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傣族音乐

民族风情:傣族艺术——戏剧
民族风情:傣族艺术——戏剧
提示:

民族风情:傣族艺术——戏剧

傣族的戏剧
西双版纳境内有泰缅化的歌舞剧,腾龙沿边一带有汉化的傣族戏。歌舞剧都在较大的宗教集会中演出,例如车里宣慰街每年冬间的赕佛大会,一连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剧情有历史故事,宗教神话,爱情传奇,而行头化装则千奇百怪,用纸扎成龙、孔雀、龟、鹤、鹿、蚌等,彩画鲜丽。化装为美女的演员,把纸扎的孔雀分前后两段缠在身上,以两手捉翼而飞。化装为青年的演员,把纸鹿缠身上做鹿舞。大龟则用一个人伏在龟腹内、手脚即龟之四足,龟颈内有一机关;能使龟头倏而伸长数尺,倏又缩回腹内,引得观众大笑。
傣戏:傣戏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较早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昌少对唱》等。到本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在上演原剧目的基础上,吸收、改编了不少京剧、滇剧剧目,同时吸收了它们服饰、道具、乐器等方面的成分,丰富了傣戏。傣戏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傣剧:傣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梁河、陇川、瑞丽等县和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傣族聚居区。傣剧是在“冒少对唱”(男女对歌)、“耍白马”(逢年过节到各家祝福的一种歌舞)、“银海”(赶着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经过向云南花灯学习,发展为带有一定情节、人物的“十二马”、“布屯腊”(犁田的老汉)等歌舞和歌舞小戏,吸收 滇剧的剧目、表演、打击乐,逐渐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剧目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改编的《帕罕》、《千瓣莲花》、《红莲宝》、《阿暖海东》、《郎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根据汉族戏曲和小说演义改编的《三圣归天》、《王莽篡位》、《三下河东》、《穆柯寨》、《花果山》、《大闹蟠桃会》等;有按历史故事、传说编演的《沐英第一次征南》、《张四姐》等;有新创作的现代戏《波岩三回头》、《波过石的婚礼》、《金湖缘》、《国境线上》、《三丑会》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布屯腊》、《陶和生》、 《娥并与桑洛》、《岩佐弄》等。 
傣族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关于开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话,在傣族群众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该与牙桑该》。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该与牙桑该称为“我们的祖宗”。关于开辟西双版纳、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传说。在傣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 召玛贺、艾苏和艾西等聪明人的故事。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万能的本领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叙事长诗两大类,傣族中有职业歌手或半职业歌手,傣 语叫做“赞哈”。
赞哈:傣族曲种。“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形式灵活简便,一人一笛,随时随地可以演唱,被誉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盐巴。传统曲目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艺人即兴编唱的猎歌、酒歌,如《召树屯》、《四棵缅桂花》、《贺新房》、《哈路教》等;新编曲目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赞哈对傣族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演唱优美生动,塑造人物细腻委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们有即兴创作的才能,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欢迎。
古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芽,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谣》中的许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 时代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了 客观世界;《打水歌》描述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则是人类的劳动生活。这些诗歌形式简单,节奏明快。
叙事长诗,是傣族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基本上可分三类:神话叙事诗,阿銮的颂歌,爱情悲剧叙事诗。神话叙事诗与神话传说的内容基本相似。关于阿銮的颂歌,数量极多。“阿銮”一词,据说来自梵文,指有本领的匠人。在傣语中 是指出身贫寒、意志坚强、本领高超、正直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气、有本领的善良人。佛教徒则把这些故事说成是描述释迦牟尼转世的故事。阿銮故事中,有宣传佛教教义的成分,但整个内容远远超出了佛教思想范围,堪称傣族民间故事的总汇,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伦理道德、婚姻恋爱等。
随着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印度文化对傣族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吾沙麻里》,是由印度的一个小故事发展演变而成,《兰嘎西贺》的情节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相似,但主题思想、人物和故事结构均有变化。长诗加强了召朗玛对十头魔王的战争,成为反映社会生活、政治斗争与宗教斗争的巨幅画卷。
傣族佛教保存的经典甚为丰富,所译三藏佛典包括经、律、论中相当多的经典,还有不少藏外典籍。这些经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写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较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著作,其中记录了许多关于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材料。西双版纳及孟连、耿马等地的经典大多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其他地区多写在当地制作的构皮棉纸上。

