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本文目录索引

1,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很多人都认为刘邦是一个寡恩的君主,他大杀功臣便是一个例子.其实不然,刘邦杀功臣其实是一个聪明的举措并且也是一个正确的举措.我这里并不是说封建的皇帝有多么好. 为什么说是一个聪明的举措呢.刘邦让人最不齿的是:他杀了韩信.我们先分析一下当时的韩信的情况.他是楚国的国王.楚国有多大呢?史记里并没有说韩信的楚国有多大.但是,我们知道韩信的楚国后来被分成了两部分一个是荆,他的国王是刘贾.荆有五十二个城.一个是楚,他的国王是刘交有三十六个城.这样一算韩信的楚国有八十八个城.刘邦的大儿子刘肥的齐是七十个城.我们可以看到韩信的势力有多么的大.当然,有可能韩信的人口可能没有齐的多.我们还知道刘贾后来战死,他的王国成了刘劓的王国即吴国.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里最大的两个王国就是吴楚.再说韩信的才能,他打仗要优于刘邦的任何一个将领.这是当时大家都承认的.韩信的品德也是有缺陷的.当刘邦和项羽相持的时候.刘邦招他助战,他并不是立即就去的.而是刘邦将封地划明白以后才去的.韩信的这种做法使刘邦非常不满意.因为,汉初的几个异姓王只有他是被刘邦一步一步提上来得.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刘邦不杀韩信会怎么样.韩信有自己的王国.也许,刘邦活着的时候.他还会感激刘邦的提拔.不会造反.刘邦死了呢.刘邦的儿子对他是没有恩的.如果,韩信不满意的话就会反了.假设,他不反.他的王位是世袭的.他的儿子呢.前者的例子是刘劓.后者的例子是刘戊,就是刘交的孙子.这是同姓,更何况是异姓呢.所以说,刘邦不得不杀他.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2,刘邦为什么要杀死哪些悍马功臣?

刘邦为了子孙后代安稳坐天下,刘邦只能杀有功之臣。



刘邦是皇帝。但是在异姓王眼中,刘邦与项羽并没有什么不同。项羽摧毁秦国后,他被分封为诸侯。而刘邦也只是取代了项羽,并重新分配了对他有功的功臣。但异姓王功高盖主,虽然表,表面服从刘邦但心里瞧不起他,也没有听命于他。

天高皇帝远,异姓王在自己的封地里快活。有一天,当异姓王看刘氏皇室不愉快时,异姓王就要集体造反。诸王的想法,刘邦很清楚,即使不确定,张良和其他人也很清楚。因此,刘邦必须消灭他们以保护汉室江山。否则,他的刘氏皇室与项羽的下场相同。



打江山与守江山不同,刘邦打江山需要文臣武将替他忠心耿耿,但守江山时却需要他曾的文臣武将服从自己,但臣子不识时务,还以之前的态度对待刘邦,这样的态度造就了这些大臣的灭亡。韩信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认为自己还是那个可以让刘邦言听计行的大将,觉得自己是异姓王,就能为所欲为,刘邦也不敢拿他怎样,所以就导致了韩信的灭亡。



刘邦当皇帝时已经54岁,已步入中老年。这个年纪的人,尤其还是帝王,考虑过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处境。楚汉之争中,大部分异姓王反反复复,刘邦对付他们都吃力,就更别说自己的后代了,为了子孙后代安稳的坐天下,刘邦只能杀异姓诸侯王。

3,刘邦得了天下为什么还要杀害那些功臣?

