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长距离跑马比赛途中遇到失温怎么办

“失温”的越野赛背后,马拉松热该“凉一凉”了
“失温”的越野赛背后,马拉松热该“凉一凉”了
提示:

“失温”的越野赛背后,马拉松热该“凉一凉”了

5月22日,世界马拉松运动史上迎来“至暗时刻”:甘肃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发生公共安全事件,共致21人遇难、8人受伤。甘肃省委、省政府随后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

遭遇极端天气,导致参赛选手在没有备足保暖物资的情况下发生“失温”现象,是此次事件最直观的原因。背后关于组织方赛前预案、赛中组织、事后应急处置是否妥当等问题,目前尚在调查之中。出现如此惨烈的事件,追责问责自然逃不了。然后在“失温”的越野赛背后,一路奔跑的马拉松热也正该进行深刻反思。

从传统马拉松到山地马拉松,近年来国内马拉松赛事不断,热度一路攀升,甚至到了“闭眼狂奔”的地步。据中国田径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马拉松相关赛事仅39场,至2019年赛事数量达到1828场,增长约46倍。

企查查招投标信息显示,含关键词“马拉松”相关招投标信息近4000条,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地区,其中浙江相关招投标信息最多,共400余条,湖北和广东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甘肃排在第十,含“马拉松”招投标信息173条。而就是5月23日,甘肃越野赛事件的第二天,浙江湖州就紧急叫停莫干山越野跑挑战赛女子10公里项目。

各大城市举办马拉松,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亦可以促进当地交通、 旅游 、零售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成熟运作马拉松赛事18年的厦门为例,据统计部门分析,厦门马拉松赛给厦门的企业带来的营业收入逐年增加,2017年“吸金”超过6亿元。

赞助商投资、参赛报名费、比赛场地租赁、以及延伸出的餐饮、住宿、 旅游 、购物等一系列消费,马拉松的经济效应肉眼可见。《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国内马拉松年度产业总产出达746亿元。

然而在“跑马热”背后,对赛事本身的争议也不断升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仓促“上马”的赛事因经验不足、组织不力、赛事保障不全,导致马拉松赛事中的猝死事件频频发生,成为媒体和大众吐槽的热点。从全民狂欢参与,跑马成为一种炫耀,参赛人数成为热点,到规范赛事体检,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赛事运动中的保障,这些年大型城市马拉松赛事已经在逐步降温。而此次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件之后,国家 体育 总局已经紧急召开会议,要求进一步压实 体育 系统的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完善 体育 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和举措。马拉松赛事不应成为资本的“摇钱树”,任何时候赛事安全和风险控制都应该放到第一位。希望马拉松热就此凉一凉,类似惨案不再发生。

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由于极端天气,造成 21 人遇难,伤亡为何会如此严重?
提示:

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由于极端天气,造成 21 人遇难,伤亡为何会如此严重?

22日13点左右,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

据人民日报最新消息,截至23日早上8点,共搜救接回参赛人员151人,其中8人轻伤,在医院接受救治。21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

在“甘肃白银越野赛马拉松赛事事故”新闻发布会上,甘肃省白银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旭晨介绍了主要情况。他表示,“我们将深刻汲取此次事件教训,全力做好善后工作。最新进展工作将对社会发布。”

遇到失温情况该如何急救?
提示:

遇到失温情况该如何急救?

失温自救

当出现失温时,会出现动作磕碰不稳、协调性下降,意识清醒程度和全身的控制力下降,甚至晕厥。此时应停止运动,及时求助救护力量。同时,应该换干衣服,并披上外套或保温铝箔,寻找遮蔽处。补充带糖的运动饮料,如果有热的糖水更好。

救援步骤:

第一步:安全转移

在众多失温遇难案例中,遇难者都是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引发失温。此时,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患者转移至避风处,躲在岩石等遮挡物后方。必要时搭建帐篷进行救援。

第二步:冷面隔离

患者被安全转移到避风处后,冰冷的地面仍然会继续蚕食宝贵的热量,此时救援队第二步,要迅速使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因为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睡垫的作用便是阻隔地面,减缓热量传导过程。

第三步:干燥处理

患者出现失温症状时,可能在风雪中已经徒步很久,内层衣物已经被濡湿;外部雨雪也会打湿衣物。救助者要尽快帮助患者更换衣物,用织物擦干患者身体,保持患者身体干燥,用睡袋或厚衣物将患者全身包裹。

第四步:核心区域加温

当患者失温严重时,会意识模糊,肌肉也不再颤抖,这也说明患者身体已经失去为身体供热的能力,此时将其放入再厚的保暖物中也无济于事,只能针对核心部位进行外部加温,如使用热水袋、发热贴,对患者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对四肢进行加温是错误的。

注意!不要试图给失温严重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大量低温血液回到循环带来的低血压和温度进一步降低会增加复苏失败的风险。

如何预防失温?



