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
甘露之变是么典故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唐文宗李昂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 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菁(音fe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道考卷传到不同的考官手中时,他们都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篇文采出众、论述精辟的佳作。然而,在录取时,没有人敢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是因为如果录取刘黄,就得罪了宦官,而他们自己的职位也许就不保了。 最终结果是,来参加考试的二十二个人都被录取了,唯独刘黄落选了。刘黄被公认为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一些直言不讳的话而落选,大家都为他感到委屈。被录取的其他举人说:“刘黄落选,真是太令人惭愧了。” 唐文宗府上的宦官一直在掌控他的生活,让他感到非常气恼。他心心念念地想除掉这些宦官。一天,唐文宗生病了,急需找医生。这时,宦官头子王守澄正好手下有一个擅长医术的官员叫郑注。 王守澄推荐郑注给唐文宗治病。唐文宗服用了他开的药,病情逐渐好转。唐文宗非常高兴,召见了郑注,发现他口才流畅,看起来有才华,于是提拔他为御史大人。 郑注和李训变得越来越得宠文宗,他们从文宗那里获得了一项重要任务:削弱王守澄的权力。 他们发现了王守澄手下的宦官仇士良与他不合,于是建议文宗将仇士良任命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王守澄失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最后,唐文宗给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要除掉仇士良了。李训经过一番策划,联络了禁卫军将军韩约,决定动手。公元835年的一天,唐文宗上朝的时候,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一棵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原来封建王朝是最讲迷信的,天降甘露被认为是好兆头。 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庆贺还请唐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唐文宗命令宰相李训先去察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去兜了一转回来说:“我去看了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请陛下派人复查。” 唐文宗又命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观看。仇士良叫韩约陪着一起去。韩约走到门边,神情紧张,脸色也发白了。仇士良发现这个情况,觉得奇怪,问韩约说:“韩将军,您怎么啦?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吹动了门边挂的布幕。仇士良发现布幕里埋伏了不少手拿明晃晃武器的兵士。 仇士良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里。李训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卫士赶上去。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们已经把文宗抢在手里把他拉进软轿,抬起就走。 李训赶上去,拉住文宗的轿子不放一个宦官抢前一步,朝李训劈胸一拳,把他打倒在地。仇士良趁机扶着文宗的软轿,进内宫去了。 李训预谋失败,只好从小更身上讨了一件便衣,化装逃走。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大规模逮捕一些参加预谋的官员,把他们全都杀害。 李训东奔西逃,走投无路,在路上被杀。郑注正从凤翔带兵进京,得到消息,想退回凤翔,也被监军的宦官杀死。 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甘露之变”。 从这个事件后,宦官把唐文宗严密监视起来,唐文宗的日子更不好过。过了五年得病死去。仇士良立文宗的兄弟李炎即位,这就是唐武宗。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 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刘蕡,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正好宦官头子王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唐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人。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他们,他们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想办法削弱王守澄的权。 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王守澄失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最后,唐文宗给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要除掉仇士良了,李训经过一番策划,联络了禁卫军将军韩约,决定动手,公元835年的一天,唐文宗上朝的时候,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一棵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 原来,封建王朝是最讲迷信的,天降甘露被认为是好兆头,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庆贺,还请唐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唐文宗命令宰相李训先去察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去兜了一转回来说:“我去看了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请陛下派人复查。” 唐文宗又命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观看,仇士良叫韩约陪着一起去,韩约走到门边,神情紧张,脸色也发白了,仇士良发现这个情况,觉得奇怪,问韩约说:“韩将军,您怎么啦?”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吹动了门边挂的布幕,仇士良发现布幕里埋伏了不少手拿明晃晃武器的兵士。 仇士良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里,李训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卫士赶上去,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们已经把文宗抢在手里,把他拉进软轿,抬起就走,李训赶上去,拉住文宗的轿子不放,一个宦官抢前一步,朝李训劈胸一拳,把他打倒在地,仇士良趁机扶着文宗的软轿,进内宫去了。 李训预谋失败,只好从小吏身上讨了一件便衣,化装逃走,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大规模逮捕一些参加预谋的官员,把他们全都杀害,李训东奔西逃,走投无路,在路上被杀,郑注正从凤翔带兵进京,得到消息,想退回凤翔,也被监军的宦官杀死。 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甘露之变”。 从这个事件后,宦官把唐文宗严密监视起来,唐文宗的日子更不好过,过了五年,得病死去,仇士良立文宗的兄弟李炎即位,这就是唐武宗。
唐文宗:甘露之变,你知道吗?
