢,喜不自胜,昭阳公主前来看见薛仁贵,薛仁贵尽量跟他保持距离,周青求灵采儿帮忙,灵采儿也觉薛仁贵与昭阳公主是理想的一对;灵采儿安排一切,灵采儿和周青分别把二人骗到一起,昭阳问薛仁贵为何故意回避,薛仁贵说罗通对她有意,如果昭阳公主无意见,他愿意为媒,昭阳公主问薛仁贵会否想过自己喜欢他,薛仁贵表示从未有如此想法,昭阳公主气得匆匆而去。
周青问薛仁贵为什么为罗通做媒,薛仁贵表示知道昭阳公主对他有意,但他不想辜负银环对他的恩德;罗通求程咬金为自己做媒,程咬金答应;灵采儿得知薛仁贵是喜欢昭阳公主的;程咬金游说昭阳公主下嫁给罗通,昭阳公主努力推辞。
程铁牛向张士贵传旨,张士贵觉得事有可疑,贿赂程铁牛,不料程铁牛的脾性比其父更坏,收了一大把钱也不说一个字,张士贵看不出什么端倪,跟程铁牛启程。张士贵入殿面圣,李世民传召薛仁贵,薛仁贵与张士贵当面对质,但张士贵仍死口说是何宗宪的立了功劳。
薛仁贵来到庵堂,昭阳公主表示自己已经出家为尼,出家人与世无缘,薛仁贵指虽有妻儿,不介意多有一妾在家,昭阳公主指不会嫁一个对自己只是履行君命的人,薛仁贵失望而去;周青向灵采儿说出薛仁贵的单思惨况,周青暗示为什么感情会如此复杂,灵采儿问周青,难道也不介意她已经有归宿了,周青说不出话来。

6,隋唐英雄3最后人物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李世民的“应梦贤臣”迟迟不能出现,徐懋功坚称小不忍则乱大谋,劝皇上去打打猎、散散心,“应梦贤臣”会出现,但在去之前必先写下赦旨,保准薛仁贵可以安享晚年;铁世文逼渤建王签下文书,向邻国借兵;薛仁贵在天仙谷看昭阳公主的留言,打开徐懋功的锦囊,得知皇上有难要自己去救驾;李世民出城打猎,射中一兔,追了二十里,李世民欲抓兔子时,遇上了铁世文,李世民大惊而逃,铁世文穷追不舍,李世民落入陷阱。 在铁世文威逼李世民写降书时,薛仁贵现身打走了铁世文,李世民梦想成真的开心,回路上,薛仁贵把他如何投军,张士贵怎样瞒骗他,他呆在火头军多年,还在天仙谷差点被烧死的所有经过和盘托出。李世民龙颜大怒,下旨急召张士贵回越虎城问罪。程铁牛接命前去传旨。 李世民以高姿态接待了薛仁贵,尉迟恭也收了薛仁贵为干儿子,薛仁贵对此非常开心,徐懋功为薛仁贵引见秦怀玉和罗通,薛仁贵知道罗通爱上昭阳公主,准备成全他们二人。 薛仁贵与“火头军”兄弟重逢,喜不自胜,昭阳公主前来看见薛仁贵,薛仁贵尽量跟他保持距离,周青求灵采儿帮忙,灵采儿也觉薛仁贵与昭阳公主是理想的一对;灵采儿安排一切,灵采儿和周青分别把二人骗到一起,昭阳问薛仁贵为何故意回避,薛仁贵说罗通对她有意,如果昭阳公主无意见,他愿意为媒,昭阳公主问薛仁贵会否想过自己喜欢他,薛仁贵表示从未有如此想法,昭阳公主气得匆匆而去。 周青问薛仁贵为什么为罗通做媒,薛仁贵表示知道昭阳公主对他有意,但他不想辜负银环对他的恩德;罗通求程咬金为自己做媒,程咬金答应;灵采儿得知薛仁贵是喜欢昭阳公主的;程咬金游说昭阳公主下嫁给罗通,昭阳公主努力推辞。 程铁牛向张士贵传旨,张士贵觉得事有可疑,贿赂程铁牛,不料程铁牛的脾性比其父更坏,收了一大把钱也不说一个字,张士贵看不出什么端倪,跟程铁牛启程。张士贵入殿面圣,李世民传召薛仁贵,薛仁贵与张士贵当面对质,但张士贵仍死口说是何宗宪的立了功劳。 薛仁贵来到庵堂,昭阳公主表示自己已经出家为尼,出家人与世无缘,薛仁贵指虽有妻儿,不介意多有一妾在家,昭阳公主指不会嫁一个对自己只是履行君命的人,薛仁贵失望而去;周青向灵采儿说出薛仁贵的单思惨况,周青暗示为什么感情会如此复杂,灵采儿问周青,难道也不介意她已经有归宿了,周青说不出话来。 罗通来找昭阳公主,希望她给予薛仁贵机会,昭阳公主解释,不会为感情的事而死缠难打;两国国王协定没有婚盟也可和睦相处;大唐军队凯旋而归,沿途净水泼街,非常热闹。 张美人骂李道宗是窝囊废,连自己岳父也保不住,李道宗别无他法,召来女儿的塾师张仁来陪她把酒言欢,张美人心仪张仁已久;渤建王下旨给昭阳公主回皇宫共襄国策,不料昭阳公主逆旨,不肯返回宫中。 唐军入城,李治等迎接;薛仁贵没有府邸,暂住被安排入住金亭驿馆;李道宗向皇上谢罪,李世民太了解他的性格,说出他因贪污曾被贬过一次,表明会功过分明;李道宗来到天牢,向张士贵说出皇上将会治他死罪,但暗示届时将会用偷龙转凤的方法救他逃出生天。张士贵感激流涕。 三司会审张士贵等人,尉迟恭朝上抱死了何宗宪,李世民判罗通要娶丑女,程咬金保证能够一力承担,程咬金找来很多极丑的妇女,程咬金也觉得满意,连忙带她们去给罗通挑选,不料罗通一看要求再找。 大牢中,李道宗命令手下与张士贵交换身份,但尉迟恭早料有此一着,在他们交换时,把张士贵鞭死当场,李道宗求李世民给张家留条根,李世民就留下张志龙一人性命,其他人等一律判死罪;程咬金用计骗过罗通以为娶的是丑女,其实娶的并不是丑女。罗通暗谢李世文。

