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子不孝枉为人

为子不孝,为父不仁,为长辈不尊,何其悲哀是什么意思?
为子不孝,为父不仁,为长辈不尊,何其悲哀是什么意思?
提示:

为子不孝,为父不仁,为长辈不尊,何其悲哀是什么意思?

你好,你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下面由我来为你解答。为子不孝,为父不仁,为长辈不尊,何其悲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作为子女不孝顺父母,作为父亲不懂得慈爱,作为长辈做出的事情又不受人尊重,都是让人感到悲哀的事情。【摘要】
为子不孝,为父不仁,为长辈不尊,何其悲哀是什么意思?【提问】
你好,你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下面由我来为你解答。为子不孝,为父不仁,为长辈不尊,何其悲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作为子女不孝顺父母,作为父亲不懂得慈爱,作为长辈做出的事情又不受人尊重,都是让人感到悲哀的事情。【回答】

人为子,不为父,方孝实!的意思?
提示:

人为子,不为父,方孝实!的意思?

为人子,止于孝;(人皆为父母所生养,作为子女应当诚心尽孝道,这是“知止”在孝德上天经地义的道理,是做人最起码的人伦道德.一个人假若连父母都不孝敬,那就是连禽兽也不如,已经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资格.) 为人父,止于慈;(身为人之父母,应当“知止”在以仁慈之心关爱子女、教养子女上.把以道德教化子女当作首要任务,作为立人之本,使子女成为德才兼备、心身健康的有用之才,能为国家民族服务奉献.这才是真正的为人父之道.) 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句话用在今日,令人真是感慨良深,也是最悲叹的事.在这几十年来人类社会的演化中,道德急剧滑坡,道德文化教育的失偏,造成了社会上诚信淡漠,假伪丑劣的怪现象举目皆是,人和人之间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人们言而无信,行而不果.这种非常严重的失信状态,几乎到了疑神疑鬼的状态,人们互不相信,怀疑一切,既不信己,又不信人,到了一代不如一代的恶性循环的可怕程度.近年以来,甚至已经到了与人交“止于防”、“止于欺”的地步.社会道德文明到了如此糟糕的程度,难道不值得忏悔反思吗?这正如老子在《德道经》“德篇”首章中振臂高呼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孔子当年曾问道于老子,老子他老人家站在大道本源的高度上,以宇观、宏观、玄观、微观的大智慧,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预示了人类社会离道失德发展到今日不可收拾的地步,故而留下这段慈悲的警言,在于唤起人们久已迷蒙的、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信诚之德.难道人们能无动于衷吗?!) 【译文】《诗经》上又说:“德行深厚的文王啊,他的美德使人们无不崇敬。”作为君王做到仁爱;作为臣子做到恭敬;作为孩子做到孝顺;作为父亲做到慈爱;在和民众的交往中做到诚信。 【张居正讲解】上节既说人不可不知所止。这一节因说圣人能得所止。《诗》,是《大雅·文王》篇。穆穆,是深远的意思;于,是叹美辞;缉,是继续;熙,是光明;敬止,是无不敬而安所止。诗人说:“穆穆深远的文王,其德则继续光明,无不敬而安所止。”曾子引此诗而释之说:“所谓文王之敬止者何如,如为君的道理在于仁,文王之为人君,所存的是仁心,所行的是仁政,尽所以为君之道,而无一毫之不仁,这是止于仁。为臣的道理在于敬,文王之为人臣,忠诚以立心,谨恪以奉职,尽所以为臣之道,而无一毫之不敬,这是止于敬。为子道理在于孝,文王之为人子,事奉他父母,常怀着爱慕的意念,于那为子的道理,竭尽而无所遗,这是止于孝。为父的道理在于慈,文王之为人父,教诲他儿子,都成了继述的好人,于那为父的道理,曲尽而无以加,这是止于慈。与人交的道理在于信,文王之与国人交,言语句句都是诚实,政事件件都有始终,尽得那交结的道理,而无一毫之不信,这是止于信。文王之能得其止如此,诗人所谓敬止者也。”夫文王之敬止,盖不止至此五件,而五者乃其大端,学者诚能体察于此,而推类以尽其余,则至善可得而止矣。 【今评】儒家文化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子、父、国人都各有其所“止”,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遵守道德行为的伦常,社会才能在诚信与和谐中发展,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有其现实意义。君仁臣敬,父慈子孝,人和人坦诚相待,这是《诗经》中所记录的周文王“止于至善”,那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而作为理想社会主体的君子,应当不断地修身养德。仁、敬、孝、慈、信都不是针对一个人而言的,而是针对一种关系而言的。在西方,个人自由是高于社会规范,或者社会应服务个人,所以强调的是个人的主体性,强调的是个体。在中国,强调的是个人自由应该是和社会的规范形成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