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布达佩斯起义

裴多菲·山陀尔
裴多菲·山陀尔
提示:

裴多菲·山陀尔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原来译名为彼得斐(Petőfi Sándor)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和英雄,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1849年7月31日,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人物简介: 裴多菲·山陀尔1823年1月1日生于屠户家庭,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多瑙河畔的阿伏德平原上的一个匈牙利小城——萨堡德沙拉斯,父亲是一名贫苦的斯拉夫族屠户,母亲是马扎尔族的一名农奴,按照当时的法律他的家庭处在社会最底层。1849年7月31日,裴多菲在战斗中牺牲。裴多菲的诗在匈牙利广为流传,并且被翻译成数十种外语,为国外读者所熟悉。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曾引用了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他的主要作品有《民族之歌》、《反对国王》等。 作者:裴多菲,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 翻译出版 《裴多菲文集》: 共六卷,硬皮精装本。译者:兴万生(前五卷),戈宝权,冯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6年—1997年全套陆续出版。《裴多菲文集》(六卷)是国内目前唯一一部收录裴多菲诗集、文集、全集的作品,由著名老翻译家翻译,翻译质量很高,印刷装订也很好。 人物生平 裴多菲少年时期过流浪生活,做过演员,当过兵。1842年开始发表作品诗歌《酒徒》,开始写作生涯。采用民歌体写诗,形式上加以发展,语言上加以提炼,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他认为“只有人民的诗,才是真正的诗”。早期作品中有《谷子成熟了》《我走进厨房》《傍晚》等50多首诗,被李斯特等作曲家谱曲传唱,已经成了匈牙利的民歌。1844年从故乡来到首都布达佩斯,担任《佩斯时装报》助理编辑,在诗人弗勒斯马尔蒂的资助下,出版第一本《诗集》,《爱德尔卡坟上的柏叶》《爱情的珍珠》以及散文作品《旅行札记》,奠定了他在匈牙利文学中的地位,并受到德国诗人海涅的高度评价。因发表讽刺诗《农村的大锤》和革命诗歌《爱国者之歌》、《反对国王》等蜚声诗坛,后在佩斯参加和领导激进青年组织“青年匈牙利”,从事革命活动,曾在国内进行长途旅行,用革命诗篇号召匈牙利人民反对奥地利的民族压迫。1846年底,整理诗稿,准备出版诗歌全集,并在自序中写下著名箴言诗《自由与爱情》,他的《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成为诗人走向革命的标志,也是他向革命迈进的誓言。 1847年起诗歌创作涉及当时政事,如《致十九世纪的诗人》《以人民的名义》等诗篇 ,抒发了时代的声音。1848年3月15日裴多菲领导有学生参加的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反抗奥地利的市民起义,向起义者朗诵政治诗篇《民族之歌》,并写下诗篇《大海沸腾了》《把国王吊上绞架 》,激励人民为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而斗争,被誉为“匈牙利自由的第一个吼声”,9月,加入革命军队,投身匈牙利民族独立战争。在1848年至1849年由科苏特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中 ,裴多菲于1849年1月参加了贝姆将军的部队,作为贝姆将军的少校副官同俄奥联军英勇奋战 ,1849年7月,创作了最后一首诗歌《恐怖的时刻》,同年7月31日在瑟什堡战役中失踪,多数学者认为他牺牲在瑟什堡大血战中,尸体埋葬在1050名英烈的大坟冢中。裴多菲的贡献主要是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在抒情诗方面,一生除创作大量革命诗歌外,还写有政论、戏剧、小说和散文等多种,一生中写了约1000首抒情诗和8部叙事长诗,其中最著名的有《雅诺什勇士》(一译《勇敢的约翰》)和《使徒》,对匈牙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他的政论文章揭露了敌人,鼓舞了人民,起过积极的作用。 鲁迅对他的一生和作品作过高度评价,鲁迅十分推崇裴多菲,说“争的擅长之处,自然是在抒情的诗”,欧洲一些文艺评论家称赞裴多菲是“马扎尔的抒情诗王”。