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三人成虎中的通假字,三人成虎里的一个通假字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三人成虎里的一个通假字是什么?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这篇文中的通假字有~ 庞恭从邯郸“反”通“返” 意思为返回

三人成虎里的一个通假字是什么?

2,三人成虎中的通假字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这篇文中的通假字有~ 庞恭从邯郸“反”通“返” 意思为返回

3,三人成虎中的通假字是什么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这篇文中的通假字有~ 庞恭从邯郸“反”通“返” 意思为返回

4,三人成虎这篇古文中的一个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成语是什么?

中华成语大词典

三人成市虎
【拼音】:sān rén chéng shì hǔ
【解释】: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同“三人成虎”。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示例】:‘~’,这事竟很像是真的了。 ★胡适《这一周》三六
【近义词】:三夫成市虎
【语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谣言
三人成虎
【拼音】:sān rén chéng hǔ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示例】:正是积毁成山,~。到开皇二十年十月,隋主御武德殿,宣诏废勇为庶人。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回
【近义词】:众口铄金、道听途说、三人成市虎
【反义词】:眼见为实
【语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谣言
【成语故事】:战国时,魏国大臣庞葱伴随太子去赵国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如果三个人都对你说城市里有一只老虎正在伤人,你相信吗?”魏王说他不会听信谗言的。庞葱到赵国后,不少毁谤庞葱的谣言传到魏王的耳朵,魏王还是信以为真

5,文言文《三人成虎》怎么翻译

一、翻译: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 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二、原文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三、出处 《战国策·魏策二》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二、作品赏析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三、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人成虎

6,三人成虎的文言文翻译

你好,解析如下:

[编辑本段]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译文】
[编辑本段]
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恭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议论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注释
[编辑本段]

庞葱 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5)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 曰:
“夫(6)市之无虎明(7)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8)大梁(9)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10)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11)。”于是辞行(12),而谗言(13)先至。
后太子罢质(14),果不得见(15)。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6.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7. 明:明摆 的,明明白白的。
8. 去:距离。
9.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0.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1.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2.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3.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4.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5. 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 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16.议:诽谤。

希望对你有帮助!给个好评吧,谢谢你了!

7,苏辙的六国论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越多越好,一定是苏辙的

一、一词多类 一词多义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 3、举以予人 ( 来)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的)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 ”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 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 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 ,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 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 这样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 酷)

事: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 情)

犹: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 仍然,还)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 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二、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 :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 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今义:表 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 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 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 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 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 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 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 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古义: 结交 今义:和 9、速: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 不可以
追答:
特殊句式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用“非”表示的否定判断句) 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 魏几个诸侯国。 兵:武器 单独看,这个句子翻译为“六个诸侯国家 破国亡,不是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也不是 打仗不得法”。它同下文“弊在赂秦”一起 ,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简 捷明快。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也”式判断 句)。 与:亲附、亲近。 嬴:秦王的姓。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是因为齐国结交秦 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它提示了齐国灭 亡的原因。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所……”式被动句) 如此之势:泛指“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 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和“以赂秦 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 奇才,并力西向”的大好形势。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这句翻译为“有像这样不需贿赂秦国就能 战胜秦国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聚的威 势所挟制”。作者在这里抨击了六国治国 方略,揭示其“破灭”的根源。 ④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洎:及,等到。 以:因为,由于。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 诛杀”。其实,句中主语“牧”是“诛”的被动 者,而不是“诛”的施动者,这是一种意念 上的被动。因此这句最好还是翻译为“等 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⑤赵尝五战于秦。(倒装句,介宾结构的 状语后置) 尝:曾经,过去,时间副词。 于:同、跟,和“秦”一起构成介宾结构, 作“战”的补语。 这个句子理解时要把后置的状语提前,翻 译为“赵国曾经五次同秦国作战”,语意就 顺了。

8,蒲松龄的作品《狼》一课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重点句型是哪些

一、一词多义
止:(1)止有剩骨:通“只” (2)一狼得骨止:停下
以:(1)投以骨:把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3)盖以诱敌:是用来
之:(1)复投之:代指狼 (2)二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久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4)又数刀毙之:代指“犬坐于前”的前狼(5)亦毙之:代指“洞其中”的后狼(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
前:(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前面的 (2)狼不敢前:上前
其:(1)恐前后受其敌:狼的 (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 (3)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代指狼(4)一狼洞其中:代指柴草堆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指狼
敌:(1)恐前后受其敌:攻击,胁迫 (2)盖以诱敌:敌人
意:(1)意暇甚:神情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

二、词类活用
犬: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名作状)
洞:一狼洞其中(打洞.名作动)
隧: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从柴草堆中打洞.名作动)

三、古今异义
股:(古)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今)屁股
几何:(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 (今)数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耳:(古)止增笑耳:罢了,语气词.(今)耳朵

四、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五、倒装
1、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 状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