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南京理工大学刘东生,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的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的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的简介
提示:

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的简介

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学研究潜力的主要标志,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提高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研究,决定设立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以下简称学术新人奖)。最新来自教育部消息,2012年9月,国家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普通高等学校中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自2013年起,博士生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停止评选。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提示: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旭、王振义、吴良镛、谢家麟、郑哲敏、王小谟、张存浩等。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每年获奖者不超过两名。

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最初,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数额为500万元人民币,45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做科研经费,5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属,2019年调整为800万元,由获奖者个人支配。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是谁
提示: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是谁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世界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正式设立,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获奖者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截至2021年11月,共有3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在黄汲清先生诞辰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提示:

在黄汲清先生诞辰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黄汲清先生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的科学活动和著作涉及地球科学的诸多方面,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建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从事地质事业70年的时间里,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专著20部,其中,一些被国外译成多种文字出版。1982年,他获得国家颁发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1994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地质工作和科学事业,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怀念。 黄汲清先生1904年3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地质事业。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他对秦岭、四川、云南和贵州进行了开拓性考察和研究,撰写了专著《中国南部的二叠纪地层》,奠定了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的基础。1932年,他赴瑞士留学,在浓霞台大学进行地质研究,写成《瑞士华莱县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研究》,1935年获得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他1936年回国,1937年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40年代初在新疆寻找石油;1945年,他出版了《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英文版),首次系统划分了中国及邻区的基本构造单元和构造旋回,提出了多旋回构造运动理论,被誉为亚洲构造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也使他成为中国大地构造领域无可争议的奠基人。他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在40年代末主编出版的14幅中国东部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及1∶300万首幅中国地质图,对20世纪50年代全国大规模矿产普查和区域调查起到了指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汲清先生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地质找矿事业,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担任中央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委、地质部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等职。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和参议委员会副主任,第15和32届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常委、荣誉委员等。 20世纪50年代,他参与主持了全国第一轮石油普查,提出并具体部署了松辽平原等地的工作,为一批重要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60年代,他组织并指导全国1∶100万国际分幅包括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和成矿规律图在内的综合地质图件的编制,对地质找矿和国家建设起到了多方面的指导作用。70年代,他结合板块构造理论,发展了多旋回观点,提出了“手风琴”式构造运动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他出版的《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获首届国家图书奖;1984年,在塔里木盆地石油资源座谈会上,作了长篇发言,促进了塔里木油气勘探工作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关心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开发工作。 黄汲清先生不仅在地质学理论和地质找矿方面有突出的建树,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爱国敬业是他取得辉煌成就的力量源泉。黄汲清先生一生,矢志不渝地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地质事业,把祖国的荣辱作为自己的荣辱,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地质事业上。 治学严谨是他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黄汲清先生重视野外调查、坚持地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百家争鸣,体现出了一代地质大师的优良学风。 为人正直、光明磊落是他优秀品格的重要表现。他襟怀坦白,刚正不阿,坚持真理,敢于直言,表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处事品格。 关心青年、培养人才是他不遗余力、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他亲自培养的一大批学生中,不少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黄汲清先生曾提出,以他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奖金建立一项基金,以奖励在地质科研和地质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人。自2001年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设立以来,已有10位青年同志获奖。今天,在我们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又有14位青年同志获奖,具有特殊意义。在此,我向获得此项殊荣的青年同志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我也希望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努力下,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办得更好,使之在激励青年地质科技人才献身地质事业,促进我国地质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纪念和学习黄汲清先生,继承和发扬黄汲清先生的精神,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广大地质工作者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目标,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国家的繁荣强盛作出贡献;就是为了大力弘扬求实创新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勇攀科学高峰;就是为了大力弘扬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精神,为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地质工作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先行,必须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希望广大地质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地质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黄汲清先生等前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在发展繁荣地质事业、全面推进国土资源工作的新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