“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提起这首百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传诵的诗篇,人们便会想起它的作者——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如果客观地回顾历史,人们便可以知道那位匈牙利伟大的诗人是深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切与赞扬的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英勇斗士,他的诗作也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遗产。 人物家乡: 裴多菲的家乡:萨堡德沙拉斯 萨堡德沙拉斯市位于匈牙利中部,距离首都布达佩斯约80公里。 这一住区坐落在古代库恩族的原始聚居地。在这里能看到源自1271年的文字,文字中提到了萨堡德沙拉斯,但当时还被称为宗巴特沙拉斯,这是库恩族首领的名字。十九世纪她已经获得了农业市的级别。到了现代,1995年以后又重新获得了市级称号。 本市有多位令我们引以为傲的在世界上为人们所熟识和称颂的出生于此地的知名人士。其中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裴多菲,他父母在萨堡德沙拉斯市生活了几十年,也包括诗人出生之时。我们一直保留着对裴多菲的个人崇拜,并且尽可以增加与他相关的信息,在世界尽可能广的范围内让人们更加了解他,一首“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闻名半个世纪已成为全世界的经典到现在还被人津津乐道的诗句就是出自裴多菲之手,在萨堡德沙拉斯市的公墓内还能看到裴多菲一场伟大爱情的女主角,当时的女演员普里爱拉·柯内莉亚的墓地。与萨堡德拉斯市密切相连的还有同样非常著名的诗人尤若夫·奥蒂拉,民歌研究专家卡尔曼·劳约什博士,世界著名的药物学家罗日尼奥伊·马伽什,民歌演唱家多利·尤若夫,以及1848-1849年匈牙利革命和自由战争中的一位传奇领袖,骑兵中尉罗日尼奥伊·帕尔。在目前在世的伟大人物中,令我们引以为傲的是地方志史学研究专家,萨堡德德沙拉斯市名誉市民托特·山多尔,他写有大量著作,其中就有介绍裴多菲和萨堡德拉沙斯市的关系和渊源的书。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该地区曾驻扎着匈牙利的国防军队,也就是当时的军事基地。由于过去几十年全国范围内持续不断的人员减少、单位关闭等原因,二十一世纪初国家领导取消了这一军事基地。目前,我们正在将此处的设施改造成工业园。同时在寻找开发合作伙伴。 在我们这座城市的生活中,大小决定均由十三人组成的市 *** 议员团作出,之后由市长办公厅,或相关机构予以执行。议员团以市长为首,他在议员团各届会议之间的时间内,以及日常生活中全权代表议员团和市 *** 。办公厅由书记领导,并按照各工作范围划分成各个处。 作品主题: 为爱情讴歌 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环境中成长并为爱情讴歌 1823年1月1日,裴多菲·山陀尔生于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多瑙河畔的阿伏德平原上的一个匈牙利小城——萨堡德沙拉斯,父亲是一名贫苦的斯拉夫族屠户,母亲是马扎尔族的一名农奴。按照当时的法律他的家庭处在社会最底层。 一部分祖先来自中国汉代匈奴西迁部落的匈牙利,带有东西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的特点,在欧洲历史上居于特殊地位。由于长期受到周边民族的歧视压迫,匈牙利人近千年来一直擅长用诗歌作为鼓励本民族战斗的号角,近代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爱国诗人。17世纪以后,匈牙利又一直受奥地利帝国的统治而丧失了独立地位,争取自由的起义斗争此起彼伏。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裴多菲,少年时代就愿意听老年人讲述民族英雄胡斯领导起义的传说。在小酒店和同伴谈论着当年匈牙利民族争取独立而斗争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深深打下烙印。这种“自由论坛”的氛围,也极大地促进了裴多菲语言的发展和进步,很小的时候他就能用匈牙利语和斯洛伐克语自由交谈,拉丁语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1835年,12岁的穷孩子裴多菲有机会到奥赛德求学,三年时间里他尽显了聪明才智,完成校方规定的课业外又组织起进步的学生团体,阅读和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和匈牙利古典作家的作品。