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芗剧

芗剧的解释
芗剧的解释
提示:

芗剧的解释

芗剧的解释也称 台湾 歌仔戏。流行于 台湾 及 闽 南的 芗江 (今属 龙海县 )、 同安 、 厦门 等地。此剧种始于 清 末在 台湾 的 闽 南居民间, 闽 南人之侨居于 东南亚 各国者亦多演出。 词语分解 芗的解释 芗 (芗) ā 古书上指用以调味的紫苏之类的香草。 同“香”。 部首 :艹; 剧的解释 剧 (剧) ù 厉害 , 猛烈 ,迅速:剧变。剧痛。剧烈。剧毒。加剧。 文艺的一种形式,作家把 一定 的主题编出来, 利用 舞台由演员化装演出:戏剧。剧本。剧情。剧种。剧院。剧坛。京剧。话剧。 姓。 。

漳州芗剧
提示:

漳州芗剧

芗剧又称歌仔戏,用闽南语演唱的汉族戏曲剧种,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福建省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曲调优美,长于抒情,音乐极具特色,民歌色彩浓郁,说唱特点明显,尤其是“哭调”的丰富动用,有极强的感染力,极富闽南乡土特色。

芗剧是全国 360 多个地方戏剧中唯一横跨海峡两岸,为两岸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对于增强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感,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挫败台独分子的台湾文化本土化图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和联络海外侨胞亲情乡情中,起着其它剧种无可替代的作用。
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芗剧,顾名思义,是流行于漳州芗江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其足迹遍及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
芗剧是福建主要地方剧种中较为年青的一个。它的前身是台湾歌仔戏,而歌仔戏又是由漳州一带的锦歌、车鼓、采茶和以后传入台湾的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各种汉族民间艺术形式,经过揉合吸收后形成的一个新兴剧种。因此,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可说是同根同源、同一剧种的两个不同名称,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

闽南是指哪里
提示:

闽南是指哪里

闽南是指福建的南部。 闽南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级市,龙岩漳平市、三明市的大田县和尤溪县的部分地区。北接福州莆田,南与广东潮汕地区相连,西与原汀州府界交界,闽南地区的民营经济较为发达,民营工业发展尤为突出。 闽南这个词是在20世纪后半期福建方言专家才提出的,之前闽南地区人迁徙到外地都自称福建人,东南亚、广东人、广西人等外省人以及外国人也称闽南人为福建人。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受其他方言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方言,也是有着大体一致的文化习俗认同,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 闽南的文化渊源: 古城泉州有一种建筑叫骑楼建筑,至今包括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山路、改扩建后的涂门街、东街等街巷仍保留这样的建筑格局。除了外观上的红瓦大坡屋顶、燕尾脊以及清水砖或出砖入石的外墙面具有显著的闽南古建筑特色外,这种骑楼建筑正是源自于泉州华人华侨侨居地的南洋,并成了泉州传统地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研究华人文化的海外学者,在经过探索和思考之后,往往把自己关注的目光最终移向闽文化,其中闽南文化的注目度相当高。在日本学术界,但凡研究中华文化、汉文化、海外华人华侨等诸问题的学者,在从事台湾、香港研究之后,当学术氛围允许他们进入这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把自己的关注点转向闽南文化研究。

闽南是指哪里
提示:

闽南是指哪里

闽南即福建省南部的闽南地区( Hokkien)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级市,以及漳平市(原属古漳州府),也包括大田县 部分、尤溪县 部分。 北接福州市、莆田市,南与广东粤东地区毗邻,西与原汀州府界交界。广义的“闽南”泛指闽南语通行区和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影响区,其范围分部涵盖闽中、闽西的局部,广东潮汕和台湾及东南亚闽人聚居地。【摘要】
闽南是指哪里【提问】
闽南是指哪里福建的南部【回答】
闽南即福建省南部的闽南地区( Hokkien)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级市,以及漳平市(原属古漳州府),也包括大田县 部分、尤溪县 部分。 北接福州市、莆田市,南与广东粤东地区毗邻,西与原汀州府界交界。广义的“闽南”泛指闽南语通行区和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影响区,其范围分部涵盖闽中、闽西的局部,广东潮汕和台湾及东南亚闽人聚居地。【回答】

在闽南一带称为"芗剧"的是什么剧种
提示:

在闽南一带称为"芗剧"的是什么剧种

芗剧原名歌仔戏,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其足迹遍及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
芗剧,原名歌仔戏,亦名子弟戏,起源于漳州。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把流传于漳州的“歌仔”(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并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在农村、渔区广泛流行,出现坐唱形式的“歌仔馆”。清末,由于迎神赛会的需要,清唱的“歌仔馆”走上广场,出现化妆游行的表演形式,时称“歌仔阵”。此后,“歌仔阵”吸收梨园戏、四平戏和乱弹的剧目及表演艺术,在农村谷场、庙埕牵草绳圈地演出,民间俗称“落地扫”。逢年过节,也搭戏棚表演。因为是从“歌仔阵”发展起来的,故称歌仔戏。

在闽南一带称为"芗剧"的是什么剧种
提示:

在闽南一带称为"芗剧"的是什么剧种

芗剧,原名歌仔戏,亦名子弟戏,起源于漳州。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把流传于漳州的“歌仔”(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并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在农村、渔区广泛流行,出现坐唱形式的“歌仔馆”。清末,由于迎神赛会的需要,清唱的“歌仔馆”走上广场,出现化妆游行的表演形式,时称“歌仔阵”。此后,“歌仔阵”吸收梨园戏、四平戏和乱弹的剧目及表演艺术,在农村谷场、庙埕牵草绳圈地演出,民间俗称“落地扫”。逢年过节,也搭戏棚表演。因为是从“歌仔阵”发展起来的,故称歌仔戏。
歌仔戏音乐曲调富有地方色彩,使用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又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与表演艺术,民国初年盛行一时。民国17年(1928年)4月,台湾歌仔戏三乐轩班来漳州白礁慈济宫进香、演出,大受群众欢迎。于是龙溪、海澄等县城乡,纷纷成立歌仔馆或歌仔戏班。民国20年,龙溪竹马戏班宝德春首先改唱歌仔戏,随后一些小梨园、竹马戏班也改唱歌仔戏。民间近百个南馆、北馆也改为歌仔馆,逐渐转为子弟戏班。抗日战争爆发后,地方政府把形成于台湾的歌仔戏视为“亡国调”,通令禁演。当时,邵江海、林文祥等艺人从锦歌吸收养分,创作了杂碎调。他们以杂碎调为主曲,六角弦为主弦,并吸收高甲戏、梨园戏、竹马戏、汉剧部分曲调,融汇南曲、南词、山歌小调,重新创作一套新的唱腔改良调,搬上舞台演出,时称改良戏。改良戏在漳州龙溪一带广泛流传与发展,仅龙溪县的改良戏班、歌仔馆就有200多个。较著名的职业班社有龙凤春、宝德春、金宝丘、金瑞春、艳芳春、新金春、宝莲丘、笋仔班等。苏登发、甘文质、宋占美、陈金木、姚九婴、叶振东、颜扁等一批名艺人崭露头角。民国29年末,国民党龙溪社会服务处以“扩大抗日宣传”为借口,插手子弟戏班社,并塞进黄色歌曲,使改良戏一度走向歧途。抗战胜利后,舞台上出现改良调与歌仔调合流融汇的盛况。民国37年,南靖县都马抗建剧团(子弟戏班)前往台湾演出,带去改良戏和新编杂碎调,受到台胞的喜爱与欢迎。

芗剧是哪里的
提示:

芗剧是哪里的

芗剧是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 漳州芗剧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源于漳州,成型于台湾宜兰,流行于漳州、厦门和泉州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集地,至今有100多年历史,是全国唯一由海峡两岸共同抚育的剧种。 《三家福》为漳州市芗剧团(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前身)创作演出的传统经典剧目,在1954年举办的福建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曾获剧本一等奖和二等奖。 《三家福》讲述的是船工施泮之妻告贷无门,于除夕黄昏投水自杀。塾师苏义将她救起来,托词施泮寄来家信与安家银,将自己年终所收的学费慨然赠送。而苏义回家后柴米俱无,与妻孙氏饥饿难忍,无奈于夜间去偷挖番薯。 途经土地庙,向“土地公”表述自己的苦衷,恰被守薯园孩童林吉听到。 林吉十分同情,暗中帮助苏义偷挖自家地里的番薯。大年初一,正当苏义夫妇把番薯当猪蹄,薯汤作美酒之时,林吉偕母送来年货,施妻也上门拜年要取家信,此时,正好施泮回乡,一切真相大白,三家方知彼此相助情谊。 芗剧的特点: 芗剧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唱词通俗,多用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