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cover,在哪下载世界卫星地图?
本文目录索引
- 1,在哪下载世界卫星地图?
- 2,数据来源与处理
- 3,数据来源与处理
- 4,世界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各占多少?
- 5,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 6,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
- 7,赵俊杰的学术论文
- 8,请问如何将lccs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转换为swat中的对应土地利用代码?
- 9,如何在swat中建立土地利用和土壤属性数据库
- 10,土地分类的相关标准
1,在哪下载世界卫星地图?
进入http://earth.google.com/
然后点击屏幕右方的:Get Google Earth(Free Version),即可下载。ps:效果很好的,特别是在美洲。
相关介绍:
Google Earth整合Google的本地搜索以及驾车指南两项服务,能够鸟瞰世界,将取代目前的桌面搜索软件。他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如同一只雄鹰在大峡谷中自由飞翔,登陆峡谷顶峰,潜入峡谷深渊。 Google Earth采用的3D地图定位技术能够把Google Map上的最新卫星图片推向一个新水平。用户可以在3D地图上搜索特定区域,放大缩小虚拟图片,然后形成行车指南。此外,Google Earth还精心制作了一个特别选项——鸟瞰旅途,让驾车人士的活力油然而生。Google Earth主要通过访问Keyhole的航天和卫星图片扩展数据库来实现这些上述功能。该数据库在上星期进行了更新,它含有美国宇航局提供的大量地形数据,未来还将覆盖更多的地形,涉及田园,荒地等。
2,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数据来源 省域尺度的物质流核算年份为1997、2000、2003、2006、2010和2013年,所需的基础数据为相应年份的分省统计数据。 化石能源包括原煤、石油、天然气,其开采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煤炭工业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年各省原煤开采量数据来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各省统计年鉴。黑色金属包括铁、锰等,其矿石数据来自于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矿业年鉴和全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报。有色金属、工业矿物、建筑材料等矿石数据等来自全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计年报。水资源数据包括地表水开采量、地下水开采量、水资源量,来自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国统计年鉴。 工程建设包括水利工程建设、铁路建设、公路建设,其基础数据来自中国水利年鉴、中国水利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房屋建设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化肥、农药施用量数据来自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废水排放和废水污染物(包括汞、镉、六价铬、铅、砷、挥发酚、氰化物、石油类、氨氮等)来自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原煤开采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二者所剥离的岩石数量是不同的。我国露天煤矿平均剥采比为2~7m3/t,本书采用3.5m3/t。地下开采隐流计算采用隐流比率方法。铁矿石的隐流数据来源于中国矿业年鉴、中国钢铁工业年鉴,有色金属的隐流数据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其他金属、非金属、建筑材料和原煤地下开采的隐流比率采用德国Wuppertal研究所物质流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表4–3)。 (二)缺失数据处理 本书收集了1997、2000、2003、2006、2010、2013年等6年的相关数据,有个别数据在某个年份缺失。为了保证计算的连续,采用两种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了估算。一种方法是根据历年变化趋势,对缺失年内插或外推获得。另一种方法是建立其与相关指标的统计关系,例如水利工程建设土方量和石方量数据缺失1997年的数据,则利用1998年的数据建立土方量、石方量与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之间的统计关系,然后根据1997年的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推算得出1997年水利工程建设土方量和石方量数据。 (三)生态承载力测算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我国及各省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核算。本书采用的是其所计算的2004年各省生态承载力(表4–4)[55]: 表4-4 各省生态承载力与人均生态承载力 (据谢高地等,2011)
3,数据来源与处理
为了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在大幅度波动中潜藏的极端市场风险,本节的样本取自1987年5月20日到2006年8月1日的WTI和Brent市场原油现货价格日数据,单位是美元/桶。数据来自于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EIA)。考虑到油价序列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特征(图4.19),因此,我们使用相邻日价格数据的几何平均值插补价格序列中缺失的数据,共获得4944个样本。其中,从1987年5月20日到2005年7月29日为样本内数据,共4684个数据,用于数学建模;而2005年8月1日到2006年8月1日为样本外数据,共260个数据,用于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 图4.19 WTI与Brent市场原油现货价格走势(1987-5-20~2006-8-1) (据EIA)
4,世界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各占多少?
