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台湾最晚回收时间,澳门,台湾,香港是什么时候离开祖国的

本文目录索引

1,澳门,台湾,香港是什么时候离开祖国的

1.台湾: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清初,郑成功率战舰300多艘,在台湾登陆,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894 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日本战败,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2.香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深圳河以南地区成为英国的租借地。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该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祖国怀抱。 3.澳门: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东南沿海地区,1553年获准在澳门暂居,后买通澳门守将,每年纳银500两,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擅自修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 4.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当日,澳门回归,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 扩展资料:“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 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被逼签约不平等条约霸占时间如下: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及琉球群岛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今广东省湛江市)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 “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澳门,台湾,香港是什么时候离开祖国的

2,中国历史上有哪几次收复台湾最出名的战役

 ◇第一次战役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的郡主孙权远离中原的残酷争斗,已经开始向海上发展。公元227年,孙权在东治(今厦门)训练能出远海作战的水师,并建造大型战舰数百艘。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率远征水师一万余人渡海到达当时的夷州(今台湾省),遭到当时土著蛮荒的轻微抵抗。由于当时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又有数千将士病亡,两位将军只得率部返回大陆。同时带走土著数千人为以后的更好的了解和治化台湾作好准备。   ◇第二次战役   隋朝末时,大臣何蛮极力说服隋炀帝开拓流求(今台湾省)荒蛮之地,公元607年隋炀帝派何蛮和羽骑尉朱宽大将军一起率水师万余人隋朝“五牙”战舰数百艘入海赴流求远征。但战果不大,并遭到土王欢斯的抵抗。公元609年,隋炀帝又派虎贲郎将陈棱大将军率部万余人开始对台湾东征。隋军从高丰(今广东潮州)出发,先到达一鲲身(今澎湖),再抵台湾西岸中部登陆。又受到土王欢斯率部阻挡,经数场激战,隋军大获全胜,土王欢斯被斩首。   ◇第三次战役   南宋时期公元1171年,南宋王命泉州(今福建)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房200余间,并且派数千将士常驻。次年派水军万余众征伐台湾本岛,在击退土人抵抗后在本岛驻军下来,为解决驻军的给养问题,实行屯垦制度,并委派朝官开牙建府。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驻军。   ◇第四次战役   元朝时期,公元1292年世祖忽必烈派熟悉水战的汉军六千余人战舰三百余艘前往澎湖(今台湾省)招抚当时的土著高山族。元军抵达后遭到当地土人的抵抗,无奈元军人数太少,再加上水土不服,士气低落,终于兵败将倒剩余的汉军只能逃回大陆。公元1297年,忽必烈再次任命福建平章政事高兴为东征大将军,率汉军水师一万五千余众战船数百艘再次进兵台湾,经过数月的激战终于一举拿下台湾本岛。   ◇第五次战役   明朝时期,倭寇时时搔扰中国东南沿海百年之久。公元1602年(明万历30年),有部分被明军击溃的倭寇逃至琉球(今台湾省)岛。在明朝抗倭将领沈有容大将军的指挥下,明军在台湾近海一举歼灭大部倭寇,台湾百姓热烈欢迎登陆的明军。