1838年,裴多菲写下了他的处女作讽刺诗《告别》。该诗继承发扬了匈牙利古典诗歌的传统,初步体现了他毕生所一直遵循的诗歌语言大众化的特点。他又当过兵,做过流浪演员,任过《佩斯时装报》的助理编辑,丰富的社会经历更深化了他创作的源泉。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这位身材修长、有浅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的清纯和率真,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情感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发出了一首首情诗,如《致尤丽娅》、《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你爱的是春天》、《凄凉的秋风在树林中低语》、《一下子给我二十个吻吧》等。这些抒情诗中的珍品,鼓动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此刻,欧洲大地已涌起革命洪流,匈牙利人民起义也如涌动的岩浆。蜜月中的裴多菲欢乐与忧郁交织。他不愿庸碌地沉溺于私家生活,写下了著名箴言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首名作,此后百年间一直是激励世界进步青年的动人诗句。 争取民族独立 ■以诗歌做号角 用满腔 *** 争取民族独立 1848年春,奥地利统治下的匈牙利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裴多菲目睹人民遭受侵略和奴役,大声地疾呼:“难道我们要世代相传做奴隶吗?难道我们永远没有自由和平等吗?”诗人开始把理想同革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决心依靠贫苦人民来战斗,并写下一系列语言凝练的小诗,作为鼓舞人们走向民族民主革命的号角。 3月14日,他与其他起义的领导者在佩斯的一家咖啡馆里议定起义事项,并通过了旨在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政治纲领《十二条》,当晚,裴多菲便写下起义檄文《民族之歌》: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现在干,还不算太晚! 愿意做自由人呢,还是做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15日清晨,震惊世界的“佩斯三月起义”开始了,1万多名起义者集中在民族博物馆前,裴多菲当众朗诵了他的《民族之歌》。起义者呼声雷动,迅速占领了布达佩斯,并使之成为当时的欧洲革命中心。翌年4月,匈牙利国会还通过独立宣言,建立共和国。恩格斯曾指出:“匈牙利是从三月革命时起在法律上和实际上都完全废除了农民封建义务的唯一国家。” 面对布达佩斯起义裴多菲简介,决心维护欧洲旧有秩序的奥地利皇帝斐迪南马上联合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34万俄奥联军向着人口仅有500万的匈牙利凶狠地压来。民族危难时刻,裴多菲给最善战的将军贝姆寄去了一封信:“请让我与您一起去战场,当然,我仍将竭力用我的笔为祖国服务……”在1848这一战火纷飞的年份里,裴多菲写下了多达106首抒情诗。翌年1月,裴多菲成为一名少校军官,他写诗同时又直接拿起武器参加反抗俄奥联军的战斗。 艺术成就: 一生硕果累累 裴多菲牺牲于哥萨克骑兵矛下, 短暂的一生留下800多首诗歌 。 1849年夏,匈牙利革命军在强敌压迫下战至最后时刻。7月31日晨,贝姆将军将还能战斗的300人组成了一支骑兵队,在战斗打响前又特意叮嘱裴多菲留下。诗人却违背了将军的命令,跟在骑兵队后面出发。这些英勇的匈牙利战士与数倍的敌人胶着在一起时,很快便被淹没和融化了。身材削瘦的诗人也被两名俄国哥萨克骑兵前后围住,一柄弯刀凶狠地向他劈来,诗人闪身躲开,但同时另一把尖利的长矛已刺进了他的胸膛,诗人痛苦地倒下了…… 此后的数十年里,匈牙利人民始终不愿相信他们的诗人已不在人世,传说不断出现。有人说曾在一个农民家里看见过他,有人称自己被俘后在俄国见过裴多菲。匈牙利议会还专门进行了调查,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个“目睹者”既没当过兵,更未被俘虏过…… 经过匈牙利人民的反抗斗争,奥地利帝国被迫在1867年同匈牙利签订协定,承认在奥国皇帝为统一元首的前提下,可以建立二元化的联合国家政体,国名也改称奥匈帝国。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奥匈帝国崩溃,1918年末匈牙利实现了完全独立建国。 裴多菲牺牲时仅26岁,身后留下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幼子。他一生中写下了800多首抒情诗和8部长篇叙事诗裴多菲简介,此外还有80多万字的小说、政论、戏剧和游记,且有相当部分在战火中完成。