预防失温

注意内衣的选择。户外出行的人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防雨防雪,只顾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温风险。要选择快干排汗的内衣,切忌棉质内衣。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

注意衣物的增减。在高寒地区徒步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出发时穿着薄快干T恤或加一件透气好的外套。每到一个休息点就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穿上,避免着凉和失温。

注意保暖防护。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应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

及时补充体能。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备好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

失温自救方法
提示:

失温自救方法

失温该如何自救互救? 在户外活动过程中,预防失温症除了选择适当的御寒衣物外,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及自我保护措施很关键。在户外,对于失温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队友就是希望。而作为救助人,掌握失温救援的方法,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脱离险境。无论救援现场状况有多复杂,你都要做到以下几步: 第一步:安全转移 在众多发生的野外环境下失温意外事故案例中,遇难者都是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引发失温。 当你的队友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失温症状,救援的第一步是将他转移到安全地带。而错误的做法是继续暴露在风雪之中。治疗失温要从止住体热的流失开始,将伤者移出吹风和湿冷的地方,不再暴露于寒冷的空气中。 错误做法:继续暴露——在队友出现失温症状时对其不管不顾,或者直接在垭口、山顶等暴露地带进行救援,风雪环境中的患者会加剧失温。 风是失温加剧的重要推手,在风寒效应的影响下,患者身体的热量会很快被冷风带走,加剧失温症状。 正确做法:转移或扎营——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患者转移至避风处,躲在岩石等遮挡物后方。必要时搭建帐篷进行救援。在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患者轻放平移,失温下的人体十分脆弱。搬运患者时应非常小心,因为心肌组织在低温下很不稳定,外来刺激容易导致心室震颤。安全转移到避风处是失温救援的第一步,接下来,第二步你要做的是尽可能阻止患者的体温流失。 第二步:冷面隔离 患者被安全转移到避风处后,冰冷的地面仍然会继续蚕食宝贵的热量,此时救援队第二步是将人体与地面隔绝开来。身体的热会在环境影响下,经过蒸发、辐射、对流及传导而降低。 错误做法:接触地面——如果让患者直接躺在地上,或者帐内没有铺设睡垫,地面会像一只贪婪的手,将患者仅存的热量一点点拽走。 传导是身体热量流失的途径之一。如果任由患者直接躺在湿冷地面,热量就会传导向地面,体温会进一步降低。 正确做法:隔绝地面——在转移患者之时,救助人要迅速使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因为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对于患者而言,热量会从身体流失到冰冷地面,睡垫的作用便是阻隔地面,减缓热量传导过程。安全转移到避风处,用睡垫进行冷面隔离,失温救援的第三步是更换潮湿衣物,因为潮湿的衣物也会带走热量。 第三步:干燥处理 患者出现失温症状时,可能在风雪中已经徒步很久,内层衣物已经被濡湿;外部雨雪也会打湿衣物。救助者要尽快帮助患者更换衣物,保持患者身体干燥,减少由于衣物潮湿带来的热量流失。人体穿着湿衣服比穿着干燥衣服的“失温” 速度快25倍。 错误做法:身着湿衣——如果任由被雨雪打湿的衣服贴在患者身上,身体会一直处于一个潮湿的小环境中。衣物中的水分成为传热导体,同时水分的蒸发也会带走更多热量。 正确做法:更换干衣,进入睡袋——无论患者穿了多少层衣服,只要被浸湿,都应迅速将湿掉的衣服全部脱下,用织物擦干患者身体,换上干燥衣物,用睡袋或厚衣物将患者全身包裹。