此人就是唐文宗李昂,李昂本名李涵,是唐穆宗李恒第二子、唐敬宗李湛之弟,母亲是贞献皇后萧氏。生于元和四年(809年)十月十日(11月20日),此日后来被定为庆成节。宦官王守澄、梁守谦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拥立李昂为帝。沧景节度使李全略之子李同捷窃取兵权,谋求承袭父职。太和元年(827年),朝廷举兵讨伐,但战事拖延日久。太和二年(828年),李同捷投降,沧景之乱平定。李昂在位期间,朝臣分为牛、李两派,各有朋党,互相攻击,众多清廉有志之士都成了党派之争的牺牲品。官员调动频繁,政权以至于皇帝的生死废立全操纵在宦官的手中。 但是唐文宗没有特别软弱了,与朝臣商议谋划发动政变诛杀宦官,史称“甘露之变”。 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于紫宸殿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李昂让宦官仇士良等去察看。众人至左金吾仗院时,仇士良见韩约惊慌失措,又发现幕后埋伏了武装士兵,慌忙退出。李训等本想以观看甘露为名,将宦官诱至金吾仗院,一举而歼灭之,但计划失败了。 宦官退到含元殿,迫使李昂乘软舆入内宫。李训急呼金吾卫士上殿保驾,一面攀舆高呼“陛下不可入宫”。金吾卫士数十人和京兆府吏卒、御史台人约五百人登殿奋击,宦官死伤数十人。但这时李昂叱责李训,宦官也已将李训打倒在地上,抬着李昂进入宣政门,将门关闭,朝臣一时惊散。李训见事不济,出宫单骑走入终南山佛寺中。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不明真相,退到中书省等候文宗召见。 宦官挟持李昂退入内殿后,立即派遣神策军五百人,持刀出东上阁门,逢人即杀,死者六七百人。接着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又杀千余人,最后参与的朝臣先后都被捕杀。经过这次宦官的大屠杀,朝列几乎为之一空。 事变以后,李昂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由宦官专权,朝中宰相只是行文书之职而已。
唐朝文宗时期甘露之变为何失败?
甘露之变以宦官一方得胜,文宗、李训一方失败而告终,双方都有一些得失。从李训集团最初设计的行动计划上看还是有其特点的。李训集团在策划行动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大明宫内金吾卫与禁军部队布防的区域特点。 大明宫可以分为南北两部,以宣政门一线为分界线。宫城内主要由禁军控制,南部的金吾左仗给了宰臣发动事变一定的机会,毕竟宰臣对金吾左仗还是有一定控制权的。李训的计划选择了避实击虚的策略,将皇帝和宦官从紫哀殿调出,脱离禁军重点控制区域。再将歼灭宦官的地点选在金吾左仗,在这个可以控制的小区域内形成对宦官的封闭式包围,聚而歼之。而且,在实施中以上计划均得以实现,李训方的军事力量都按照计划到达了指定区域。 宦官一方虽然对于李训发动事变没有任何准备,但是,应该说神策军中尉宦官仇士良具备了临危不惧、应变力强的素质。在己方处于劣势的时候没有惊慌失措,准确的判断形势,采取了正确的行动,控制住文宗皇帝,迅速向禁军重地的宣政门方向拼死突围。 宦官进入金吾左仗并发现有埋伏以后很难判断出是谁对其袭击的。如果这时盲目逃向宣政门以北,即使控制禁军也难免被皇帝招降,这在之前几次宫廷政变中体现很明显。唐前期几次宫廷政变的成败都在于是否控制了皇帝。因此,仇士良等宦官迅速回到含元殿,在李训一方未做好准备的时候劫持文宗拼死向宣政门突围。进入宣政门后快速集合神策军,在政治、军事和地理上上取得优势。 第一,计划不周,把握大局能力不强。事变主使李训并非军将,从事件发生的过程看,计划设计粗糙,没有应变的手段。李训本来希望在金吾左仗解决宦官,由于用人不当未能实现,以至于宦官回到大殿时出乎意料,还没有准备好足够的部队应对。 从事态发展来看,当宦官发现其阴谋后采取了正确的决定,先回含元殿劫持皇帝。