主要农作物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
1. 谷类作物
世界主要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主要分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年产量大于一亿吨的有: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是世界著名的混合农业生产区,澳大利亚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美国已形成专门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体系,玉米区、小麦区、乳畜带主要农业带主要分布于中央大平原。俄罗斯的小麦和玉米主产区集中在其后相对温和的东欧平原以及纬度相对较低的南部顿河流域。西伯利亚各大河的上游河谷两岸。
小麦 按播种季节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多分布在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温带的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我国以冬小麦为主,主要分布在暖温带的黄淮海平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也有分布。
玉米 分布于北纬58°至南纬40°之间的 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从低于海平面的盆地到海拔3600米以上地区,都能种植。以北美洲最多,次为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种植面积和产量以美国第一,中国次之,巴西居三,其他还有南非和墨西哥等。
中国的玉米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北走向西南的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5%。中国可分为6个玉米种植区: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区;玉米植株形态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
水稻 世界上的水稻生产,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全球水稻种植面积1.5亿公顷,总产量6亿吨。亚洲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占全球的90%。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年种植面积约2860万公顷,占全球水稻种植面积的1/5,年产稻米1 .85亿吨。印度是也是水稻生产大国,总产量930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2. 豆类作物、油料作物
大豆 世界大豆主要出口有美国、加拿大、巴西和阿根廷。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维持在1600万吨左右,其中有接近半数的大豆用于压榨。中国大豆主产区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安徽、河南省等。
大豆是喜温作物,夏季宜有高温,适于我国北方温带地区栽培。由于大豆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最适于和其他作物轮作或套种间作。地区分布而言,大豆几乎遍及全国,而以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黄淮平原最为集中。在松辽平原大豆多半与春小麦进行轮作,也有和玉米间作、混作的。这里的气候和土质条件适宜大豆栽培,种植的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商品率高,是我国最大的商品大豆生产基地。黄淮平原播种面积主要集中分布在淮河以北,石德铁路以南,京广铁路以东的平原地区,一般与冬小麦轮作换茬,所产主要作为本区人民的口粮之一,商品率不高。
花生 在油料作物中,花生的重要性居首位,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中国花生分布很广,各地都有种植。主产地区为山东、辽宁东部、广东雷州半岛、黄淮河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的海滨丘陵和沙土区。其中以北方的河北、河南,苏、皖两省北部等地区较多,山东半岛、鲁中南丘陵、冀东滦河下游、豫东黄泛区以及苏皖两省淮北地区是目前我国北方花生的重点产区。
油菜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的主产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产带,其菜籽总产占世界菜籽总量的25%。近年有“北移南迁”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向日葵 向日葵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主产区北纬35°至55°之间。平均纬度差1°,气温相差1.5℃。近30年来总产量增长最快的油料作物之一,年增长率7.1%。世界上油葵的主产国是俄罗斯、阿根廷、法国,中国等。
我国向日葵主产区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如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山西等省、自治区。向日葵的生产潜力很大,可向西南、中南和华东地区扩种。
3. 糖料作物
甘蔗 甘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巴西热带地区的光照使得这里非常适合种植甘蔗。现在,巴西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蔗种植国。其他主要种植区有印度北部,西印度群岛的古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等地。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十分有限,主要分布在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六省。
