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林
求顺德宝林寺的相关资料
宝林寺原址在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内的凤山南麓,初名柳波庵。始建于公元10世纪的五代南汉末期,宋代重修时扩大规模。元代高僧德钦在此潜修至圆寂,僧众在寺内建“肉身堂”安奉涂漆遗体。清康熙年间重修扩建后,易名“宝林寺”,取“净土七宝树林”之意。其后,县衙在寺内增建“万寿宫”,供吏员向帝、后祝寿及恭听“圣谕”之用。至20世纪中期,此寺大部分拆卸扩路和兴建文化公园。1995年,剩余建筑物全部拆除,另在太平山西麓重建新寺,依山构筑,巍峨壮观,成为顺德旅游一大景点。
太平山,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南面。据史籍记载,“太平春雨”是清�6�1雍正年间的凤邑八景之一。
顺德宝林寺就座落在太平山西麓。于明山秀水之中,取"龙跃天门,虎卧凤阁"的山势。因此,除了佛教徒经常去朝拜外,也是人们浏览的胜地,被誉为“太平瑞气”。
宝林寺始建于唐末五代之南汉殇帝光天一年(公元942年),初名“柳波庵”,一直以供奉观音为主。
宋�6�1咸淳年间,名僧德钦和尚云游而至,开坛说法,禅宗南播,寺院的规模和影响逐步扩大,盛极一时。
至明�6�1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顺德开县,也才有了"顺天之德"这一皇帝御赐县名的说法(因黄萧养之乱,明朝廷为巩固其统治,划南海、新会等地的一部分设立县治,是为顺德)。故顺德有这样一句俗语:“未有顺德,先有宝林”。此时,每遇国家大典或开读朝廷诏令,则地方长官绅耆仍集合寺庭举礼。
及后,清�6�1康熙初年,肇庆庆云寺僧人元亮,驻寺传承禅宗之临济宗,遂令寺院的香火,更胜前朝。并将“柳波庵”易名“宝林寺”,取“净土七宝树林”的意思(当时庵内长有一片参天古木,宛如传说中西天挂满七种宝物的树林,〈阿弥陀经〉中所说的这七种宝物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
如今的宝林寺是1996年易地重建,1998年10月11日落成的(原址位于现今大良区青少年宫一带),左环德胜河,右瞩旧寨、清云双塔,占地十三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一万三千平方米)。主体殿阁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古朴庄严。拾级而上,有山门(分列两旁有哼哈二将),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及‘风调雨顺’四大天王)、鼓楼、钟楼(鼓直径2.6米、钟重2.8吨)、九龙壁(宽18.3米,高7.9米)、斋堂、客堂、大雄宝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消灾延寿佛,普贤、文殊两菩萨)、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碑廊、僧舍、藏经阁(供奉西方三圣)……一座比之原址更为壮丽的佛教丛林成为顺德乃至佛山的人文景观。登临回首,人间繁华尽收眼底。
在宝林寺重建筹建之初,也是因缘际会,得热心人士念宝林寺之缘起,捐赠纯金观音一尊。因此,宝林寺建筑总体规划共为两期,下院观音堂是第二期工程(2001年秋破土动工,历时3年)。
宝林寺观音堂背山临水,湖光捐翠,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千三百一十平方米。布局紧凑,所见雅致精美,匠心独运。殿前庭园,点缀片片紫竹,连片成林,此外,四合回廊中有“二十四孝”、“观音三十二应身”石雕图,生动传神;殿内正中纯金观音(高1.68米,重37.3公斤),法相庄严,善财、龙女随侍左右,再两傍供奉“观音十八相”。下院观音堂,与宝林寺一脉相承,遥相呼应。
太平山上的晨钟暮鼓,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善信游人。
义县到宝林楼多远
1小时7分
共42.7公里
起点(义县)
从义县到宜州大街,行驶120米
右转,进入宜州大街,行驶1.3公里
右转,进入奉国寺路,行驶820米
左转,进入凌河大街,行驶640米
请直行,进入G230,行驶20米
请直行,进入大凌河特大桥,行驶1.1公里
请直行,进入G230,行驶4.7公里
请直行,进入沙河大桥,行驶230米
请直行,进入G230,行驶10.8公里
请直行,进入细河大桥,行驶460米
请直行,进入G230,行驶2.6公里
请直行,进入S325,行驶9.7公里
靠左前方行驶,从S325到丁上线,行驶2.4公里
左转,进入丁上线,行驶7.7公里
终点(宝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