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灶王爷的传说,灶王爷的传说

本文目录索引

1,灶王爷的传说

传说一: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传说二:说是有一年,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呆久了觉得闷,也跟随母亲下到了凡间。她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时看到人间有那么多的恩爱夫妻,她也很向往真挚的爱情。后来她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她觉得这个人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闻听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打下凡间,不许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们就称那个“穷烧火的”为“灶王爷”,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灶王奶奶”了。

传说三:灶王爷姓张名大郎,他出生于豪门家庭,一向为人刁野蛮横。有一年,他的家乡大旱,田地颗粒无收。邻里乡亲们上门苦口求救,想借些钱粮糊口,以度饥荒,张大郎非但分文不给,还把乡亲们通通推出他家的院门。就是对他自己家里的亲人,也是非礼对待,特别是对他的妻子,在平日里,张口就骂,动手就打,将妻子折磨得遍体鳞伤。后来,竟用一纸休书,将妻子赶出门家。

张大郎在家挥霍无度,没用几年的时间把家产挥霍一空,于是就出门依靠乞讨度日。有一年的冬天,天寒地冻,张大郎讨饭来到了一座尼姑庵,听说这里施舍粥饭。张大郎赶快排队打粥,可是刚刚挨到他时,锅里的粥打完了,张大郎饥饿难耐,顿时眼前直冒金星,晕倒在地。小尼姑发现后急忙通报师太,师太叫人七手八脚将张大郎抬回尼姑庵。师太一看此人竟是张大郎,赶紧亲手给张大郎做了一碗热面条,端给他吃。原来,师太正是张大郎的前妻郭丁香。

按古训,出嫁的女子被男子所休,就丢尽了脸面,自从丁香离开张大郎后,只好削发为尼。一碗热面条下肚后,饿晕了的张大郎睁开了眼睛,一眼就认出前来端饭的人正是自己结发妻子。此时,他感到无地自容,一溜子钻进了熬粥的灶房。从此后,张大郎就帮尼姑庵烧火熬粥,施舍天下劳苦百姓。

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于是钦封张大郎为灶君,掌管各家灶房事务,人们从此称他为“灶王爷”。玉皇大帝念张大郎有功,叫人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祠一次,到了这天,百姓就给他献上糖果,并在他的两侧贴上对联“上天话言好,下界保平安”,横联“与人为善”。

此后,各家各户都供一些糖果粘糕类的甜食给灶王爷,也有得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是为了让灶王爷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于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吃过了本年在人间的最后一顿饭,带着各家的供奉回天庭述职了,至于述职的结果,只有等下一届的灶王爷告诉大家了……

灶王爷的传说

2,民间有关灶王爷的传说?

灶 王 爷 的 传 说 传说一: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传 说 二
说是有一年,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呆久了觉得闷,也跟随母亲下到了凡间。她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时看到人间有那么多的恩爱夫妻,她也很向往真挚的爱情。后来她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她觉得这个人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闻听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打下凡间,不许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们就称那个“穷烧火的”为“灶王爷”,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灶王奶奶”了。
传 说 三 灶王爷姓张名大郎,他出生于豪门家庭,一向为人刁野蛮横。有一年,他的家乡大旱,田地颗粒无收。邻里乡亲们上门苦口求救,想借些钱粮糊口,以度饥荒,张大郎非但分文不给,还把乡亲们通通推出他家的院门。就是对他自己家里的亲人,也是非礼对待,特别是对他的妻子,在平日里,张口就骂,动手就打,将妻子折磨得遍体鳞伤。后来,竟用一纸休书,将妻子赶出门家。
张大郎在家挥霍无度,没用几年的时间把家产挥霍一空,于是就出门依靠乞讨度日。有一年的冬天,天寒地冻,张大郎讨饭来到了一座尼姑庵,听说这里施舍粥饭。张大郎赶快排队打粥,可是刚刚挨到他时,锅里的粥打完了,张大郎饥饿难耐,顿时眼前直冒金星,晕倒在地。小尼姑发现后急忙通报师太,师太叫人七手八脚将张大郎抬回尼姑庵。师太一看此人竟是张大郎,赶紧亲手给张大郎做了一碗热面条,端给他吃。原来,师太正是张大郎的前妻郭丁香。
按古训,出嫁的女子被男子所休,就丢尽了脸面,自从丁香离开张大郎后,只好削发为尼。一碗热面条下肚后,饿晕了的张大郎睁开了眼睛,一眼就认出前来端饭的人正是自己结发妻子。此时,他感到无地自容,一溜子钻进了熬粥的灶房。从此后,张大郎就帮尼姑庵烧火熬粥,施舍天下劳苦百姓。
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于是钦封张大郎为灶君,掌管各家灶房事务,人们从此称他为“灶王爷”。玉皇大帝念张大郎有功,叫人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祠一次,到了这天,百姓就给他献上糖果,并在他的两侧贴上对联“上天话言好,下界保平安”,横联“与人为善”。
此后,各家各户都供一些糖果粘糕类的甜食给灶王爷,也有得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是为了让灶王爷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于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吃过了本年在人间的最后一顿饭,带着各家的供奉回天庭述职了,至于述职的结果,只有等下一届的灶王爷告诉大家了……