这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为争夺贸易权,于1603年进攻葡萄牙人占据的中国领土澳门,未果后退至南洋。1622年,荷兰人在第二次进攻澳门不成后,又退踞澎湖。公元1624年,明朝派水军万余众,战舰数百艘进击荷军,荷兰人被痛打至举白旗投降,但惨败的荷军撤到了台湾岛。由于当时明朝正处在和满清人的战争,所以顾不上台湾的荷兰入侵者。1626年,西班牙人也登上台湾岛,占据北部。荷兰人向西班牙人进攻,最终于1642年赶走西班牙人,获取了对整个台湾的控制权。   ◇第六次战役   清初明末公元1657年,南明将领郑成功接见了当时从台湾逃回来的何廷斌,此人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的旧部,在台湾一直充当荷兰翻译。他的到来主要是说服郑成功东征台湾,当时的台湾已经被汉化了几个世纪了。从公元1622年荷兰国就一直派战舰到台湾进行侦察和武装骚扰,1642年荷兰大举进攻台湾,荷兰人的大军很快就占领了鸡笼(今基隆)、淡水等地,并打走了西班牙人。荷兰人在台湾实行军事管制,血腥镇压当地居民的反抗。并以台湾为基地沿海劫商掠货,俘获华人为奴。殖民者的暴行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和仇恨。   郑成功和众将领正想建立一块反清复明的根据地,郑成功从何廷斌那得知台湾的状况,决定渡海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公元1658年郑成功开始为收复台湾做准备,郑军抓紧时间检修战船,探测航道。公元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乘侵台荷军兵力薄弱(千余人)及其援军受季风影响难以赴台之机,亲率将士2/5万人、战船数百艘为第一批,在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渔民引导下由金门料罗湾出发。郑军由澎湖启航,四月初二晨抵荷军疏于防守的鹿耳门港(今台南市安平港北)外。郑成功乘中午满潮,率师通过道纡水浅的北航道,驶入鹿耳门港,令水兵4000抢占北线尾岛,全歼荷军守兵;自率主力通过大海湾,直插禾寮港,在岛上数千同胞接应下上岸。四月初三,郑成功乘胜扩人战果,集兵1.2万包围赤嵌城,断城内水源。在城周布设火器,对荷军形成军事威慑。遣送俘获的赤嵌守军头目描难实叮之弟夫妇回城劝降。初四,描难实叮因势穷率众出降,郑成功予以厚待。在郑成功优俘政策感召下,荷军中黑人士兵亦倒戈降附助战。郑军未到之鸡笼、淡水等地,台湾同胞自动拿起武器驱逐荷军。   台湾城被围困八个月后,第二批郑军登陆。十二月初六,郑成功下令炮轰台湾城外重要据点乌德勒支堡,发射炮弹两千余发,当晚破城。龟缩台湾城内的荷军残余六百余人,由于伤残、饥病,几乎丧失战斗力。荷兰殖民评议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愿在优惠条件下交出城堡。十二月十三(1662年2月1日),揆一代代表荷方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回归中国。   ◇第七次战役   清朝盛期,康熙大帝对台湾的策略又改为招抚,从此就开始长达十几年的议和谈判,但始终没有结果。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乘郑经病卒、其子郑克??年幼初立和台湾本土出现内讧之际,康熙大帝决定发兵统一台湾。康熙二十一年夏,康熙大帝排除朝廷内种种干扰,命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总提督,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同筹谋取台湾之策略。两位受命后,积极整顿军务,制造战舰,练兵选将,同时派人侦察敌情,探测航道。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清军水师2万余人、各种战舰二百多艘,直逼澎湖。各战舰的风帆上均书写主将姓名,有便于指挥联络。郑守军有了二百多艘战舰和近两万人的军队,数量上与清军旗鼓相当。六月二十二日,清军强攻澎湖本岛,施琅将水师兵分三路,以总兵陈蟒和董义为左右翼,各率战舰五十艘,分别进攻鸡笼屿和牛心湾,以作牵制;施琅自率战舰百余艘为中路直攻娘妈宫(今澎湖本岛西北角)。清军奋勇大战,击毁郑军战舰一百九十艘,歼灭郑军主力一万二千余人,迫使郑军四千二百余人投降。郑军主帅刘国轩见大势已去,狼狈的只带剩下战船二三十艘,残军数百人,狼狈逃回台湾本岛。台湾内部震动,刘国轩力主投降,康熙大帝乘胜降旨招降。七月十五日,台湾地方当局派人献上地图名册和投降书。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军登陆台湾岛。后清廷纳用施琅建策,在台湾设县、府、巡道,派军驻守,加强统治。从此结束了由郑成功起历经郑氏家族三代为期二十余年的偏安局面。康熙大帝终于实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盛世。

3,历史上台湾一共被收复过多少次?