此时李训一方只有他一人去拦截乘舆,其他人等只顾杀宦官,而忽视了控制政变的核心人物-皇帝。虽然,宦官死伤者数十人,却换得对皇帝的控制,控制住皇帝就等于控制住了大局,当宦官劫持文宗进入宣政门后李训一方已无力突破宣政门的防御设施。 从含元殿到宣政门一路上没有截住乘辈是李训一方失败的主要原因,李训事前对此估计严重不足。之前的几次宫廷事变成功一方都是迅速控制住了皇帝。毕竟皇帝是皇权的代表,军士对皇帝还是比较敬畏的,一般不愿意冒险直接攻击皇帝。太子李重俊作乱时没有及时控制中宗,导致兵变士兵反戈就是一例。 李训同样犯了这个致命错误,说明对大局的把握能力不强。政变计划带有冒险性,必须尽可能周密才能应对。这一方面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考虑相对周全。 第二,用人不当,关键时刻犯错。关于李训用人的得失,司马光有过精彩的评论,他认为: 李训所奖拔,率皆狂险之士,然亦时取天下重望以顺人心,如裴度、令狐楚。郑覃皆累朝奢俊,久为当路所轧,置之散地,训皆引居崇秩。由是士大夫亦有望其真能致太平者,不惟天子惑之也"然识者见其横甚,知将败矣。 也就是说李训所用都是狂妄、冒险的人,这与他自己性格直接相关。李训一方错失在金吾左仗击杀众宦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指挥韩约临阵畏惧,未能有效发动进攻;二是大门没有及时关上,让宦官跑脱。 以上两个原因究其根本还是用人不当。韩约关键时刻胆怯未能发布攻击信号,门卫也因为害怕宦官没有关上大门,这样重要的任务因为两人的胆怯而失败。其次,李训招人入丹凤门时王播因为惧怕也没有进入含元殿,而郭行余所招的那宁兵没有听从号令跟随入殿,只有罗立言、李孝本两人甘效死力帅从人奋击宦官,带兵的三员主将此时没了踪影。 再看登上含元殿的这些从人,他们并不是军队(罗立言所部也是巡警),对当时情况判断和把握能力都很有限。除了李训认识到要拦住乘辇之外,其他人没有集中力量同李训共同作战。在拦截乘辇的过程中,李训势单力孤。李训等可依赖的军事力量并不多,事件发生时频频出现胆怯不敢前行者。这些官员都是李训提拔起来的,平时为李训所信赖。在这个关键时刻纷纷退缩,说明李训识人不清、用人不当。 当然,许多军将和军士不愿意参加事变或者胆怯也有宦官长期把持朝政,统御禁军对人心理造成的压力。宦官对付异己的手段往往非常残忍。如玄宗朝宦官杨思助: 性刚决,所得俘囚,多生剥其面,或鳌发际,掣去头皮,将士已下,望风慑惮,莫敢仰视,故所至立功。内给事牛仙童使幽州,受张守硅厚赂,玄宗怒,命思助杀之。思助缚架之数日,乃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咦之,其残酷如此。 宦官陈弘庆更是胆大妄为,杀害宪宗皇帝。宦官长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对事变中的许多关键人物有很大心理压力的。 如宫廷政变此种大事件重在整体设计和对军队的有效控制。从之前的宫廷政变来看,成功者都是有效的将皇帝迅速控制在自己手中,从而控制大局。李训一方即使在左金吾仗内没有剿灭宦官,也应该利用宦官主要首脑前往观看之际迅速控制皇帝,这一点李训显然没有注意到,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消灭宦官,错失了控制局面的大好时机。 而用人不当是失败的关键因素。任何计划都需要人来实施,搞政变这种事情用人更要慎重。王播、郭行余、罗立言皆进士出身,李孝本宗室子弟,稍有武略,但都不是武将出身。其中王播早在太和五年宋申锡事件中就暴露出不坚定的一面。 初,申锡既得密旨,乃除王播为京兆尹,以密旨喻之。播不能谋,而注与守澄知之,潜为其备。 从前几次玄武之变来看,勇谋并重的武将更能胜任。太宗手下的大将、玄宗用禁军都是勇武之士。而李训忽略武将作用,关键时候出问题"这两大失误足以导致李训集团的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