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鼓书
襄垣鼓书的演出方式
襄垣鼓书的传统演出方式为:由一人、二人或多人分持鼓、板、 锣、钹和二把、二簧、胡呼、月琴、三弦、八角鼓、二胡、笛子、笙等乐器,自行伴奏,说唱相间表演。其中的演唱,就有独唱、轮唱、对唱、领唱、合唱、伴唱等等丰富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场合与需要,还分别有着坐、站、走等多样的舞台演出动作方式。有些技艺超凡的掌班(掌板的鼓师)艺人,可以一人手脚并用,同时演奏平板鼓、挂板、脚锣、小锣、镗锣、脚梆、木鱼、镲、钹、惊堂木等全套击乐。襄垣鼓书的音乐唱腔独特而丰富。由早期传统的“鼓子词调”和后来形成的“柳调”两个系统融合而成,属于板腔体裁。以至于在艺术的表演和传承方面,两个系统仍各有侧重、各成体系。其音乐唱腔不仅具有快、慢、跺、抢等多样性的唱法,而且有着哭、悲、喜、怒等功能化的唱腔。并有起板、二性板、紧板、慢板、散板等多种板式,和十多种常用的器乐伴奏与闹场曲牌。长期的发展流变中,又逐渐吸收融会了当地的地方小调、道士化缘调、民间叫卖调以及梆子、落子、秧歌等等的唱腔元素,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襄垣鼓书的介绍
襄垣鼓书是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戏曲剧种。起源于山西襄垣,流行于上党地区。又称鼓儿词、襄垣调。相传清代乾隆初年襄垣的盲艺人成立了“三皇会”,借以传授鼓书和算卦,使鼓儿词代代相传,并在曲调上不断有所丰富和改革。早期的演出是以矮木架支书鼓,演唱者操挎板、鼓箭击节,另一人操老胡或二胡伴奏。唱腔只有慢板、快板两种。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乡琴书的曲艺名人
常惠斌(1965.7——),曾用名郁应元,艺名压三月红,山西武乡人。出生曲艺世家,自幼酷爱曲艺,1978年参加武乡县曲艺队,随其父常广生学艺,是武乡琴书、三弦书名艺人张磨孩的第七代唯一传人,现任武乡县曲艺家协会主席,武乡曲艺队队长。常演唱的武乡琴书是以土制月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该曲种的前身是武乡鼓书,形成至今有二百多年历史,它的是主要特色是大起板、大哼腔、小哼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常演唱时用的是武乡方言,演唱时把武乡琴书的特色:幽默、诙谐、风趣表演的恰到好处,善于在细微的情节中刻画人物形象,风韵独特,别具一格,常善于吸收各家之长,演唱时继承了父亲常广生的艺术风格,在保留原派的传统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京剧、豫剧、晋剧、山西民歌、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武乡秧歌小调等音乐,并拟仿京津鼓曲、潞安鼓书与山东快书的表演技法。把曲艺与戏曲、歌舞融为一体,常弹奏的月琴能变五种调,自弹自唱,演唱时当场即兴,出口成章,曲调多变,吐字清脆,音色甜美,深受群众欢迎。常不仅在曲艺探索、创新中刻苦勤奋,而且对队上盲艺人十分关心,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冻人的严冬,在三十年的曲艺生涯中他领着艺人们走遍了山西和大半个河北的山山水水,成为盲人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