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课文朗读
关于草原的课文有哪些
1.《草原》。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出自老舍先生的《内蒙风光》。 2.《夏日草原》席慕蓉,这篇散文在大草原给作者带来的视觉上的舒展,云影与天光和大草原难以形容的芳香三部分着笔,表达了作者对大草原深深的爱恋。 3.《山湖草原》李若冰,这篇散文通过描绘日月山,青海湖的美丽景象与悠久历史,表达了对草原朴实人民的歌颂以及对故乡的热爱。; 4.《古坡草原印象》王琪,这篇散文主要描绘了草原的意境美,让人感到胸襟开阔,风轻云淡,每一个日子都因这份对草原的深爱而灿烂。
《草原》课文原文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草原》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参考。 《草原》原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了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扩展资料: 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扩展资料: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扩展资料: 【教学目的要求】 一、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讲读分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了解蒙汉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培养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读写训练项目,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抓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和“抓住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句子含义也较深,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一、介绍、写作背景和草原风土人情。 向学生提供有关反映草原风光和草原民俗的图片和读物。其目的是:①为突破难点,理解课文作准备。②培养学生使用参考书的能力。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字词,重点理解下面词语: 回味、洒脱、迂回、襟飘带舞、拘束、羞涩、会心 四、出示预习提纲 内容如下(教师巡视指导):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认真读课文,按“写景”、“叙事”给课文分两部分。并按课后揭示,概括第二部分各自然段的段意。 3、结合上下文,试着理解课后2题中的句子,为下节课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课上交流。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自由发言。 1、说说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经过努力,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第二课时(讲读课) 一、抓住、总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清脉络,把握整体。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启发,引读,并板书、总结句。 (三)按照“写景”、“叙事”的、写作方法给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总结句,逐段读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把预习所得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老师给以恰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完善、深化,达到正确认识事物的目的。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学生按照写草原景色和、写作者感受把全段分成两层。 (二)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设计如下思考题,引导学生逐层读议。 1、草原的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2、天底下草原的景色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找出有关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找出具体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句子,谈谈这种景色怎么美丽?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欣赏。使学生头脑中建立的形象更加完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 (三)在这种境界中,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体现在不能直接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而要进行独立思考,思考的依据又离不开课文的词句。这样,学生要读懂这句话就要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不但要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说。体现了“语言—思维—语言”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学生边听乐曲伴奏下的有感情朗读,边看图,边想象,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富于诗情的画面。 (五)小结写法。(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想象,运用恰当比喻。) 学习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虽然难理解的句子较少,但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学生较生疏,所以教学时应从整体入手,先理清文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把草原人民特有的欢迎客人的方式作为理解重点,从而使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特点的。 (一)理清脉络。(据课后提示,概括第二部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读议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两层,并说出层意。 2、读议第一层,作者又进一步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辽阔、寂静) 3、学习第二层。 (1)出示文中插图的幻灯片,图文对照,说说草原人民是怎样迎客的?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比喻句,抓住表现“远迎、急切、盛装、人多”的词语,学生谈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写出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通过写草原人民特有的迎客方式来表现的。) (三)按要求自学三、四、五自然段。 1、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 ②“相见”、“款待”、“联欢”的场面是怎样的? 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 2、交流自学所得。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四)回到结句,总观全文,深化整体。 教师利用板书和学生一起,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和、写作特点以及本课重点训练项目三个面、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练习课)(略) 自评: 《草原》这一课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我力图做到“加强预习,长文短讲,强化训练,大量阅读”。 把课前预习、课外阅读纳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把预习作为讲读的基础,把讲读作为预习的深入,把课外阅读作为讲读的延伸。尽力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我都这样安排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第二课时读议课;第三课时练习和课外阅读课。 预习指导课是在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不再把诸如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分段、概括段意等做为预习重点,而是把这些做为一种习惯来要求。预习课是把下一节讲读课中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读议课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长文短讲。这节课仍以学生为主体。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草原》
【 篇一 】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 课下,有些同学告诉老师说:我以读过好多遍课文了,还用再读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读书──提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来决定回答方式)。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既然是美景,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听好参观任务: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 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 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当完成参观任务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参观队员汇报你们的所得? (可以朗读,展示图片、画画,编成诗歌、儿歌的方法。)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学生边读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到的美。 可重点引导以下几处地方: “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一个“吹”字则写出了速度之快、动作之轻盈飘逸。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远望去,就像一条彩虹在向我们飞。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则又使静静的草原在我们的心中动起来了。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有怎样的心情?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旗草原美,同学们的描述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课下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 篇二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一) 一、教材依据 《草原》一文被安排在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属于本册书中的重点课文。 二、设计思想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学生对这篇文章中描写的特有的蒙古草原风光很感兴趣,可以从这一点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读,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本着这一思想,本课教学重点及目标确定如下: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朗读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六、 教学准备 1、 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 搜集有关草原风光的资料。 3、 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配图片),教师在优美的乐曲中导入: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吗?那就是美丽的草原。今天,就让我们约上作家老舍,一起去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蒙古同胞独特的民族风情。 这样,我是用音乐导入,让学生仔细听音乐,感受音乐中所描述美景,体会“草原是天堂”的境界。用优美的音乐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情境,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深入感受课文美景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感受草原的美。 学生边听录音边想象,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美景,然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美,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具有把语言文字化为图象的能力。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作者是怎样表达内心的愉快,同学们也说说自己会怎样表达内心的愉快,可配上相应的动作。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想法。 (三)悟读精彩段落,走进审美天地。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再随机出示相关的彩图,让学生“你有怎样的感受就怎样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图文对照,更能体现了词句的妙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进行朗读训练,读中感悟,这里把课堂气氛推入高潮。 例如:“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一句中,“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同时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2、感受草原的美。 让学生分小组组成蒙古旅游社,选出优秀的导游代表介绍蒙古的美。要求介绍是要全面,有礼貌、有微笑,用自己的话介绍。通过学生说,更能感受到草原美的真实性,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给学生提供一个说话训练的机会,体现了讲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这样一来,学生就在这扮演介绍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里把课堂气氛再次推入高潮。 3、感悟草原人的热情好客,理解文章中心。 (1)读2——5段,各抒己见:草原景色如此美丽,草原上的人民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2)说说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草原人的热情好客?为什么? 要求:一边说一边把所引用的句子读出来,又读又说,加上自己的评论。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而理解文章中心。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看到这样的草原,接触到这样的草原人,请以: 假如我是( ),我会说: 为句式,说几句话,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八、教学反思: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由于学生对草原景色和生活比较陌生,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大同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草原》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 分层朗读,感悟美景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交流展示。五、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1、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四、总结感悟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 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草原》的课文原文
《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草原》的课文原文,欢迎参考借鉴。 《草原》的课文原文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 这是个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象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她就是陈旗的人。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作翻译了。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正是: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人的生活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就拿蒙古包说吧,从前每被呼为毡庐,今天却变了样,是用木条与草杆作成的,为是夏天住着凉爽,到冬天再改装。看那马群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马,也有高大的新种三河马。这种大马真体面,一看就令人想起“龙马精神”这类的话儿,并且想骑上它,驰骋万里。牛也改了种,有的重达千斤,乳房象小缸。牛肥草香乳如泉啊!并非浮夸。羊群里既有原来的大尾羊,也添了新种的短尾细毛羊,前者肉美,后者毛好。是的,人畜两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气象之一。 《草原》的课文简说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