历史上收复台湾的七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的郡主孙权远离中原的残酷争斗,已经开始向海上发展。公元227年,孙权在东治(今厦门)训练能出远海作战的水师,并建造大型战舰数百艘。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率远征水师一万余人渡海到达当时的夷州(今台湾省),遭到当时土著蛮荒的轻微抵抗。由于当时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又有数千将士病亡,两位将军只得率部返回大陆。同时带走土著数千人为以后的更好的了解和治化台湾作好准备。

◇第二次战役

隋朝末时,大臣何蛮极力说服隋炀帝开拓流求(今台湾省)荒蛮之地,公元607年隋炀帝派何蛮和羽骑尉朱宽大将军一起率水师万余人隋朝“五牙”战舰数百艘入海赴流求远征。但战果不大,并遭到土王欢斯的抵抗。公元609年,隋炀帝又派虎贲郎将陈棱大将军率部万余人开始对台湾东征。隋军从高丰(今广东潮州)出发,先到达一鲲身(今澎湖),再抵台湾西岸中部登陆。又受到土王欢斯率部阻挡,经数场激战,隋军大获全胜,土王欢斯被斩首。

◇第三次战役

南宋时期公元1171年,南宋王命泉州(今福建)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房200余间,并且派数千将士常驻。次年派水军万余众征伐台湾本岛,在击退土人抵抗后在本岛驻军下来,为解决驻军的给养问题,实行屯垦制度,并委派朝官开牙建府。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驻军。

◇第四次战役

元朝时期,公元1292年世祖忽必烈派熟悉水战的汉军六千余人战舰三百余艘前往澎湖(今台湾省)招抚当时的土著高山族。元军抵达后遭到当地土人的抵抗,无奈元军人数太少,再加上水土不服,士气低落,终于兵败将倒剩余的汉军只能逃回大陆。公元1297年,忽必烈再次任命福建平章政事高兴为东征大将军,率汉军水师一万五千余众战船数百艘再次进兵台湾,经过数月的激战终于一举拿下台湾本岛。

◇第五次战役

明朝时期,倭寇时时搔扰中国东南沿海百年之久。公元1602年(明万历30年),有部分被明军击溃的倭寇逃至琉球(今台湾省)岛。在明朝抗倭将领沈有容大将军的指挥下,明军在台湾近海一举歼灭大部倭寇,台湾百姓热烈欢迎登陆的明军。这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为争夺贸易权,于1603年进攻葡萄牙人占据的中国领土澳门,未果后退至南洋。1622年,荷兰人在第二次进攻澳门不成后,又退踞澎湖。公元1624年,明朝派水军万余众,战舰数百艘进击荷军,荷兰人被痛打至举白旗投降,但惨败的荷军撤到了台湾岛。由于当时明朝正处在和满清人的战争,所以顾不上台湾的荷兰入侵者。1626年,西班牙人也登上台湾岛,占据北部。荷兰人向西班牙人进攻,最终于1642年赶走西班牙人,获取了对整个台湾的控制权。

◇第六次战役

清初明末公元1657年,南明将领郑成功接见了当时从台湾逃回来的何廷斌,此人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的旧部,在台湾一直充当荷兰翻译。他的到来主要是说服郑成功东征台湾,当时的台湾已经被汉化了几个世纪了。从公元1622年荷兰国就一直派战舰到台湾进行侦察和武装骚扰,1642年荷兰大举进攻台湾,荷兰人的大军很快就占领了鸡笼(今基隆)、淡水等地,并打走了西班牙人。荷兰人在台湾实行军事管制,血腥镇压当地居民的反抗。并以台湾为基地沿海劫商掠货,俘获华人为奴。殖民者的暴行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和仇恨。

郑成功和众将领正想建立一块反清复明的根据地,郑成功从何廷斌那得知台湾的状况,决定渡海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公元1658年郑成功开始为收复台湾做准备,郑军抓紧时间检修战船,探测航道。公元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乘侵台荷军兵力薄弱(千余人)及其援军受季风影响难以赴台之机,亲率将士2/5万人、战船数百艘为第一批,在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渔民引导下由金门料罗湾出发。郑军由澎湖启航,四月初二晨抵荷军疏于防守的鹿耳门港(今台南市安平港北)外。郑成功乘中午满潮,率师通过道纡水浅的北航道,驶入鹿耳门港,令水兵4000抢占北线尾岛,全歼荷军守兵;自率主力通过大海湾,直插禾寮港,在岛上数千同胞接应下上岸。四月初三,郑成功乘胜扩人战果,集兵1.2万包围赤嵌城,断城内水源。在城周布设火器,对荷军形成军事威慑。遣送俘获的赤嵌守军头目描难实叮之弟夫妇回城劝降。初四,描难实叮因势穷率众出降,郑成功予以厚待。在郑成功优俘政策感召下,荷军中黑人士兵亦倒戈降附助战。郑军未到之鸡笼、淡水等地,台湾同胞自动拿起武器驱逐荷军。