这样的高产率,在欧洲文学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在匈牙利文学乃至其整个民族的发展史上,裴多菲都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文学的战斗传统,被人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一个多世纪以来,裴多菲作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文学革命的一面旗帜,也得到了全世界进步人士的公认。他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仍在广为传诵。

山陀尔·裴多菲的个人经历故事小传
提示:

山陀尔·裴多菲的个人经历故事小传

山陀尔·裴多菲(1823~1849年),匈牙利诗人,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1839年入伍,1841年因病退役,成为流浪演员。1842年发表第一首诗《酒徒》。1844年出版《诗集》。1847年与林德莱·尤丽亚结婚,同年写成著名的《自由与爱情》。1847年领导“青年匈牙利”,并领导了1848年在佩斯与布达的起义,在这个时期写下了要求充分实现人民权利的《民族之歌》、《把国王吊上绞架》、《致民族》等诗篇。其中《民族之歌》(1848)曾印成传单广为散发,对起义起了巨大的鼓动作用。1849年7月,在与沙俄哥萨克骑兵部队战斗中壮烈牺牲。 《使徒》是诗人的长篇诗作,由20章组成,共2921行。 第一章到第四章,叙述了长诗主人公锡尔维斯特一家四口的苦难生活。长诗的故事是从首都的外城之夜开始的,锡尔维斯特一家生活在一所顶楼里,充满了黯淡、冷清、贫困的气氛。而家的主人——锡尔维斯特沉思地注视着未来的世界,他的目光像山鹰般在空中飞翔。长诗从第五章开始,叙述锡尔维斯特的身世。他原来是一个被悄悄投进车厢的私生子。车夫把他带走,并把他放在城郊一所简陋酒店的门槛上。一个酗酒的老头子走出酒店后发现了他,把他带回交给女邻居喂养。小锡尔维斯特养大后,老头子把他培养成了一个小偷。后来老头子因教唆罪被判处死刑。 第七章至第十四章,长诗叙述锡尔维斯特流落街头的悲惨情景。一天夜里,一个老巫婆把锡尔维斯特领回家,让他和狗住在一起。老巫婆让他去讨饭,教他如何取得贵族老爷们的同情。他聪明伶俐,很快学会了各种讨饭的动作,引起老巫婆的喜欢。锡尔维斯特长到6岁时,越来越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幸的孤儿。讨饭两年多的一个夜晚,他又被一个贵族老爷领到他的庄园里,做了仆人,负责伺候少爷。在庄园里,锡尔维斯特遇到一个教师,学到了许多知识,特别是关于人类解放的道理。知识赋予了锡尔维斯特无穷的力量,终于有一天他鼓起勇气逃出了庄园,来到农村组织革命力量和宣传革命道理。他在农村遇到了和自己一样有进步思想的少女,并与她结了婚。 长诗第十五章又回到第二章的情形,描写锡尔维斯特一家四口的苦难生活。由于生活困苦,他的小儿子被饿死了。他妻子在尸体边唱着哀歌,希望他幼小的灵魂复活。 长诗从第十六章起,叙述了锡尔维斯特由于出版进步书籍而被捕入狱的悲惨遭遇。在街头,他被士兵抓去,推上囚车,押送到监狱里。他虽然试图逃跑,但无济于事。十年的囚禁生活使他苍老也使他更加成熟。 从第十八章开始,锡尔维斯特听到监狱的墙头上有一只鸟儿在歌唱。它给他带来了希望,把他从沉默中唤醒。出狱后,他的家庭全部毁灭,他走投无路,只好用枪射杀国王。失败后被捕并被押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战斗的一生。 《使徒》是裴多菲后期的代表作品,当时正是佩斯起义之后,匈牙利爱国战争进入最激烈的时期,也是奥地利侵略者向刚刚取得胜利的匈牙利做全面进攻的时期。 从长诗的艺术手法上看,《使徒》写得很庄重,抒情与叙事达到了巧妙的结合。长诗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就像主人公辗转凄惨的成长经历一样,告诉人们,只有自己才能够解放自己,而不能依靠他人的同情与怜悯。 在《使徒》中,诗人塑造了锡尔维斯特这个“孤独的革命者”形象。虽然他依然是个唯心主义者,并总是站在人民之上,以“教导者”的身份自居,但他衷心希望祖国获得自由,悲壮地结束了自己战斗的一生。像锡尔维斯特这样的人物,正是当时匈牙利人民、特别是激进主义者们为追求“全世界自由”而斗争的光辉榜样。 《使徒》具有明显的匈牙利民歌风格,这也是裴多菲最显著的特色。他努力学习民歌,结合自己的经历与革命实践,赋予民歌以崭新的内容,用自己的诗歌为广大人民服务。他的诗歌题材就来自于匈牙利民间传说或人民的生活与斗争。比如本诗的主人公就是千千万万个革命斗士的一个代表。 辛辣的讽刺,也是裴多菲诗歌的特色,他的诗爱憎分明,对形形 *** 的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尖刻的讽刺,三言两语就使那些人原形毕露。比如诗中对酗酒老人贪婪性格的描述,还有对老巫婆奴颜婢膝生活态度的刻画,表现了他们丑恶的行径。 裴多菲不仅是匈牙利人民的骄傲,匈牙利文学的始祖,也是世界优秀诗人之一。他的那些充满战斗精神的诗歌,在长篇叙事诗上所取得的成就,影响了全世界进步作家的创作。鲁迅受他的影响很大,并写过他的评传,翻译过他的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与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作者是谁?