甜菜 甜菜生长期短,耐盐碱干旱,喜温凉,分布在北纬65°到南纬45°之间的冷凉地区,其中俄罗斯、法国、美国、波兰、德国和中国等种植较多。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产区,其中东北种植最多。在西南部地区,如贵州省的毕节、威宁,四川省的阿坝高原,湖北省的恩施和云南省的曲靖等地,虽纬度较低,但由于海拔高、气候垂直变化大,也可以种植春播甜菜。黄淮流域夏播甜菜区是近年发展起来的。
4. 饮料作物
茶 茶是茶属植物中的常绿植物,它起源于中国西南部云南、贵州、四川一带。
茶树有灌木和乔木两大品系。灌木树高1~3米,叶长约5厘米,特性耐寒,生长于中国长江流域各省,后来传入日本、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俄罗斯等国。乔木树高10~30米,叶长约15~36厘米,在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茂盛,它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华南以及印度、缅甸和越南等国的部分茶区。世界主要产茶国主要有中国、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肯尼亚马拉维等。
茶树最适合于生长在潮热的条件下,最适合生长的气候条件为10℃~30℃的温度范围,年降雨为203~229厘米,海拔高度300~2130米。海拔与湿度结合能促进必要的缓慢生长,茶树种植的海拔越高,味道越醇,品质越高。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茶叶都来自于海拔1200米的灌木种植地——如海拔很高的斯里兰卡、中国的武夷山、印度最好的茶叶生产地大吉岭(Darjeelings)等。
咖啡 咖啡树理想的生长环境是温度在36℃到42℃,适当的海拔高度和年雨量在1000mm到3000mm之间,最好的土壤是分解的火山土,腐植土和透气渗透性土壤的混合。
巴西各种等级及种类的咖啡占全球三分之一消费量,也就是世界第一的咖啡生产国,除了上等咖啡外,一般咖啡是以量取胜。哥伦比亚是全球最大的洗净淡味阿拉巴斯塔咖啡生产国,近年来平均产量为1100-1200万袋,同越南角逐全球第二大咖啡生产国的宝座。哥伦比亚有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豆,味道香醇,最受欢迎的有曼特宁。越南生产的Robusta咖啡,主要是雀巢咖啡和宝洁用来制造即溶咖啡的咖啡豆。安哥拉是全世界第四大咖啡外销国,仅生产少量的阿拉比卡咖啡,是综合豆中的上品。哥斯大黎加咖啡豆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味道温和,浓郁,强烈芬芳。依索比亚是阿拉比卡种咖啡豆的始祖,酸度很高,带有葡萄酒口味,温和,味道强劲,香气宜人。牙买加高山咖啡是西印度群岛最好的咖啡,其中蓝山咖啡在品质,特色,香味,甘润方面,都是完美无缺。也门生产摩卡咖啡(卡布奇诺+巧克力),从人们开始饮用咖啡以来,摩卡一直就是公认的好咖啡,有与众不同的酸性,咖啡本身也十分香浓。委内瑞拉咖啡品质优秀,是世上最好的咖啡之一,温和婉约细致,酸中带有吸引人的香气。
可可 可可原产于南美洲,19世纪后期被移植到非洲几内亚湾一带。可可喜高温多雨,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有干湿季和微风气候更佳。可可集中分布在南北半球等温线20℃以内地区。可可全部生产在发展中国家,消费却以发达国家为主。非洲占世界总栽培面积的70%和产量的 1/2以上,是世界的最大的可可生产区。其中科特迪瓦居首位,是世界最大的可可生产国(占世界的30%)和出口国(占1/3)。加纳被誉为“可可王国”,年产50多万吨,几乎全部用于出口,居世界出口量的第二位(占16%)。尼日利亚、喀麦隆等国也较重要。拉丁美洲次之,约占世界总栽培面积的1/4和产量的 1/3。巴西年产可可20多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第二位(占5%)和出口量的第5位。近些年亚洲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产量增加较快,现已居世界的第四位和第五位,成为主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可可多输往西欧和美国。
5. 植物性纤维作物、麻类作物
棉花 由于灌溉技术的进步和对棉花质量要求的提高,棉花日益向具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区集中。美国、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此外埃及和乌兹别克斯坦也是世界著名的棉花生产国。
埃及 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燥炎热,其96%的国土面积为沙漠地,可耕地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流域。农田面积虽少,但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良,自然环境利于棉花生长。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埃及也是长绒棉生产、出口大国。埃及棉田集中在尼罗河河谷地带及三角洲地区,其中以开罗附近和三角洲地区棉田面积最大,所生产的棉花占全国的60%,且全为长绒和超长绒棉,埃及长绒棉占全世界长绒棉产量的一半。开罗以南的整个尼罗河谷地为上埃及,也有棉花种植,除长绒棉外还有中绒棉。
中国 我国棉花生产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我国各棉区中,新疆光热条件是最适宜种植棉花的,这使其出产的棉花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品质优势。新疆每年出产的棉花八成以上运往沿海纺织工业发达的地区销售,支撑着中国工业用棉的三分天下。
新疆每年出产的棉花占到世界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知名度。由于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新疆棉花生产成本不仅远远低于其他国内棉区,也低于美国的棉花生产成本,这大大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其庞大的产量也为中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争取了一定的话语权。