3,关于灶王神的传说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easyer

4,灶神来历

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中国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习俗中,还会使用糖等食物,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一般家家户户都贴年画灶君。 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少打几个小报告。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

5,送灶神的传说

仇池一带流传的灶神的故事 腊月二十三 ,灶君要上天;去了言好事,来了保平安。这是流传在西和一带的几句口歌儿。古时候,庄稼浑身是粮食。人们苦上一年,吃几年也吃不完。粮食多了,人也就獭了,对粮食也不珍惜了。吃完的残汤剩饭,这里泼,那里倒;吃剩的陈粮,不是垫茅厕,就是喂猪狗。 这事被过往神报告给了天帝。天帝听了满肚子冒火,气得胡子眉毛一根根直竖起来,眼睛瞪得像铜铃一般。吼道:“好个不识好歹的凡人,我怜念你们种庄稼太辛苦,才赐给你们这么多粮食。有了不去珍惜,却如此作践!好,我让你们现在就尝尝苦头。众位——” 天帝发了火,可把手下吓坏了,一个个垂首侍立,大气也不敢喘。他们晓得天帝的脾性,又要分派苦差事了。办不好,天帝要治罪;办好了,凡人要咒骂。再说,天庭舒舒服服,谁愿没事讨事。 天帝扫了众神一眼,又没人吭声,指名道姓地叫道:“五谷神——”“小神在!”五谷神战战兢兢地回答。“速去凡间,收回粮食,让他们去吃野菜充饥。”五谷神不敢逗留,忙领命而去。这就发生了狗求五谷,五谷神持庄稼,庄稼每株后来只长一点粮食的故事。 天帝又唤道:“灶神——”“小神在!”灶神慌忙应道。“速去凡间,查出恶人和糟踏粮食的人家,烧掉他们。”“小神遵命!”灶神领命将要离去,天帝又叮嘱道:“你此去责任重大,必须明察秋毫,尽职尽责,切不可玩忽职守,姑息养奸。要记住,在腊月二十三日回来交旨。” “是!小神全记下了!”灶神连连应诺走了。不说五谷神如何收粮食,单说灶神一溜烟来到凡间。 凡间太大了,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一片村寨接一片村寨,人家子多得数也数不清,这差事何年何月才能完成……灶神心里暗暗发愁,他抱怨天帝太不体下情,派给自己这么个苦差。但怨归怨,暗怒不敢言。 灶神心想“凡人的心是无底洞,生在福中不知福。知恩不报不说,有的人偏偏要糟踏粮食,激怒上帝,降下劫难,一个老鼠祸害一锅粥……”他恨恶人懒汉,也怜好人勤民。既然受命于天帝,降临于凡尘,就要功过分明,摒恶扬善,不辞劳苦,免得在凡间落个“糊涂神”和“恶神”的骂名。 他走平原,上高山,趟溪流,下岛湾,不管白天黑夜,不分晴天雨天,挨门逐户,明察暗看,从不偷懒。一会儿,摇身变成穿戴着锦袍玉带的大官,进出于豪富的大院;一会儿,又装扮成衣衫洁净、待人厚道的老太婆,在民舍庭院走动闲谈…… 灶神走到哪里,就放火烧到哪里,既烧富家大院,又烧穷家寒舍。今天不是这家喊失火,明天便是那家动哭声,三天两头不平安。后来,人们发现,凡是平时作恶多端、糟踏粮食的人家就失火多,而平时多行善事、爱惜粮食的人家就失火少。而这些天失火都是由灶火引起的。 灶神严惩了一些人家,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交旨的日期到了,还有许多地方没来得及去,但他不敢逗留,只得忙忙碌碌上天交旨。 灶神向天帝汇报了下凡的情况。他当然不敢实说,因为有的地方没有去。他添油加醋地乱吹了一通,说所有的地方都去了。所以,至今有些地方有灶神,有些地方没灶神,就是这么回事。 天帝听了大喜,认为灶神办事稳重老实,善恶分明,还奖赏了他。过了几天,天帝发现灶神哄了自己,并没把凡间的村村户户走遍。于是在正月初一罚他到了凡间,永远享受人间香火的同时,去完成未完成的任务。平时不让上天,只允许腊月二十三上天一次。 灶神虽然不高兴,但有啥办法哩,只好又来到人间。一人的能力有限,众人的智慧无穷。灶神单枪匹马,出力不讨好,受了天帝惩罚后,心里开了窍,于是动员家族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倾巢出动,来协助继续完成这趟苦差,力争早日长居天界。 在仇池一带的民间,一些老人总是说,灶神(有的说是灶君、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正月初一再回来。老百姓的心里敬神、怕神,但又不相信神都是好神。每到这一天,好些人家要备办些好吃的给灶神送行,还要请人烧香点蜡念《灶经》。 又怕灶神上天去打小报告,便备办些粘性很强的粮食点心,有的干脆烙些灶饼子,或制作些灶糖,为的是一心想把灶神嘴抹甜,哄欢喜或粘住封牢。抹甜哄欢喜,是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粘住封牢,是不要他到天上乱汇报。