脱掉潮湿衣物,让患者钻进睡袋。安全转移,减轻风寒效应;冷面隔离,减缓热量传导;干燥处理,阻止热量流失,失温救援是一场和“热量”的赛跑,做到前三点,已经减缓了热量的散失。此时,如果患者还没有恢复,则需要通过第四步,给患者输入热量,让患者“慢慢回温”。 第四步:核心区域加温 当患者失温严重时,会意识模糊,肌肉也不再颤抖,这也说明患者身体已经失去为身体供热的能力,此时将其放入再厚的保暖物中也无济于事,只能针对核心部位进行外部加温,对四肢进行加温是错误的。注意,抢救患者不能突然加温。 错误做法:搓手搓脚——一种常见的错误方法是搓手心脚心。首先,摩擦在患者有冻伤的情况下会造成二次伤害;其次,四肢温度升高会导致冷血回流冲击心脏。大量的冷血回流心脏会导致心率失调。严重失温的患者身体会进入一种自我保护状态,身体将温暖的血液集中在核心躯干,加热四肢会让冷血液加速回流到核心区。 正确做法:核心区域加温——核心区域加温的方式可以是热水袋、发热贴,对患者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可将热水袋包在手套或者袜子里,放在患者的腋窝、颈部和腹股沟处,这里的血管最接近身体表层。也可以一名身体温热的队友在睡袋中以体对体的方式直接温暖患者。通过核心区域加温,患者的热量得到补充,与此同时,真正让患者身体恢复产热的方法是补充能量,让患者自己温暖自己。 第五步:能量注入 人之所以会失温,便是身体的产热敌不过流失。而身体产热的源泉便是能量。失温严重的患者能量已经消耗殆尽,所以需要通过进食来补充,让身体尽快恢复供暖能力。但是,饮酒并不能补充能量。 错误做法:饮酒——让失温患者饮酒,是常见的错误做法。喝酒的确会有一种“暖和”的假象,但是随后会加快热量流失。酒精本身并不能给人体提供多少热量,而且它会造成血管的扩张,加快血液循环,由此加速了身体热量的散失,扩张的血管也会加速冷血回流到核心区域。如果我们把失温患者身体的热量比作火堆,喝酒也许会让火看起来更旺,但也会更快地把柴烧完。而摄入流质食物,就好像不断地添加柴,火堆便能越烧越旺。 正确做法:补充流质热食——失温救援的根本是身体恢复产热,所以为患者喂食一些流质状常温的高热量食物,如浓糖水、热巧克力等,让失温患者获得产热需要的能量。 低温环境下如何实施CPR 重度失温患者心脏跳动非常缓慢和轻微,对外界力量的反应非常敏感,甚至在搬动患者的时候动作过大都会导致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所以心肺复苏急救,尤其是心脏按摩,必须是在确认脉搏和心跳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适得其反!寒冷环境下,心搏骤停难以准确识别,伤病员的外周血管收缩和心动过缓导致脉搏难以触及、血压难以测得,特别在体温<30 ℃时,部分伤病员出现体表湿冷、肢体僵硬、发绀、瞳孔固定、不能闻及心音、无可见胸廓起伏等类似死亡的临床症状,应依据心电监测进行判断,若存在规律的心电节律,应视为生命体征尚存,禁忌胸外按压,以免促发室颤。伤病员处于极度低温状态、心脏尚维持基本血流灌注时,应积极采取主动核心复温措施;体温继续下降、脉搏和呼吸频率逐渐减慢或难以测得时,心电图提示心搏骤停,应立即开始CPR,有条件时可采取体外循环。 低体温时的CPR与常温时不同,主要表现:①循环血流多依赖胸泵机制,而非心泵机制;②胸廓顺应性明显下降,须更大的按压力才可产生足够的胸腔内压力;③体温>30 ℃方可保证复苏用药的有效性和除颤成功率,强调CPR同时主动核心复温;④心脏对强心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应增加用药剂量,延长用药间隔;⑤除颤反应阈值升高,如一次除颤不成功,不急于反复除颤,可在升温过程中不断实施;⑥存在类似死亡的临床体征,核心体温未恢复至35 ℃前,不宜认定伤病员死亡而中断或终止CPR;⑦高级生命支持仍以主动核心复温为前提,复温过程中血管扩张,须及时补充血容量。 失温预防注意事项 在进行户外越野运动时,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然后出发时穿着薄快干T恤或加一件透气好的外套,这样做刚开始会觉着有点凉,但是不会出汗。每到一个休息点就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给加上,避免着凉和失温,一旦再次开始活动,再脱下保暖衣物。这样做基本上从头至尾贴身衣物始终是干燥的!而且也不会觉着有多冷。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也是非常有用的预防失温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每次出发都要做好最坏情况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