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河南豫剧小调

曲剧是河南的第几大剧种
曲剧是河南的第几大剧种
提示:

曲剧是河南的第几大剧种

曲剧是河南第二大剧种。 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等。起源于河南汝州,分大调曲和小调曲,小调曲优雅婉转,轻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发展为戏曲剧种。 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2006年10月,河南曲剧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上,河南曲剧参与其中。 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为曲艺“河南曲子”,于1926年经地摊、高跷阶段进入戏曲舞台。又有南阳曲子(大调曲子)和洛阳曲子(小调曲子)之分。前者较沉稳,后者较活泼。 剧目: 剧目以民间生活小戏居多,如《李豁子离婚》《小姑贤》《小姑恶》等。也有从鼓子曲目中改编的,如《祭塔》《花亭会》《蓝桥会》《闹书馆》《安安送米》《金精戏窦仪》等。1933年,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抗日战争时期,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 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梆子、京剧等地方大戏的表演艺术,行当脚色也由小生(俗称相公)、小旦(俗称丫环)、丑(俗称和尚)发展为生、旦、净、末、丑,在剧目上移植演出《铡西宫》《哭洪堂》《白蛇传》《白玉簪》《血手印》等。 也曾摘取长篇大书,如《呼延庆打擂》,编成连台本戏上演。现知传统剧目有 210多个。早期著名演员有朱天水(旦)、朱六来(生)、李金波(旦)、赵和洲(丑)等。

河南曲剧有哪些传统剧目?
提示:

河南曲剧有哪些传统剧目?

曲剧传统剧目有200多个。早期剧目多为反映家庭生活的“三小戏”,剧目以民间生活小戏居多,如《李豁子离婚》、《小姑贤》、《小姑恶》等。 也有从鼓子曲目中改编的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大戏,如《祭塔》、《花亭会》、《蓝桥会》、《闹书馆》、《安安送米》、《金精戏窦仪》等。 传统剧目《陈三两》、《风雪配》、《卷席筒》等影响颇大,也曾摘取长篇大书,如《呼延庆打擂》,编成连台本戏上演。

豫剧十大经典剧目
提示:

豫剧十大经典剧目

豫剧十大经典剧目有《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 1、《对花枪》。主唱是豫剧大师马金凤,故事主要讲述隋末瓦岗寨的相关故事,其中,流传 最广的唱段是《老身我居住南阳地》。 2、《三上轿》。是豫剧陈素真的代表作,讲述女主人三次上轿三次下轿的故事。 3、《铡美案》。主要讲述家喻户晓的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 4、《八珍汤》。又名《三进士》,讲述一老母亲寻找儿子的感人故事,由著名豫剧演员张宝 英主演。 5、《朝阳沟》。主讲女主角银环到农村参加改造遇到思想动摇,而后鉴定信念的故事,此剧 经典地位,无可替代。 6、《小二黑结婚》。讲述小二黑与小芹的恋爱故事。 7、《倒霉大叔的婚事》。主要讲述倒霉大叔在婚姻上所发生的事,由著名豫剧演员任洪恩主 演。 8、《李双双》。主要展现解放后,妇女的新时代特点。其中流传唱段《洼洼地里头好庄 稼》。 9、《红娘》。主要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作。 10、《花木兰》。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作。 11、《穆桂英挂帅》。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作。 12、《抬花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清芬的代表作,主讲“老闺女”周凤莲出嫁的故事。

关于豫剧的资料 豫剧的简介
提示:

关于豫剧的资料 豫剧的简介

1、豫剧(英文:Henan Opera),发源于中原(河南开封)。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与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也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国家。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戏曲”等。

2、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3、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陕西、山西、河北、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民间小调刘晓燕是哪里人?她老公是谁?
提示:

民间小调刘晓燕是哪里人?她老公是谁?

