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四时田园杂兴1

《四时田园杂兴》 其25的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 其25的译文?
提示:

《四时田园杂兴》 其25的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意思表达了诗人对农村初夏时的所看到的紧张劳动气氛所产生的感情。 原文: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相关背景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原文及译文
提示: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原文及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四时田园杂兴(一)》(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出去耕种田地,晚上回到家里纺线织布,村里的青年男女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孩子们虽然还不会种田织布,但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注释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纺麻,把麻搓成线或绳;儿女:指青年男女;各当家:每人都有一定的工作;童孙:幼小的孩童;供:参加,从事;傍:临近,靠近。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 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全诗描写了农村的男女老少紧张忙碌热闹的田园生活。诗的前两句写农村的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诗的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儿童也在忙着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传达出诗人对热爱农村劳动的儿童的赞赏。 诗的语言浅显、通俗,文笔清新,全诗有概述,有特写,从不同侧面描绘出一幅男女老少的画面,生活气息非常浓郁。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其二)
提示: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其二)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作者: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大人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织布,村里的壮年和妇女都各自操持着自家的农活和家务。小孩儿既不懂得如何种田又不懂得如何搓麻绳织布,却也学着大人的模样在桑树下种起瓜果来。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作者: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译文:梅子是诱人的金黄色,杏子则是颗颗饱满;放眼望去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却生得稀稀疏疏。白天的时间变得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此时恰逢无人;只有蜻蜓伴着蝴蝶翩翩飞舞。 分析:以上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夏天的诗,我们可以从第一首诗的“耕田”和第二首诗的“梅子金黄”判断出诗文描写的季节。 拓展资料: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其中春日田园杂兴12首、晚春田园杂兴12首、夏日田园杂兴12首、秋日田园杂兴12首、冬日田园杂兴12首,共60首。描写了4个季节田园中的不同景象,生动绘制了一幅幅田园农作动态图。 参考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四时田园杂兴》全诗
提示:

《四时田园杂兴》全诗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 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扩展资料: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孝宗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强暴的凛然气节。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 他是南宋著名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 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 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