提示: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与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作者是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与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出自诗歌《自由与爱情》。 这首著名的爱情短诗写于1847年1月1日。其时,裴多菲将自己业已创作完毕的作品进行整理准备出版,并写了一篇序文,以阐述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就在这一天深夜,他写下了这首诗,从而完成了他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飞跃。   在诗中,诗人首先盛赞生命的可贵,也许是因为它有无穷的创造力,也许是因为它属于人只有一次。然而在诗人看来,爱情比生命更有价值。“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是诗人在经历了爱情的生活体验后对这一人生经验的高度凝聚。异性相爱,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没有爱情之水的浇灌,生命之树就会枯萎;有了爱情,生命才充满了生机,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本质力量。早在1844年诗人21岁时,就经历过一次爱情的打击。那时,他和乔包·爱德卡尔——一位15岁的漂亮少女一见钟情,互相爱慕,诗人当时曾写下两首诗献给她。 1845年1月7日,爱德尔卡突然夭亡,诗人受到沉重打击。他在情人的灵柩前痛哭,他睡在情人生前睡过的床上,他在情人的坟前哀悼。这一切痛苦的煎熬后来化作一首首悼亡诗,以《爱德尔卡坟上的柏叶集》为名出版。这是诗人在感情生活中受到的一次巨大打击,使他深刻感受到爱情的可贵。1846年,诗人与富家小姐尤丽亚相遇,二人冲破重重阻碍终于结成伉俪。这期间,又充满了多少疑虑、苦闷、伤感和快慰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裴多菲早期的爱情生活还没有跳出个人狭隘的圈子,那么后来,他能把个人的爱情生活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无疑,是受到了爱人的巨大鼓舞。 1848年3月17日所写的一篇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大半夜的时间,我和我的妻子——我心爱的、勇敢的鼓舞者都没有睡着;她时时刻刻在鼓舞着我。她走在我的思想和计划的前面,正象一面军旗在队伍前面迎风招展。”在革命爆发的那些日日夜夜,有这样一位伴侣和战友与自己并肩作战,显然,诗人是以此而感到自豪的。所以诗人说过:“爱情对于我,简直象是呼吸和脉搏”,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裴多菲的爱情价值观。 爱情是如此崇高,那么和自由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诗人生活的时代,自由就是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没有自由的生命就是“苟活”,没有自由的爱情就是“陷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裴多菲不仅是用笔作战,创作了无数歌颂自由、鼓舞人民斗志的革命诗篇;而且用剑作战,参加过多次“血流成河”的激战,最后壮烈地“死在哥萨克的矛尖上”。裴多菲说:“假如有谁想在血泊中倒下,那么他不用干别的,只要说出‘自由’二字,也就够了。”诗人在这里对自由所发出的呼喊不就是对革命、对人民翻身解放的呼喊吗?裴多菲正确处理了生命、爱情、自由三者的关系,既肯定了生命、爱情的价值,又能够自觉地加以超越,升华到为人民翻身解放而甘愿牺牲的崇高境界,这就与一般地谈论男欢女爱的爱情诗划开了一道界线。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与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作者是谁?