民间小调”刘晓燕是安徽阜阳人,安徽本土艺人,以善于表现民间戏剧而受到安徽一小部分农村人的推崇,因此得以成就刘晓燕的一亩三分地,并长期混迹于一些落后农村的大街小巷。

截至2020年3月,刘晓燕的情人是博兵,出生在安徽省阜阳市泉阳镇冀东行政村。她是一名演员、编剧和导演。2009年被评为“十佳江淮戏曲民星”。【摘要】
民间小调刘晓燕是哪里人?她老公是谁?【提问】
民间小调”刘晓燕是安徽阜阳人,安徽本土艺人,以善于表现民间戏剧而受到安徽一小部分农村人的推崇,因此得以成就刘晓燕的一亩三分地,并长期混迹于一些落后农村的大街小巷。

截至2020年3月,刘晓燕的情人是博兵,出生在安徽省阜阳市泉阳镇冀东行政村。她是一名演员、编剧和导演。2009年被评为“十佳江淮戏曲民星”。【回答】
老公是陈万里,大儿子陈文涛,小儿子陈文杰,还有个女儿是老大【回答】

民间小调刘晓燕结过几次婚
提示:

民间小调刘晓燕结过几次婚

您好,一共一次

“民间小调”刘晓燕是安徽阜阳人,安徽本土艺人,以善于表现民间戏剧而受到安徽一小部分农村人的推崇,因此得以成就刘晓燕的一亩三分地,并长期混迹于一些落后农村的大街小巷。

截至2020年3月,刘晓燕的情人是博兵,出生在安徽省阜阳市泉阳镇冀东行政村。她是一名演员、编剧和导演。2009年被评为“十佳江淮戏曲民星”。

《新墙》、《父子泪》、《与妻赌钱》、《疯子母亲的跛足父亲供儿子上大学》、《上海穷人》、《科学养母》等,由博兵自编自导自演。【摘要】
民间小调刘晓燕结过几次婚【提问】
你好,你的问题已经收到了,正在为你整理答案,请耐心等待。【回答】
您好,一共一次

“民间小调”刘晓燕是安徽阜阳人,安徽本土艺人,以善于表现民间戏剧而受到安徽一小部分农村人的推崇,因此得以成就刘晓燕的一亩三分地,并长期混迹于一些落后农村的大街小巷。

截至2020年3月,刘晓燕的情人是博兵,出生在安徽省阜阳市泉阳镇冀东行政村。她是一名演员、编剧和导演。2009年被评为“十佳江淮戏曲民星”。

《新墙》、《父子泪》、《与妻赌钱》、《疯子母亲的跛足父亲供儿子上大学》、《上海穷人》、《科学养母》等,由博兵自编自导自演。【回答】
以上是为你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您生活愉快。【回答】

独具河南特色的豫剧文化
提示:

独具河南特色的豫剧文化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它的起源于中国河南,豫剧是通过河南梆子不断的继承、改革和创新的。豫剧的流传较广,因各地的语音不同,各地人民将各地的语音特色夹杂在豫剧中,形成了不一样的豫剧文化。想更了解河南豫剧吗?下面的 河南文化 为你带来更多内容。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中原地区(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广泛调查和论证,得出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的结论。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明确记载,北宋东京开封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勾栏瓦舍遍布全城,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

  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据20世纪的一些老艺人回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兰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据艺人相传,河南梆子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即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历经明、清两代。

  民国五年(1916年2月15日)的《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知名演员有李剑云、阎彩云,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开封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豫剧繁盛时期,从事豫剧专业的演员,不仅有汉族,还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高山族、犹太人等少数族裔。

  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等。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早期的豫剧演员在一起合作演戏过程中,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渐被赋予一个雅号,如祥符五朵云、杞县三亭、豫东五杆旗等清末民初组合,而更早期的演员组合已无从查证。

  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起,中国戏曲界吹起流派风,以表演者姓名当作流派的标记,象徵着个人表演风格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剧评家、表演家、剧作家、戏迷们都开始以派别来品论表演者的艺术风范,“流派”便成为一种习惯用语,影响所及,豫剧也出现了流派的说法,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派、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和生行唐喜成为首的唐派净行李斯忠为首的李派等。流派的出现对豫剧有正面意义,其表演特色是豫剧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河南豫剧特点
提示:

河南豫剧特点

河南豫剧的特点: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 豫剧: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河南开封。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被西方人称赞为东方咏叹调。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