有不少人认为,韩信之所以成为汉王朝建立后第一个被杀的将领,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功劳太大,引起了汉高祖的猜忌。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易中天认为,在汉王朝建立后,韩信创下了汉王朝的两个第一:功劳第一,功臣被杀第一.他认为功劳最大是韩信第一个被杀的最大诱因.其实,在汉王朝的开国将领中,韩信的功劳是大的,但是不是最大,还得辩证看待。如果单从军事方面的贡献来说,韩信的军功无疑最大。但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败的,除了战场上的交锋外,还有政治上的较量、经济上的比拚,是政治、经济、军事和后勤保障等综合实力搏杀的结果。从政治上来说,审时度势,运筹帷幄,远交近攻,蓄谋造势,韩信比不上张良;在后勤保障上,筹运粮草,补充兵源,网罗人才,协调关系,韩信不如萧何。所以按功劳来论,韩信充其量只能是大汉王朝三大开国功臣之一,而不能因为他的军功最大就认为他是第一功臣。 毫无疑问,如果韩信是一个平庸的将领,他一定不会以他后来的那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韩信的命运除了因皇帝忌嫉他的军事才能而欲除之之外,最主要的是由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决定的。 陈胜吴广起义后,他仗剑从军,投在项梁的帐下,后来屡次向项羽献计献策,都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他自己觉得在项羽手下是没有指望功成名就的,于是逃离项羽投奔刘邦。他离开项羽不是因为项羽冷酷暴虐,滥杀无辜,而仅仅是项羽不重用他。他没有是非观念,只有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他投奔刘邦不是看中刘邦的仁和德,而只是换个地方试试运气,一旦新的地方仍然不能满足他对名利的追求,他还会卷铺盖走人。以天下为已任,舍身以求仁,这在韩信那里似乎是没有市场的。谁能给他满足,他就为谁卖命,这样的人谁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最容易被谁利用,但一旦你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也对你也就最危险。作为将将英才的开国君主刘邦,他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在天下太平、韩信封王后,如果刘邦仍要韩信服服帖帖地听话,他就必须给韩信更高的满足,可韩信已经贵为王侯,除了皇帝的位置,别的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挑得起韩信的胃口了,所以韩信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死。 韩信和刘邦的初次见面,满嘴谈的都是利。“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项羽)忍不能予”,项羽不愿意给诸侯利益上的满足,不能调动将士的积极性,所以“匹夫之勇耳”。项羽“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只给亲爱的人好处,不顾别人死活,所以“诸侯不平”;项羽“过无不残灭者”,到处侵犯他人利益,所以“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他说若刘邦“以天下地邑封功臣”,用利禄引诱,则“何所不服”?刘邦“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不侵犯民众的利益,所以“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在韩信眼里,离弃是因为利,聚合是为了利。“市人熙熙,皆为利来;市人攘攘,皆为利往”。他看不到天下英雄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已任的品德,看不到刘邦长者之风对天下英雄的感召力,贬低了天下英雄,贬低了刘邦,也让刘邦看到了他唯利是从的本质。 汉王二年八月,韩信和张耳在下魏破代以后,又一股作气灭赵降燕。这时韩信可能认为自己功劳大了,和刘邦讨价还价的资本有了,于是做了一件其他任何人都不敢做的事:请求刘邦封张耳为赵王!赐爵封王应该出于君王的本意,一般人是不敢随意向君主提出这个要求的。这时韩信可能利令智昏,以为自己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想让刘邦封自己为王,但毕竟对刘邦还有所顾忌,所以就先请刘邦封张耳为王。那意思再清楚不过了:我比张耳的地位高,功劳大,你都封张耳为王了,你还不知道把我往哪里摆? 作为一个部属,不需要再有更多出格的行为,只这一条,就足以让刘邦对他的忠心感到怀疑了,所以在不久后刘邦成皋兵败不敢直接进入韩信军营中,而是乘清晨韩信熟睡以汉王使者的身份闯进韩营夺了他的将印。 汉王四年,韩信平定齐地,他可能以为刘邦会受张耳封王的启发主动封他为齐王,等了一段时间,可是一直不见动静,最后忍不住了,便直接派使者去找刘邦,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可能他自己也觉得这种要求太出格,所以转了一个弯儿,让刘邦封他为齐假王。他可不可以提这要求呢?如果齐地真的象他说的那样“伪诈多变,不为假王无以镇之”,也许他提这样的要求是可以的。可问题是齐地真的是否动荡不安刘邦并不知道,韩信事先也没有请刘邦派人到那儿去考察,更重要的是他提出这个要求的时机是“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刘邦正处于生死关头,韩信这里明显的是乘人之危,敲诈勒索:你答应很好。如果不答应?哼,走着瞧!刘邦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攻之!要去攻打他!可见刘邦在接到韩信的这一要求时是何等的气愤!刘邦不得已,封了一个没有实际地盘的齐王给了他。 后来刘邦与韩信约好与彭越一起攻打项羽,可是韩信因为没有实际地盘,所以爽约,拒不出兵,使得刘邦在固陵被项羽团团围住。这时刘邦已经对能不能指挥得动韩信失去信心,张良建议给韩信封一些地试试,刘邦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把陈县以东一直至大海的地方封给韩信。韩信一得到封地,马上出兵把项羽消灭在垓下。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项羽刚被消灭,天下还未安定,刘邦就故伎重演,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了他的军队,并在几个月后把他改封为楚王。他通过要挟恐吓得来的土地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就被刘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回去。韩信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使自己被刘邦所利用,消灭了项羽,壮大了刘邦,却为自己种下了隐患。 四年楚汉战争,韩信运用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帮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同时他也以自己的所言所行,暴露了他“少年无行”的本质。因此,与其说他是死于功大,还不如说他是死于自己唯功名利禄是从而引发的信任危机。 有人说韩信最终是死于谋反罪。那么韩信谋反了吗?司马迁说他谋反了,但却故意在史记中为韩信谋反一说留下破绽。司马光将信将疑。依我看,韩信根本没有谋反或者没有来得及谋反,他充其量是死于“谋反”的罪名而已

4,为什么刘邦开国后大杀功臣

因为自秦汉开始,国家迈入了大一统的格局,所以先秦以来重视人才,不轻易屠戮功勋的风气发生了质变。
大分裂的时代你敢杀个试试,就没人才敢到你这来了,原来的人才也会转投他人。
国家一统了,人才不再会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要不做好被宰的觉悟出仕,要不就干甘老临泉当个老百姓,这让统治者的用人观变得的有恃无恐。
当然也得看皇帝的能力,雄才大略能力超群的始皇帝就没有杀死过那个功臣,除了吕不韦。
但是秦二世开始就出现了李斯等被处死的例子,紧接着陈胜、项羽以及刘邦都相继开始了这类残害功臣的行为。
特别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的统治者,刘邦给他之后的君王们带了个坏头,从此这种残害功勋的势头就收不住了,最后竟然成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类畸形的礼教文化。
但是还是要再强调一下人的因素,刘邦这种本身能力不是特别强,又出身底层的统治者,对于杀功臣的热衷往往是变本加厉的,相反那些能力过人又受教层度高的君主,则更善于留用提拔手下的功臣。
另一方面就是臣子的行为,早期的士胄受到先秦遗风的影响,性格上往往不懂得收敛,不避讳功高盖主,更何况几年前还是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哪像后世的臣子都是奉行儒家经典,规范纲常的儒教楷模,相应的血性变弱了。
这一点刘邦就比较倒霉,他自己也是这样的心思,怎么怪得了别人去死忠于他呢?所以最简单直接的手段就是,从肉体上消灭这些潜在的隐患分子吧。
久而久之异常成为了通常,封建转化成了专制,特别是郡县制全面实现后,中国实际基本不存在封建了。集权的专制制度下的统治者们,把杀功臣当成了家常便饭见怪不怪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