提示: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与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作者是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与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出自诗歌《自由与爱情》。 这首著名的爱情短诗写于1847年1月1日。其时,裴多菲将自己业已创作完毕的作品进行整理准备出版,并写了一篇序文,以阐述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就在这一天深夜,他写下了这首诗,从而完成了他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飞跃。   在诗中,诗人首先盛赞生命的可贵,也许是因为它有无穷的创造力,也许是因为它属于人只有一次。然而在诗人看来,爱情比生命更有价值。“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是诗人在经历了爱情的生活体验后对这一人生经验的高度凝聚。异性相爱,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没有爱情之水的浇灌,生命之树就会枯萎;有了爱情,生命才充满了生机,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本质力量。早在1844年诗人21岁时,就经历过一次爱情的打击。那时,他和乔包·爱德卡尔——一位15岁的漂亮少女一见钟情,互相爱慕,诗人当时曾写下两首诗献给她。 1845年1月7日,爱德尔卡突然夭亡,诗人受到沉重打击。他在情人的灵柩前痛哭,他睡在情人生前睡过的床上,他在情人的坟前哀悼。这一切痛苦的煎熬后来化作一首首悼亡诗,以《爱德尔卡坟上的柏叶集》为名出版。这是诗人在感情生活中受到的一次巨大打击,使他深刻感受到爱情的可贵。1846年,诗人与富家小姐尤丽亚相遇,二人冲破重重阻碍终于结成伉俪。这期间,又充满了多少疑虑、苦闷、伤感和快慰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裴多菲早期的爱情生活还没有跳出个人狭隘的圈子,那么后来,他能把个人的爱情生活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无疑,是受到了爱人的巨大鼓舞。 1848年3月17日所写的一篇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大半夜的时间,我和我的妻子——我心爱的、勇敢的鼓舞者都没有睡着;她时时刻刻在鼓舞着我。她走在我的思想和计划的前面,正象一面军旗在队伍前面迎风招展。”在革命爆发的那些日日夜夜,有这样一位伴侣和战友与自己并肩作战,显然,诗人是以此而感到自豪的。所以诗人说过:“爱情对于我,简直象是呼吸和脉搏”,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裴多菲的爱情价值观。 爱情是如此崇高,那么和自由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诗人生活的时代,自由就是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没有自由的生命就是“苟活”,没有自由的爱情就是“陷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裴多菲不仅是用笔作战,创作了无数歌颂自由、鼓舞人民斗志的革命诗篇;而且用剑作战,参加过多次“血流成河”的激战,最后壮烈地“死在哥萨克的矛尖上”。裴多菲说:“假如有谁想在血泊中倒下,那么他不用干别的,只要说出‘自由’二字,也就够了。”诗人在这里对自由所发出的呼喊不就是对革命、对人民翻身解放的呼喊吗?裴多菲正确处理了生命、爱情、自由三者的关系,既肯定了生命、爱情的价值,又能够自觉地加以超越,升华到为人民翻身解放而甘愿牺牲的崇高境界,这就与一般地谈论男欢女爱的爱情诗划开了一道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