7,隋唐英雄5薛刚反唐的结局是怎样

第62集李显重新登基为皇
  敬辉等人带着旨意来到阮洪达府中要捉拿阮洪达,但是此时阮洪达等人已经拥立了李显为皇帝,直接命令手下捉拿武三思。武三思匆匆逃回了洛阳,武则天得知消息大怒,说一定要拿下定海关。薛刚带领手下包围了洛阳,派重兵进攻,武则天不肯逃离洛阳,发誓要和大周共存亡。薛刚带领着手下和武三思对上,两个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决定一定生死。两个人你来我往互相搏斗,最终武三思被薛刚重伤,薛刚也受了轻伤。薛刚告诉儿子不要杀死武三思,自己还要留着武三思去换人质。薛刚带着手下杀到了皇宫门口,九环出来拦住薛刚要薛刚不许杀死自己皇娘。武则天从九环身后走了出来,毫无惧色的带出来了阮夫人,并且说如果他们要来拿玉玺,就杀死自己再拿走。薛刚不敢动手,也不想当皇帝。李显不愿意背负弑母的罪名,于是派出来狄仁杰,劝告武则天退位。狄仁杰进入了宫中,武则天并没有为难狄仁杰,而是说他们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并且交出了玉玺。狄仁杰分外感动,认为武则天这十几年临朝也很辛苦,并且说自己以后一定经常前来看望皇太后。武则天叫进来了薛刚,请求薛刚给自己武家留一个根,其他的自己都不管,并且劝告薛刚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斩尽杀绝。和张天佐为非作恶的一伙人都被抓了起来,李显重新登基成为皇帝,恢复了大唐国号。薛刚带着弟弟薛强以及儿子侄子一行人来到两辽王府祭拜了父母家人,此时皇帝也传来圣旨,为薛家洗清冤屈,砸开铁丘坟。薛葵、薛安和薛平等人举办了婚礼,程越虎和王素英也打算成亲。程咬金见到这一幕分外高兴,要程越虎把王素英风光娶入程家。因为太过高兴,程咬金大笑身亡。薛刚和九环一起在花丛中漫步,说自己心中现在从未有过的平静和安详,两个人相互依偎,决定以后一起度过平静安宁的幸福岁月。(全剧终)
《隋唐英雄之薛刚反唐》由长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李翰韬执导,并由余少群、孙耀琦、单薇 、惠英红、赵文瑄、张晓晨、黄海冰、蒋林静、于荣光等主演古装战争剧。
该剧讲述薛刚跟周朝势力抗衡中的恩怨情仇,表现薛刚如何在个人情感与家族命运和家国重任的矛盾中解脱出来,最后成功灭周兴唐的传奇故事。
该剧已于2015年2月22日在江苏卫视首播。