台湾城被围困八个月后,第二批郑军登陆。十二月初六,郑成功下令炮轰台湾城外重要据点乌德勒支堡,发射炮弹两千余发,当晚破城。龟缩台湾城内的荷军残余六百余人,由于伤残、饥病,几乎丧失战斗力。荷兰殖民评议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愿在优惠条件下交出城堡。十二月十三(1662年2月1日),揆一代代表荷方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回归中国。

◇第七次战役

清朝盛期,康熙大帝对台湾的策略又改为招抚,从此就开始长达十几年的议和谈判,但始终没有结果。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乘郑经病卒、其子郑克??年幼初立和台湾本土出现内讧之际,康熙大帝决定发兵统一台湾。康熙二十一年夏,康熙大帝排除朝廷内种种干扰,命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总提督,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同筹谋取台湾之策略。两位受命后,积极整顿军务,制造战舰,练兵选将,同时派人侦察敌情,探测航道。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清军水师2万余人、各种战舰二百多艘,直逼澎湖。各战舰的风帆上均书写主将姓名,有便于指挥联络。郑守军有了二百多艘战舰和近两万人的军队,数量上与清军旗鼓相当。六月二十二日,清军强攻澎湖本岛,施琅将水师兵分三路,以总兵陈蟒和董义为左右翼,各率战舰五十艘,分别进攻鸡笼屿和牛心湾,以作牵制;施琅自率战舰百余艘为中路直攻娘妈宫(今澎湖本岛西北角)。清军奋勇大战,击毁郑军战舰一百九十艘,歼灭郑军主力一万二千余人,迫使郑军四千二百余人投降。郑军主帅刘国轩见大势已去,狼狈的只带剩下战船二三十艘,残军数百人,狼狈逃回台湾本岛。台湾内部震动,刘国轩力主投降,康熙大帝乘胜降旨招降。七月十五日,台湾地方当局派人献上地图名册和投降书。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军登陆台湾岛。后清廷纳用施琅建策,在台湾设县、府、巡道,派军驻守,加强统治。从此结束了由郑成功起历经郑氏家族三代为期二十余年的偏安局面。康熙大帝终于实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盛世。

4,旅顺大连、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台湾、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资料。

广州湾:1899年租给法国;1945从法国手里收回。
威海卫:1898年被法国占领;1930年中国收回威海卫。
旅顺大连: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被占领;1945年从日本手里收回广州湾:1899年租给法国;1945从法国手里收回。
九龙:1860年租给英国99年;1997年和香港同时回归。
台湾: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被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收回台湾
香港:1997年7月1日收回
澳门:1999年12月20日收回

5,七子之歌的七子在什么时间回归了祖国?

七子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大连。 1、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正式回归祖国。 2、香港:于1997年7月1日正式回归祖国。 3、台湾:至2019年6月19日为止还没回归。 4、威海卫: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正式回归祖国。 5、广州湾: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正式回归祖国。 6、九龙岛:于1997年回归祖国。 7、旅顺,大连:1955年,苏联将旅顺归还给中国。旅顺后来和大连合并,并称为旅大市。1981年以后,大连划市旅顺划区,旅顺自此成为大连市的一个区。 扩展资料 1、澳门: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了《中葡会议草约》和有效期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至1928年期满失效)后,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 2、香港: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租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 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通过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就是现在整个香港地区的面积。 3、台湾: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了台湾省的行政管理机构;1949年国民党当局退据台湾,1954年美国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造成台湾同祖国大陆分离的状况。 4、威海卫:日军于1938年侵占威海。 5、广州湾:1897年法国军舰白瓦特号(Bayard)为避台风闯入广州湾。为这一深水良港而动心,献书法政府租借"广州湾",揭开了广州湾殖民地历史的序幕。 6、九龙岛: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7、旅顺,大连: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27日,沙俄以干涉还辽有功,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规定沙俄租借军港旅顺口、商港大连湾25年。 5月7日,再次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旅大租地续约》。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2月8日,日军偷袭旅顺口,日俄战争爆发。经过极其惨烈的战役,日军夺取旅顺口军港。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澳门 百度百科-香港 百度百科-台湾 百度百科-威海卫 百度百科-广州湾 百度百科-九龙半岛 百度百科-旅顺口区