傣族音乐的歌舞音乐
提示:

傣族音乐的歌舞音乐

包括孔雀歌、打鼓调、十二马调、依拉恢、喊扎等。在年节、赶摆、喜庆时演唱,多用象脚鼓等打击乐器伴奏。①孔雀歌,傣语称“喊罗永”,流行于德宏地区,歌唱与孔雀舞表演穿插进行。音乐轻快活 跃,多为徵调式。②打鼓调,傣语称“喊海光”,流行于德宏芒市、遮放一带,分跟鼓调(喊本光)及跟鼓说唱 调(喊盏光)两种,二者音乐近似,前者用宫调式,后者用徵调式;歌唱与舞蹈穿插进行。③十二马调,傣语称“喊马细双”,流行于盈江、梁河等地。由12个男女青年腰间套上竹扎的彩色纸马边歌边舞,表现青年们在赶摆路上相遇对歌的情形及每年12个月中的生产活动。曲调抒情,多为商调式。④依拉恢是一种群众性歌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各地。每年泼水节赛龙船放爆竹时,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唱词基本是3字句,音乐质朴,多由羽调式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构成。⑤喊扎,为台上表演的歌舞,原是缅甸傣族民间歌舞剧中的曲调,亦在我国瑞 丽地区流传。用七声宫调式或徵调式。曲调欢快、清新,风格独特。 德宏地区象脚鼓舞除以上所举各种歌舞音乐之外,傣族地区还流行多种民间舞蹈,如象脚鼓舞、孔雀舞、鱼舞、马鹿舞、锣舞以及其他多种鼓舞等,均用打击乐器伴奏。

傣族民间音乐舞蹈
提示:

傣族民间音乐舞蹈

思茅地区的傣族民间歌谣音乐分劳动歌和风俗歌两大类,通常是以“赞哈”演唱形式表现出来,以竹笛、瑟伴奏。

劳动歌:内容多反映日常劳动生活中的情趣,有《摘果歌》、《狩猎歌》、《欢乐歌》、《拾木头歌》、《打水歌》、《纺织歌》、《破蔑歌》、《穿牛鼻子歌》、《撒秧歌》、《十二马》、《叫魂歌》、《拴牛魂歌》等。

风俗歌;范围较广泛,包括爱情、婚姻、年节、疾病、丧俗、祭祀、贺新房等均有唱歌活动。主要曲目有《满月歌》、《起名歌》、《放牛歌》、《读书歌》、《升和尚歌》、《说亲歌》、《许配歌》、《拴线歌》、《招魂词》、《滴水歌》、《哭丧歌》、《哀比迈》、《赞高升》、《贺新房歌》、《引路歌》等。景谷傣族村寨流行《黄宁》唱调,内容广泛,由一人或二人唱,赛歌时富戏剧性。

傣族民间器乐有吹管乐器;弓弦乐器、打击乐器三类。

吹管乐:有瑟、葫芦丝、牛角号、木叶等。流行曲目有苍蝇搓脚、白鱼翻身等。

弓弦乐:有省、丙、牛角琴等。形似板胡,采用椰壳或“笃丙罕”(一种硬壳野果)或小葫芦做共鸣器,用笋叶蒙面,木棍作杆,竹子做码,安有弦档和两条金属弦,用马尾做弯弓拉,所奏曲调悠扬婉转、流行曲目有:“甩角龙”、“棱”等。“省”,形似四弦琴,供弹奏。“丙”,是形似三弦的弹奏器乐。“牛角琴”形似二胡,弦头为牛角。

