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个节气
全年二十四节气表
全年二十四节气表如下: 1、立春,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2、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 3、惊蛰,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4、春分,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5、清明,是气清景明的意思,适合出门踏青以及祭拜先祖。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6、立夏,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7、小满,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 8、芒种,是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播的节令。 9、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 10、小暑,表示盛夏正式开始。 11、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12、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13、立秋,表示自此进入了秋季。它是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 14、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15、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 16、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17、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18、霜降,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 19、立冬,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 20、小雪,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21、大雪,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22、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 23、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24、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
节气表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历法中廿四个特定节令的列表,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它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哪些
二十四节气: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分别代表的含义: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古人们依此来进行农事活动。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家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