产量持续增长的新疆棉花,2007年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平均亩产等7项指标上已连续15年位居全国首位。天山南北庞大的棉花产量使我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国,今年新疆棉花产量预计将超过240万吨,超过美国棉花总产量的一半。而这一“白色经济”也凭借不断增强的硬实力,改写着中国棉花生产版图。
乌兹别克斯坦是目前世界上第五大棉花生产国和第二大棉花出口国,2006-07年度种植面积139万公顷,籽棉产量360万吨(皮棉117万吨)。有“白金之国”之称。
蕉麻、剑麻、亚麻和黄麻
蕉麻是热带纤维作物。原产菲律宾。厄瓜多尔和危地马拉等国有少量种植。中国台湾、广东曾引种。蕉麻要求高温、高湿,适宜生长于温度27~29℃,年降水量2500~2800毫米的环境。要求土层深厚,排水好的肥沃土壤。从叶鞘中取纤维,硬质纤维,耐水浸,拉力大。用于织鱼网、绳索、麻布或包装袋等。
剑麻剑麻又称西色尔麻,具有喜温、耐旱的特点,适于热带、亚热带广大地区栽培。剑麻原产中美洲,现世界上剑麻的主要产国有巴西、坦桑尼亚等,我国剑麻主要分布在生长于雷州半岛及广西部分地区。
剑麻纤维在海水中的耐腐特别强,因此适宜于制造舰艇和渔船的绳索、缆绳、绳网等,但近年来由于合成纤维的发展,在这方面的作用有逐渐被取代的趋势。在剑麻制品正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如可制成优质墙纸、剑麻布、抛光轮、剑麻地毯、工艺品等。
亚麻是古老的韧皮纤维作物和油料作物。亚麻起源于近东、地中海沿岸。油用型亚麻又叫做胡麻。胡麻在我国至少有1000年栽培历史。纤维型亚麻是1906年从日本引入的。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亚麻喜凉爽、湿润的气候。亚麻纤维具有拉力强、柔软、细度好、导电弱、吸水散水快、膨胀率大等特点,可纺高支纱,制高级衣料。
黄麻又名络麻、绿麻。一年生草本韧皮纤维作物。黄洋麻的传统产品是麻袋、麻布、麻纱线,麻袋是最主要的产品。我国有着丰富的黄洋麻资源,是继印度和孟加拉国之后世界黄洋麻及其制品的第三大生产国。黄洋麻的可降解性,使其再产业用领域中大有作为,作为传统产品的延伸,黄麻织物还可以用于制作树干包扎、防寒冻和虫害的包树布,用于治沙保土、护坡护堤的网状土工布,用于道路建设、无土草皮的毡状席垫等土工产品。除此之外,黄麻还开始向家用和服用领域发展,目前已有企业开发出高支机织地毯高强度黄麻纱线,工艺黄麻细布及复合布等,在印度等国家,黄麻已用于生产胶高档的产品如黄麻地毯、各式服装、手提袋、鞋、帽、玩具、座垫、台布、绒毯、包装箱以及某些工艺品等。
6. 药用作物、天然橡胶树的分布
药用作物——金鸡纳树
金鸡纳霜,又叫“奎宁”。 金鸡纳树,常绿乔木灌叶,阔叶,干高二三丈,冬季落叶代谢,新叶旋亦萌发,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目前,印度尼西亚的金鸡纳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天然橡胶树
天然橡胶树属热带雨林乔木,种植地域基本分布于南北纬15℃以内,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约占世界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的90%。生产国主要有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印度、越南、缅甸、斯里兰卡等,尤以前三国为主,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0%以上,且将所产天然橡胶的绝大部分用于出口,其中,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占产量比高达90%以上。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最大生产国。
天然橡胶供给。我国天然橡胶产区有海南、云南、广东、广西以及福建等地,主要集中在有海南、云南两省。一般情况下,海南割胶季节从每年3月25日至12月25日,云南从每年的4月至11月25日。近几年,我国干胶年产量在40~60万吨之间,处于世界前五位。
5,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的地质环境系统界定与脆弱性内涵,地质环境脆弱性是由其系统结构的不稳定性引起的,通过与人类经济社会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影响地质环境系统结构不稳定性的因素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内动力地质作用相关的地质构造、地质结构与地质过程,例如构造活动、地震活动越活跃的,一般地质环境就越脆弱;第二类是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相关的地表形态与过程,例如地势越险峻的,地质环境往往越脆弱,地表是经济社会与地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界面,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最为直接;第三类是与地质环境实体相关的组成物质的性质与分布,例如,土壤越易于侵蚀、侵蚀强度越大的,地质环境往往也越脆弱。因此,地质环境脆弱性可进一步细分为地质构造方面的脆弱性、地表形态方面的脆弱性和组成物质方面的脆弱性。 基于以上分析,表征地质环境脆弱性的指标选取应遵循3个基本原则。一是综合性原则,影响地质环境脆弱性的因素很多,所选择指标能够综合反映和衡量地质环境的脆弱程度,便于为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直接采用或纳入。二是主导因子原则,通过综合分析筛选出数量较少的主导因子,能够反映地质构造、地表形态、组成物质等3个方面的脆弱程度。三是区域差异性原则,所选指标能够反映地质环境的空间差异,从而为区域地质环境管理与保护提供依据。 根据指标选取基本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目标层为单一目标——区域地质环境脆弱度,其数值越大,说明地质环境越脆弱。准则层包括3个子目标——地质构造脆弱度、地表形态脆弱度、组成物质脆弱度。地质构造脆弱度表征地质环境与地质构造、地质结构与地质过程相关的脆弱程度。地表形态脆弱度表征地质环境与地表形态与过程相关的脆弱程度。组成物质脆弱度表征地质环境与组成物质性质、分布相关的脆弱程度。指标层由9个一级指标组成(表3–1)。 表3-1 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