打击乐:有象脚鼓、芒、锣、镲、嘎拉萨等。“嘎拉萨”是用19块长短不一的钢片制作的编琴,钢片打孔,用两条线穿拴木架上排列,用包牛牢的木棍敲打。

傣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孟连、景谷、江城、澜沧、西盟的傣族多套路象脚鼓、多套路刀舞、孔雀舞。孟连、思茅、西盟、澜沧流行马鹿舞。孟连、西盟流行多套路棍舞。孟连、江城流行多套路拳舞。景谷流行白象舞、大鼓舞。孟连流行鱼舞、蜡烛舞、猴子舞。西盟流行爱情舞。江城流行纱巾舞、蔑幅舞。舞蹈内容多与生产、生活、宗教祭祀有关。

很火的傣族舞蹈曲子
提示:

很火的傣族舞蹈曲子

傣族最火的歌曲是《月光下的凤尾竹》。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根据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谱写的同名歌曲改编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哏德全版,一个是李春华版。 哏版只演绎了歌曲的主歌部分,歌曲第二段的副歌部分没有涉及,但好处是可以用一支葫芦丝,一种指法从头吹到尾即可完成,因此吹的人比较多,我们听到的大都是哏版的。而李版比较完整的重现了原歌曲的全貌,但必须用两支葫芦丝并用不同的指法来完成,难度有所增加。 哏版只演绎了歌曲的主歌部分,歌曲第二段的副歌部分没有涉及,但好处是可以用一支葫芦丝,一种指法从头吹到尾即可完成,因此吹的人比较多,我们听到的大都是哏版的。而李版比较完整的重现了原歌曲的全貌,但必须用两支葫芦丝并用不同的指法来完成,难度有所增加。 这首曲子在葫芦丝独奏曲中属于初级曲目,难度不是很大,没有加入很复杂的演奏技巧,整首乐曲所出现的演奏技巧有滑音、打音、叠音和虚指颤音,这些都是基本演奏技巧。

傣族的音乐特点是什么?
提示:

傣族的音乐特点是什么?

亲亲,傣族的音乐特点:傣族民歌多用五声音阶,极少出现五声以外的音。有三种由三音列构成的调式骨干框架。分别是[DoMiSol],结束音为宫音或徵音;[LaDoMi],结束音为宫音、角音或羽音;[SolDoRe],结束音为商音或徵音。亦有部分傣族民歌使用[SolLaDo]的调式骨干框架。悲歌,傣语称“喊细喊海”,是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现了母女恋恋不舍之情。宗教歌,特点是音调近于朗诵。此外,还有催眠歌、儿歌等。说唱音乐,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乐器分别用筚、西玎,曲调与语言结合紧密,节奏较平稳,音乐结构基本是乐段的变化反复,唱词多押腰韵。【摘要】
傣族的音乐特点是什么?【提问】
亲亲,傣族的音乐特点:傣族民歌多用五声音阶,极少出现五声以外的音。有三种由三音列构成的调式骨干框架。分别是[DoMiSol],结束音为宫音或徵音;[LaDoMi],结束音为宫音、角音或羽音;[SolDoRe],结束音为商音或徵音。亦有部分傣族民歌使用[SolLaDo]的调式骨干框架。悲歌,傣语称“喊细喊海”,是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现了母女恋恋不舍之情。宗教歌,特点是音调近于朗诵。此外,还有催眠歌、儿歌等。说唱音乐,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乐器分别用筚、西玎,曲调与语言结合紧密,节奏较平稳,音乐结构基本是乐段的变化反复,唱词多押腰韵。【回答】
小贴士:傣族(Dai Nation),自称发音介于"dǎi"与"tài"之间、越往北越接近"dǎi"音、越往南越接近"tài"音,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的少数民族。中国境内约有123万(2010年)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部和南部,云南南部的傣族话属泰语兰纳方言、云南西部的傣族话属泰语大泰方言。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及祖先神灵崇拜。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回答】
傣族舞蹈动作的特点【提问】
亲亲,傣族舞蹈动作的特点: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其表演风格是刚柔相济、动静配合, 傣族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回答】
~亲~现在疫情反复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哟~,出门带好口罩勤洗手呀!祝您生活愉快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