8,隋唐演义里 13条好汉各自的下场都是什么

1、第一条好汉:天下无敌大将军 李元霸(兵器:擂鼓瓮金锤 座驾:千里一盏灯) 李元霸在小说中为隋唐第一条好汉,他面如病鬼、骨瘦如柴,手执一对八棱紫金锤重八百斤,曾经三锤打败裴元庆,大败十八路义军。但却在收军回长安时,举锤骂天,死于雷雨霹雳之中。 2、第二条好汉:天宝将军 宇文成都(兵器:凤翅镏金镗 座驾:赛龙五斑驹) 宇文成都从十几岁的孩子开始跨马从军,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一杆七曲凤翅镏金镗打遍天下,马前从不走三合之将(破敌从来未用过三个回合以上)。 九州一统、华夏重兴后隋文帝杨坚亲授其以武将天下第一的“横勇无敌”金牌,镇守京师长安。宇文化及篡位,命宇文成都入宫杀死隋炀帝,封武安王子。后十八家反王讨伐宇文化及,宇文成都被李元霸所杀(撕成两半)。 3、第三条好汉:霹雳火 裴元庆(兵器:八卦梅花亮银锤 座驾:一字没角癞麒麟) 裴元庆手使两把八卦梅花亮银锤,勇猛异常。随父山马关总兵裴仁基三打瓦岗山,被秦琼用计收服。四明山一战,十八路反王无数兵将,只有他能接李元霸三锤。在《说唐》中于伐五关之役误中隋虹霓关总兵新文礼之计,被烧死于庆坠山中。 4、第四条好汉:紫面天王 雄阔海(兵器:日月双斧 座驾:万里云烟兽) 雄阔海绰号“紫面天王”,为隋唐第四条好汉,最早在太行山占山为王,后来辅佐相州起义军领袖白御王高谈圣,在扬州战役中,力托千斤闸,又赶了一天一夜的路,体力不支被压死。 5、第五条好汉:南阳侯 伍云昭(兵器:亮银枪 座驾:千里银河一点白) 伍云召别名南阳侯,曾任南阳太守、都督大元帅。伍云召手执丈八亮银蛇矛枪,勇战宇文成都、抱婴儿突出重围,是排名隋唐第五条好汉。 伍云召长相俊美,拥有一身冠绝天下的武艺,后率河北代表队赴扬州参加“反王夺魁大会”,在演武场上不可思议地被一匹马(左雄的无尾驹)打死。 6、第六条好汉:山大王 伍天锡(兵器:混金镗 座驾:青龙马) 伍天锡隋朝第六条好汉,两臂万斤之力,武艺高强;最后死于天下第一条好汉李元霸之手。 7、第七条好汉:冷面银枪 罗成(兵器:五钩神飞枪 座驾:西方小白龙) 罗成是一位少年英雄,靖边侯罗艺之子。他因参加表哥秦琼之母的寿辰,而卷入济南造反,后来更与罗艺决裂,参加了瓦岗军。他勇武惊人,号称隋唐间第八条好汉。 瓦岗败后,他受单雄信之邀,在王世充处任职,后又投唐,多立战功。刘黑闼兵犯大唐,他只身出战,受到太子和李元吉的陷害,最终在淤泥河被乱箭射死。 8、第八条好汉:靠山王 杨林(兵器:水火囚龙棒 座驾:金睛兽) 杨林是隋文帝杨坚的弟弟,武艺高强,手持一对囚龙棒,“兴隋九老”之一,名列隋唐第八条好汉。为隋王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靠山王。对隋朝忠心耿耿,一心想挽回天下大势,在“反王夺魁大会”之后截击出逃的各路反王,结果死于罗成的回马枪下。 9、第九条好汉:花刀大帅 魏文通(兵器:丹凤朝阳绣鸾刀 座驾:艾叶青龙兽) 魏文通,是天下第九条好汉,隋朝潼关元帅,人送外号“花刀帅”“九省花刀将”,另外相貌与三国关羽相似,又号称赛关爷。在攻打瓦岗山的时候被王伯当射死。 10、第十条好汉:八马将 新文礼(兵器:混铁点钢槊 座驾:座驾:一丈青) 新文礼武功高强,因有横推八匹马之力,故人称八马将。使一条铁方槊,重二百斤。坐下一匹金睛骆驼。因为设计害死了天下第三条好汉裴元庆,激起瓦冈公愤,遂遭瓦冈诸将围打及“神灵”助攻而惨死。 11、程咬金字知节 《隋唐演艺》中又一位主人公,外号“混世魔王”,人如其名,干的混事数不胜数,曾为瓦岗寨大魔国国王,后投降李唐,凭小聪明和运气也立了不少大功。一生运气极好,活到一百多岁,历经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六朝,可以说是隋唐英雄中第一福将 12、杨义臣 杨林的弟弟,曾摆下一个八面金锁阵,后被李元霸、裴元庆、秦用、梁士泰四猛八 大锤所破,他自己自杀身亡。 13、裴元庆 隋唐第三条好汉,其姐嫁于程咬金。手使两把大锤,勇猛异常,四明山一战,十八路反王无数兵将,只有他能接李元霸三锤。后中隋将新文礼之计,于山谷中被烧死。 扩展资料: 在中国小说史上,《隋唐演义》是一部特点比较鲜明的作品。从隋唐题材小说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它是隋唐题材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褚人获借鉴、甚至抄袭了前人的已有成果,但又“夺胎换骨”,成功地超越了前人。从小说刊行后读者的接受效果来看,不仅被它借用的几部作品从此销声匿迹,后来者也大多望而却步,尽管隋唐题材的小说仍在不断出现,但像《说唐全传》之类的作品大多都回归了“说书”体老路。 从整个小说史的角度看,《隋唐演义》尽管还不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名著相抗衡,但它在《三国》《水浒》之外开创了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另一种模式,因此别具一格,这对后世的小说创作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隋唐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