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君子不可以不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弘毅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弘毅是什么意思

1、“士不可以不弘毅”是《论语·泰伯章》中的曾子说的一句话,原文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弘大的志向、坚毅的品质。

2、“弘毅”:“弘”是弘大之意;一说强,章太炎先生《广论语骈枝》说:“《说文》:弘,弓声也。后人借‘强’为之,用之‘疆’义。此‘弘’字即今之‘强’字。“毅”是坚毅之意。“弘毅”指的是弘大的志向、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弘大的志向、坚毅的品质。
“不可以不”就是不能不的意思,在这里起强调作用。
应答时间:2021-06-2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弘毅是什么意思

2,"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哪一篇古文

出处:《论语·泰伯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

3,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什么意思?

意思:学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学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也是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此处的“不亦重乎”对应“任重而道远”的“任重”;“不亦远乎”对应“道远”,故应该翻译为“也是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之意。) 相关介绍 此句选自《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士应该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因为士要把实行和弘扬仁道作为自己人生的使命,为此要奋斗终生,死而后已。 这句话出自《论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原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其出自《论语泰伯》作者:孔子 扩展资料: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泰伯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的翻译

译文: 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出自《曾子·子思子》。 扩展资料: 《曾子·子思子》内容简介:在中国历史上,曾参的思想价值有两次被发现:第一次是在汉代,《孝经》以孝治天下的思路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同,汉家将这一思想运用到治国之中,汉代皇帝谥号前都要加一“孝”字,诸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等。 第二次是在宋代,宋儒在孔门七十子中独推曾参,认为曾参继承了孔子的道统,他们将《礼记》中的《大学》断为曾参的作品,并认为子思述曾参之旨而作《中庸》,由此开列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体系,以《论语》(孔子)、《大学》(曾子)、《中庸》(子思)、《孟子》(孟子)为“四书”。近现代以来的新儒家接着宋明理学讲,曾参学说继续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曾子·子思子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出处】《论语十则》——先秦·孔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扩展资料 1、《论语十则》创作背景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论语十则》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