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股神巴菲特的故事

揭秘“股神”巴菲特的传奇童年
揭秘“股神”巴菲特的传奇童年
提示:

揭秘“股神”巴菲特的传奇童年

2008年,“福布斯全美400富豪榜”上,79岁的巴菲特力压比尔·盖茨,以62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世界首富。 与其他富豪不同,巴菲特是唯一一个通过投资成为世界首富的人,美国人称其为100年来最伟大的投资者。 《巴菲特传》是第一部记录巴菲特通过投资成为世界首富的传奇的经历最重要的书籍,也是我们解读巴菲特投资成功之路的重要参考文本。 一定有很多人有一个疑惑就是—— 有很多投资家的投资水平不亚于巴菲特,有很多企业家经营管理的水平甚至高于巴菲特,但为什么他们积累的财富却远远少于巴菲特? 通过这本巴菲特的传记我感觉我找到了巴菲特成功的秘密。 巴菲特说:“我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家,因为我也是一个企业家;我是一个不错的企业家,因为我也是一个投资家。” 既是投资家又是企业家,而且两手都很硬,这种独有的交叉性经验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这种经验使我在商业和投资领域都能从容地做出正确决策。” 巴菲特如是说。 其实,巴菲特并非生下来就同时具备这两种才能,他的才能也并非是一下子获得的,而是一步一步逐渐进化的,首先我们来看看青少年时的巴菲特是多么地传奇和与众不同! 巴菲特从小就对数字极其着迷,对金钱也很热衷。他的爱好和兴趣都围绕着数字和金钱打转。 小时候会和朋友在马路前记下路过家门的车牌号码。朋友拿出一本年鉴,念出一些城市的名字,巴菲特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快速报出每个城市的人口有多少。 此外,他着迷用秒表来精确记录时间;即使在听布道,他也会通过出生和死亡日期来计算作曲者的寿命;他会计算字母在报纸和《圣经》里出现的频率,他喜欢拼字游戏。这些教会了他一些有价值的事。他学会了计算概率,他感觉周围到处都是计算概率的事物,关键在于收集信息,尽你所能。 巴菲特从小就持有强烈的赚钱欲望,12岁时,发誓要在30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成不了百万富翁,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去。” 所以他从小就开始自己赚钱,攒钱,存钱,在6岁时他的收入就被记录在一个小小的银行存折上, 开始启动“钱生钱”模式,让钱为自己的主人效力。 5岁时,巴菲特就逐门逐户向邻居推销从祖父店里买的口香糖,一盒5个,坚决不零卖,每盒赚2美分,后来又改卖柠檬汁,这次不是在自家门口,而是换到了更繁华的地段。 6岁时,他会在晚上挨家挨户去兜售批发来的可口可乐,每6瓶汽水,赚5美分,挣来的钱就会塞到零钱罐。 10岁时,把邻居都动员起来去捡别人打飞的高尔夫球,清洁整理后转手加价卖出。还在橄榄球比赛场比赛期间找到卖花生和爆米花的工作,丢失几分钱都会很难过。此时巴菲特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13岁时,开始送《华盛顿邮报》和《华盛顿时代先驱报》,他建立了5条送报路线,每天早上送将近500份报纸,同时还推销杂志来提高收入。他每个月就可以挣到175美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标准白领的收入。 14岁时,拿出积攒的1200美元,买了一块40英亩的农场,当上了小地主。 读高中时,巴菲特和朋友成立了一家小公司,买了好几台旧弹子球机,放到威斯康星大道上的理发店里,然后按小时收费,收入和理发店老板五五分成。结果他每周都能挣到50美元,盈利相当高。 高中毕业时,巴菲特已经递送了差不多60万份报纸,挣到了5000多美元。大上学前,他把弹子球公司转手,买了1200美元。 读大学时,巴菲特又找了一份送报的工作,监督50个报童每天的送报工作,成为了一个管理者;还成立了一个“巴菲特高尔夫球公司”,销售高尔夫球,从中赚了1 200美元,此时既当老板,又是经理人。 大学毕业后,巴菲特把各项经营总收入加起来已经攒下了9800美元,甚至比全职工作的成年人的收入都高得多,这个万元户,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小小富翁了。 这时的巴菲特年仅19岁,却已经有13年的商业经验。 回想一下自己的儿童时代,实在汗颜,不是玩耍,就是在玩耍的路上,对金钱没有任何概念,没有自主赚钱的意识,经济来源只有父母的零花钱,有了就花掉了,没有一丁点儿存钱攒钱的意识,只会及时享乐。 虽说国情不同,但主要是自身没有赚钱的欲望,也没有那么多门道和勇气去探索和尝试,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做的也不到位,让我们从小就对金钱有点避讳,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看待,更没有理财的想法和行动,所以世上也只会有一个巴菲特。 巴菲特父亲在孩子10岁时会带他们去东海岸旅行一次,孩子们可以提自己的愿望。沃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和父亲说: 我想做三件事。 我想去看看斯科特邮票和钱币公司,我想去看看莱昂纳尔火车模型公司,我想去看看纽约股票交易所。 斯科特邮票和钱币公司在第47街;去莱昂纳尔公司要走到第27街附近;去纽约股票交易所,就一路走到市中心。 父亲带他去了,在这些地方,唤起了沃伦数学头脑的想象力,他感觉纽约股票交易所里的资金源源不断,就像河流、喷泉、小瀑布和洪流,对未来的预期图景也就在此刻根植于沃伦的脑中。 有一天,在图书馆,一本《赚1000美元的1000招》的书吸引了他。这本书描绘出了一个天堂,但是书中强调 没有行动,就不可能成功,要赚钱就要开始行动,成千上万的人想要发大财都无法如愿,只因为他们都在等待。 行动!行动! 行动! 沃伦立马想到买一台体重秤,他想总会每天有人付费称体重,用利润再买体重秤,再赚钱,钱又生钱,还有什么比这来钱更快呢? “复利”的想法深深触动了他,这很关键。这本书告诉他,他可以挣1 000美元。如果以1 000美元起家,每年增长10%,5年内,1 000美元会变成1 600多美元;10年内,会变成将近2 600美元;25年内,将超过10 800美元。 当固定增长率逐年变大的时候,数字会发生爆炸性增长,这就是一小笔钱如何变成一大笔财富的途径。沃伦开始从不同角度思考时间, 他说复利把现在嫁给了未来 。 一年之后,他就有120美元,他为自己和姐姐买了三只优先股,他说他买的时候并不了解那只股票,只知道爸爸很喜欢。之后,市场低迷,一路下滑。 沃伦的姐姐每天提醒他,他的股票正在下跌,让沃伦很有压力,当股票回升后,他就出售了,两人各赚了5美元。后来股票很快涨到202美元。 沃伦把这段时期作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他反思总结,得到了三个教训。 巴菲特是一个十足的行动派,只要有想法,感觉可行,他就会尝试,想方设法去完成,取得最大化的收获。 记得初中时,他生性顽皮,也是个不良少年,与人相处也不是很理想。后来接触到戴尔·卡内基的《人性的弱点》。他就开始在实际生活,与人往来中自己悄悄实践书中的原则,后来慢慢就受人欢迎啦。行动让他成长了,也让他获得了一套系统的做人做事的原则体系,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人们都说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是不是真懂了?凡引发不了践行的,要么是并不真正认同,要么是没有真懂。只有实践,只有行动,有情绪体验,加上有深度思考的参与,我们才会有所蜕变,成长,做好迎接未来一切的准备。 有人说,巴菲特是机会好,环境好,运气好,其实机会并没有那么依赖运气,机会之所以没有青睐你,是因为你并不具备开启它的条件。我们在机会来临之前,就要锤炼自己,升华自身,等机会来临时,我们足够配得上它。