6,台湾在哪一年割让给日本?

l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7,台湾是哪一年被割让出去的,和什么条约有关?

台湾是1895年被割让,与《马关条约》有关。 1894年,日本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一味妥协退让,致使清军丧师失地:先败于朝鲜,后败于辽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军全面溃败,京津危急。面对这种形势清政府惊恐万状,决意乞和。 美国为扩大它的侵略利益,乘机“出面调停”,单独操纵中日之间的和谈,在美国的示意下,清政府于年底派遣户部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广岛议和。日本方面认为张、邵两人官位太低,拒绝谈判,要求清政府派北洋大臣李鸿章去日本。 1895年3月19日(距今121年),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和美国顾问科士达等随员100多人,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抵达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商订和约。 马关议和从3月24日正式开始,在谈判桌上,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对李鸿章进行讹诈、恐吓,威逼李鸿章在一份早已拟好的条款上签字。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条约上画了押。 通过《马关条约》,日本从中国获得了2.315亿两白银赔款。虽然金额稍低于1901年《辛丑条约》赔付给八国联军的巨额赔款,但如果从单独赔款给某一个国家的口径来计算,《马关条约》的赔款金额最大。 扩展资料 台湾日据时期,为清朝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之后,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被日本帝国殖民统治的时期,又称为日据时代或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台湾日据时期充满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政策导向及活动形态,日本统治的目的是最终把台湾与日本同化。由于日本是最后一个跻身近代殖民帝国的国家,其帝国主义型态具有后进性,和西方由资本主义引导国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的资本主义尚不发达,无力在台湾从事大规模资本活动。 因此日据初期,由台湾总督府主导殖民地的开拓规划。原则上由官方为日本资本家量身定做各种规则,迫使台湾提供资源、物产及劳力,为其服务。 在国家发展定位上,日本将台湾作为支持本国工业的后盾,同时是向南方发展的基地。总督府对台实行特别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会,台湾人没有平等的参政权,在初期现代教育程度也远低于在台湾的日本人,日后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与日人相比仍相对不平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

8,清朝建国多少年才收复台湾的

清朝建国48年后收复台湾。1683年,清朝攻克台湾,明郑结束,1684年设立台湾府。 明郑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逐步演变成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今属福建漳州)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设置台厦道,台湾与厦门共署,设一府三县,置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府治设在今台南,下辖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左营)、诸罗县(今嘉义),隶属于福建省,道署设于厦门。 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727年,台厦道分出台湾道,道署移至今台南,设一府四县二厅。 扩展资料 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金”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1637年,降服李氏朝鲜。 1640年,松锦之战爆发,洪承畴在松山被俘, 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著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极病死,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杀殉国。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指挥八旗兵,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击败大顺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是他全中国的君主。 接着,清军南下剿灭农民军,北方的汉奸、官僚纷纷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南方的明朝遗臣相继拥立皇族建立政权,史称南明 。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清军进军江南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弃土地,增加更多流民。为此又制定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区的民族矛盾。后来清廷下令停止这些政策,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并且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与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1647年大败清军于全州,次年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江西金声桓和在广州李成栋先后反正,出现了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敌,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 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牺牲。1652年,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 孙可望投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贵州、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 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 1661年,延平王郑成功收复了当时为荷兰殖民地的台湾。永历帝被害后,郑成功之子郑经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礼待南明宁靖王朱术桂,但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和监国。 1683年,清朝攻克台湾,明郑结束,1684年设立台湾府。清军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占领中国大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台湾(中国行政区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清朝(中国历史朝代)

9,清朝用多长时间收复台湾?