6,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
对于脆弱性,生态学、环境学、灾害学等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尽相同的含义[11]。这里所指的地质环境脆弱性,其含义是地质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先天的、易于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灾害或负面影响的程度,即地质环境系统及其组成要素在外界条件作用下易于产生地质环境问题或地质灾害的程度。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地表植被等因素虽然对地质环境脆弱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属于地质环境的外界条件,并非地质环境本身所固有。所以,影响地质环境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表组成物质等。从区域尺度来看,决定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性的关键因素是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定量刻画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指标分别为区域地壳活跃度和地表起伏度。 (一)区域地壳活跃度 区域地壳活跃度用于表征区域地壳运动的现今活动情况与活跃程度,区域地壳稳定性的负面表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依据区域地质单元性状、构造活动、垂直地形变、地壳厚度异常及布格重力异常、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和地质灾害等指标,对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按照100Km×100Km的网格进行了分单元评价[12]。按照评价指标,各个单元的地壳稳定性划分为4个等级:稳定、基本稳定、次不稳定、不稳定。结果表明,中国国土面积的24%属于稳定区,56%属于基本稳定区,17%属于次不稳定区,3%属于不稳定区。 以上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为基础,区域地壳活跃度采用下式计算: 中国地质环境变化与对策研究 式中:S1———不稳定区占地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S2———次不稳定区占地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p1、p2———权重; G———区域地壳活跃度。 (二)地表起伏度 地表的起伏,影响着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它从宏观上决定了一个地区地质环境的脆弱程度。衡量地形地貌对地质环境脆弱度的影响,可采用地表起伏度这一指标来表达。其计算公式为 中国地质环境变化与对策研究 式中:max(h)———地区的最高海拔高度(m); min(h)———地区的最低海拔高度(m); max(H)———全国的最高海拔高度(m); min(H)———全国的最低海拔高度(m); P(A)———地区平地所占的面积(Km2); A———地区的陆地总面积(Km2); RDSL———地表起伏度。 采用比较简便的加权线性累积法计算区域地质环境脆弱度。总体上,可以认为区域地壳活跃度和地表起伏度对地质环境脆弱性的贡献是相同的,在计算区域地质环境脆弱度时这两个指标的权重均为1/2。由于区域地壳活跃度、地表起伏度的地区差异很大,选用标准差形式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
7,赵俊杰的学术论文
1. 瀚青.梅贻琦学校管理思想研究,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 2002年第三期. 2. 瀚青 .葛洪的教育目的和内容,中国道教,2002年第四期. 3. 瀚青 .历史比较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运用,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第二期. 4. 瀚青 .梅贻琦德智体美劳诸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石家庄师专学报,2003年第一期. 5. 赵俊杰 .杨贤江论教师修养,《杨贤江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6. 瀚青 .葛洪的师道观和体育观,中国道教,2004年第三期. 7. 瀚青 .徐特立学习思想研究,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4年第六期. 8. 瀚青 .梅贻琦通才教育和师道观,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9. 瀚青 .孔子教育思想的民本性因素,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5年第六期. 10.赵俊杰 .先秦儒家师道观研究,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6年第四期. 11.赵俊杰 .李觏教育思想研究,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二期. 12.瀚青 .葛洪的学习和人才思想研究,河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一期. 13.瀚青 .徐特立师道理论研究,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9年第五期. 14.赵俊杰 .金朝女真民族教育研究,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10年第一期. 15.瀚青 .徐特立教育管理思想研究,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10年第九期. 16.瀚青 .香港开埠初期中文学塾发展述论,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11年第五期.