股神巴菲特的发迹始
提示:

股神巴菲特的发迹始

1: 优越的家庭背景
  
  对于这位首富来说,他成长于的这个中产阶级家庭给他人生带来的财富远比从任何上层家族所能继承的家业或者遗产多的多的多,因为这个中产家庭给他提供了基本的机会与初步投资风险转嫁 - 不愁吃喝,所有时间投其所好,所有个人资金即可用于风险投资,即使投资失败也还有家庭保障,所以他能在10岁时就亲身领悟到现代投资的真谛,并且开始滚他的雪球,换句话说,如果说复利是最可怕的,那他的家庭就至少为他提供了比其他同龄人多10年的时间去利滚利.
  
  2. 人际关系
  
  金子是会发光的没错,可关键是得先让人家承认你是块金子,之后,爱怎么发光怎么发光去,否则,无论你怎么发光也无济于事. 众所周知巴菲特真正开始暴发是他成立了11个合伙投资公司之后,投资的总资本开始暴利复合增长,而他每个公司只投入了100美元,1%股本不到,再投入的资本完全来源于合伙人投资收益的提成.(25%-50%),所以说,有本事只能说明你是块金,他人是否承认你是块金把钱交给你,完全取决于你的人际关系,而巴菲特起初的合作伙伴基本是亲戚朋友老师同学,曾经生意上的伙伴,当然还有多年作为议员的老爹的人脉.由此看来,巴特菲发家很大程度上也是要归功于他的中上层社交圈的转介绍能力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有哪些?
提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有哪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如下。 1、越王勾践 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2、温水煮青蛙 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 3、鲶鱼效应 活着的沙丁鱼价格比死去的高很多,但问题是沙丁鱼不爱动,被捕上来在运输过程中会因为缺氧而死。于是挪威渔民将一条鲶鱼装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沙丁鱼要想躲过被吃的恶运,就必须在鱼槽内拼命不停地游动,缺氧问题迎刃而解,沙丁鱼被成功的活着运输到目的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事例有哪些?
提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事例有哪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事例有:越王勾践、温水煮青蛙、鲶鱼效应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1.越王勾践 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2.温水煮青蛙 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 3.鲶鱼效应 活着的沙丁鱼价格比死去的高很多,但问题是沙丁鱼不爱动,被捕上来在运输过程中会因为缺氧而死。于是挪威渔民将一条鲶鱼装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沙丁鱼要想躲过被吃的恶运,就必须在鱼槽内拼命不停地游动,缺氧问题迎刃而解,沙丁鱼被成功的活着运输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