从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延平王郑克投降施琅大军,共计约22年。大致过程如下: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内部发生争讧。清朝乘机派使者,企图说服郑成功之子郑经归降清朝。郑经为了减轻压力,与清朝谈判,交出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印玺。清朝要求台湾人众迁回内地,剃发易服,郑经不允,谈判未成。
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郑氏据守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厦门,郑经战败,退出厦门,逃奔台湾。清朝乘胜派舟师出征台湾,在海上突遇台风,船只沉没,无功而返。
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
康熙亲政后,邢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江日升《台湾外记》)。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谈判破裂。
此后发生三藩之乱,中原战火弥漫。郑经乘机与吴三桂、耿精忠勾结,占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转战数年,吴三桂失败,郑经孤军难支,又退回台湾。清朝再一次争取谈判,郑经再次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双方各持自己的立场谈判又无结果。 不久,郑经病逝,其子郑克嗣位。
康熙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师提督。福建总督姚启圣供应后勤,与施琅和衷共济,保证了施琅出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两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出征。郑克则派勇敢善战的刘国轩守澎湖。澎湖大战,郑军大败。清军击沉敌船159艘,郑军死伤12000人,浮尸遍海,刘国轩仅率31艘船逃回台湾。
澎湖战败,郑克等极为恐慌。施琅进行政治争取工作,对被俘的台湾兵将,优礼相待,赏给银米。郑氏已无抵抗能力,于7月27日向清军奉表纳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康熙接受投降,台湾遂告统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始设台湾府与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在台澎分别驻兵1万人,设官治理、筑城戍守,台湾宝岛得以统一于清朝政府之下。

10,台湾的近代历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后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接收初期,台湾官绅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让日本,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抵抗日本军队的接收,后唐景崧兵败逃至厦门,军队溃败,岛内混乱,死伤十分惨重。初期日本治台任用军人为台湾总督,以敉平当时各地的动乱组织,后到日本大正年间,政局转稳,日本政府开始大量建造各项基础建设,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并大量开采台湾自然资源,如金铜矿、森林、樟脑、蔗糖、稻米、食盐等,用来作为日本重工业的发展。同时,日本重新划定台湾行政区域,对重要的区域都市开始进行「市区改正」工作,拟定都市计画,改变过去台湾常见的清末闽南地区的乡镇风光,使得街道风貌渐为西洋化,并规划道路桥梁、公园绿地、自来水与下水道、电力工程、卫生机构、公家厅舍等,奠定台湾现代化的基础,远超一海之隔的中国大陆,使得台湾成为当时最为现代化的华人社会。

另一方面,受制於殖民政策,日本对台湾人进行愚民教育,对台湾本地人与在台日本人分别设计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并限制台湾人仅能接受医学、农牧等高等教育,影响台湾人的民智发展。而台湾人民对於日本殖民政府的反抗,初期多为激烈的武力冲突(以中、南部地方势力居多),最后都以被镇压瓦解或被诱导归顺收场。自1920年代开始,随著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决」主张的影响,台湾的知识份子也展开一连串要求自治与制度改革的运动,结合偶发的劳工运动,并向民间广为宣传,但到了后期,因为左、右两派的分裂,及殖民政府加强压制力道而逐渐消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为加强对台湾人民的控制,增加台湾人民的向心力,推行皇民化运动,鼓励台湾人说日语,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饰,奉祀传统日本宗教信仰,全盘接受日化生活。另外也以各种方式召集台湾人从军或负担军队劳役,投入中国大陆及东南亚战场。

日治时期,自1898年起对台湾人实施西式的初等教育,日语教学是其重点,作为其贯彻殖民政策的工具。之后,亦发展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但在日本人差别待遇、隔离政策的原则下,台湾人子女升学机会有限,有不少学生因而负笈日本内地求学,并成为1920年代台湾非武装抗日运动的中坚人物。1943年,日本在台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