8,请问如何将lccs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转换为swat中的对应土地利用代码?
一般有中国的土地分类体系和美国的分类体系,swat中自带基本库用的是美国的分类体系;你可以打开swat2009.mdb数据库,里面有两种分类代码NLCD和NLCD2001,你可以到美国农业部网站去查各分类体系的具体定义和代码规则,欧洲的分类方式应该差不多一样;另外就是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具体的属性在crop中。
供参考。
如果讲的对,请诸位顶一下。
9,如何在swat中建立土地利用和土壤属性数据库
土地和土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我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一般地,我们可以把土地的定义粗略的划分成广义的和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土地,仅指陆地部分。较有代表性的是土地规划和自然地理学家的观点。土地规划学者认为:“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它是自然历史的产物,是由土壤、植被、地表水及表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诸多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学者认为:“土地是地理环境(主要是陆地环境)中互相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广义的土地,不仅包括陆地部分,而且还包括光、热、空气、海洋……。较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家的观点。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美国经济学者伊利认为:“……土地这个词……它的意义不仅指土地的表面,因为它还包括地面上下的东西。” 由于土地概念涉及并影响世界各国,所以联合国也先后对土地作过定义。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的农村进行土地评价专家会议对土地下了这样的定义:“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它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1975年,联合国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对土地的定义是:“一片土地的地理学定义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特定地区,其特性包含着此地面以上和以下垂直的生物圈中一切比较稳定或周期循环的要素,如大气、土壤、水文、动植物密度,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类和将来的土地利用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从土地管理角度应当怎样定义土地呢?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2年出版的《土地管理基础知识》中这样定义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因此,从土地管理角度,可以认为土地是一个综合体,是自然的产物,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 土地分类是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土地归并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 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不同的分类。我国的土地目前大致有三种分类: (1)按土地的自然属性分类,如按地貌、植被、土壤等进行分类; (2)按土地的经济属性分类,如按土地的生产水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进行分类;
10,土地分类的相关标准
Antonio Di Gregorio在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system(LCCS):classification concepts and use manual一文中提到:土地覆盖(Land Cover)是指在地球上陆地表面的各种生物或物理的覆盖类型,包括地表的植被(天然或种植)、人类的建设用地(建筑、道路等)、湖泊、冰川、裸岩和沙地等,主要描述地球表面的自然属性。随着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和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土地覆盖的概念进行了深化,对土地覆盖及其特征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土地覆盖不再仅仅被看作单一的土地或植被类型,而是土地类型及其所具有的一系列自然属性和特征的综合体。如地表覆盖的生物物理、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环境要素与土地覆盖类型是密切相关的,正是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地球表面多样的生态系统及景观,并对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等)产生重要影响。而《中国百科大辞典》对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有更为详细的阐述:土地覆盖是指被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造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是随遥感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其含义与“土地利用”相近,只是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土地覆盖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利用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对地表覆盖物(包括已利用和未利用)进行分类。如对林地的划分,土地覆盖依据林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将林地所处的生态环境的不同,将林地分为针叶林地、阔叶林地、针阔混交林地等,以反映林地所处的生态环境、分布特征及其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垂直差异。土地利用从林地的利用目的和林用方向出发,将林地分为用材林地、经济林地、薪炭林地、防护林地等。但两者在无多情况下有共同之处,故在开展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常将两者合并考虑,建立一个统一的分类系统,统称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系统。联合国环境统计术语表里边也对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分类、土地覆盖进行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