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胡人服饰

汉服就是胡服吗?汉服和胡服有什么不同?
汉服就是胡服吗?汉服和胡服有什么不同?
提示:

汉服就是胡服吗?汉服和胡服有什么不同?

汉服和胡服的区别如下: 其一,上衣下裳与上衣下裤。汉服最典型的形制是上衣下裳,史传是由人文初祖黄帝设计的,上衣象征天,下裳象征地。 其二,左衽和右衽。汉服有一个典型特征是右衽,而大多数游牧民族采用的是左衽。右衽就是把左边的衣襟朝右边遮过去,左衽相反。 其三,文与武的倾向。除了衣裳衣裤和左衽右衽这两种最明显的差异,胡汉之服还有如下不同:汉服宽衣大袖,胡服短衣窄袖;汉人腰系布带,胡人腰缠革带;汉人脚穿草鞋或布鞋,胡人则足蹬皮靴。 所谓“汉服”,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是黄帝开创、周朝建制、汉朝修补定型的传统服装体系。在赵武灵王的时候,还没有“汉服”的称谓,但已经形成了早期的典型风格,方便起见,还是称之为“汉服”。 所谓“胡服”,就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今天这样称呼只是按照历史习惯,已经不带任何偏见。56个民族的服装就像百花盛开,历史上的时尚,很多也是兄弟民族互相借鉴融合所创造的。

汉服和胡服有什么区别
提示:

汉服和胡服有什么区别

在上古时期,胡人还茹毛饮血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穿上华美的服饰,这就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在春秋到战国前期,汉服是宽袍大袖,束发右衽,胡服是被发左衽或者断发文身、紧身小袖,汉服没有合档裤,胡服有合档裤;
在战国后期的赵国,也引进胡服的紧身小袖、合档裤,但是仅应用于军队;
在隋唐,胡服元素之一的圆领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汉服,此时的汉服款式除了交流右衽还有圆领(也是向右);其他的襦裙对襟开始普及,合档裤开始普及;
在北宋,汉服与胡服的最后差别就只剩下一个右衽一个左衽,但是到了南宋蒙古人的衣服很多也采用交领右衽。
元代,蒙古人的夹袄、比甲、曳撒被引进汉服;
明后期,出现高领。
清初,剃发易服,男装所有从前款式全部消失,全部改穿满洲人旗袍、马褂;女装保留,后期逐渐演变。

这基本上是比较笼统的说法,但是其中有很多问题,欢迎一一纠正

以前的马褂是胡服吗?是哪个朝代的典型服饰呢?
提示:

以前的马褂是胡服吗?是哪个朝代的典型服饰呢?

马褂并不是胡服,马褂是清朝的典型服饰。胡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它是胡人所穿的衣服,与中原的汉服有很大的区别,胡服最大的特征就是衣服短,一般到膝盖,这些衣服最开始是在军队穿的,后来才在民间普及。胡服经历了好几个朝代,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掌权者对恢复汉族文化非常重视,于是下令全国人民禁止穿胡服。 马褂是在胡服禁止之后的清朝初期开始出现的,马褂的流行时间是清朝到民国。马褂是一种穿在衣服外面的短衣,衣服不长,就像一个小外套一样,袖子也不长就到肘关节处。马褂是非常方便的一种衣服,特别是在骑马时很方便,所以就叫马褂。马褂跟胡服一样最开始也是在军队中流行,只有军队的士兵才有得穿,因为穿着马褂会更方便操练和打战。后来到了康熙时期 马褂也流传到了民间,不过在当时马褂还是非常贵的一种衣服,因为物以稀为贵嘛,在当时只有富贵人家和当官的人才有得穿,一般的平民也只能看着有钱人穿出来饱饱眼福。 到了雍正年间,马褂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民间也到处普及了,不再是只有富贵人家才有得穿,平民百姓也可以拥有了。而且那个时候的马褂款式也不再单一,已经出了很多的款式也有很多不同料子的马褂,例如棉的,纱质的,皮的。再往后马褂的用处更高大上了,它逐渐成为了出席各种场所的礼服之一,直至新中国成立它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过在现代婚礼上新郎新娘敬酒时穿的唐装也可以看到马褂的影子,现代的唐装也是根据马褂的改良而来。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也有代表这个时代的服饰,例如现代的简约衣服,古代的汉服,还有清朝的马褂,民国的中山服。这些服饰它们不仅仅只是衣服,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胡服骑射是哪位古代君王的改革
提示:

胡服骑射是哪位古代君王的改革

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采取军事改革措施,公元前302年,学习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饰,学习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是说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后决定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励行改革。

当时所谓的“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胡服”;“骑射”指周边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从此,使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逐渐改进为后来的衣短袖窄的装备。从而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为国家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赵武灵王不愧是一位值得后人纪念和效法的杰出历史人物。

胡服骑射历史典故
提示:

胡服骑射历史典故

胡服骑射历史典故如下: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是说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后决定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励行改革。 当时所谓的“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胡服”;“骑射”指周边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 从此,使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逐渐改进为后来的衣短袖窄的装备。从而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为国家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施促进了各地区,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人因为胡服劳作方便而穿上胡人的服饰,胡人因汉人的服饰飘逸而穿上汉人的服饰。“胡服骑射”导致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融合,也缩短了赵人、胡人心理上的胡、汉差异。 从而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秦汉时期全国各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