6,传说中的灶神是什么?

传说玉皇大帝封"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门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神掌管了灶火也就掌握了家中膳食,民以食为天,所以灶神被认为是一家之主,被当做家里的保护神。 在春节习俗中有祭灶的习俗,因为传说灶神是从上一年除夕一直到今年腊月二十二日在家里庇护家人,到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神要到天庭去汇报这一家的情况,进行善恶裁定,来年将实施赏罚。灶神对家中的评论关系着一年的福祸,所有腊月二十三日要进行祭灶仪式,恭送灶神去到天庭。 基本仪式是:把新买的灶神像帖在神龛里,没有神龛的就帖在灶台后面的墙上。两面帖上对子,对子的内容一般就是“奏去人间事,带来天上春”“一家司命主,万载降福神”一类的。 然后上供,烧香,焚表,叩头,同时嘴里应该说一些吉利祝福的话,表示欢迎灶神回来,当然也送去了玉帝。五更以后,才可以燃鞭点炮庆祝新春来临。这样新任灶神就开始了新的一年任期。

7,灶神的神话人物

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 灶王爷 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中国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 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 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谢灶之期也分阶层,关于何时谢灶,中国民间有所谓“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有称:忘了辞五,别辞六,就是说,二十三、二十四没辞,就辞五,但千万不要辞六了。 “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廿三谢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廿四谢灶,“邓家”即指水上人,会在年廿五举行。但是中国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廿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 ’一般家家户户都贴年画灶君,两边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少打几个小报告。 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 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 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 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一家之主,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归他管。 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初四就下天,七月二十四是他的生日。 灶君位一般是点在西墙。有的是在大灶上,现在新的楼房灶君位一般都是在炉和蓄水池上,表储财丁旺的意思。

8,想知道一点有关灶神的东西

一般经学家以灶神为老妇,或为美女,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 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中国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中国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看来中国百姓怕男性灶神寂寞又为其添了一位灶王奶奶一同供奉,倒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9,灶王爷的来历 这则传说的类型及其思想内容

灶王爷来历有以下几种: 1、上古帝王或后裔说《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有人据此认为灶神就是火神,是这一自然力崇拜的产物进入人类居住空间后的变体。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 2、鬼神或精变说《荆楚岁时记》:"灶神名苏吉利。"《玉烛宝典》十二引《灶书》:"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灶王经》说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有人认为,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来。 3、人死变神说《酉阳杂俎·诺皋记》云,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传说张单是一个负情浪子,因羞见休妻而钻入灶内,成为灶神。一说,古时候有一贪官,生性最馋,每天须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扰。后一位神仙幻变的民女将他掴到锅台上,变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民间信仰极为昔遍,自汉代以来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十分虔诚。

10,灶王爷的来历 150字简介

  灶王爷来历
  1、上古帝王或后裔说
  《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有人据此认为灶神就是火神,是这一自然力崇拜的产物进入人类居住空间后的变体。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


  2/鬼神或精变说
  《荆楚岁时记》:"灶神名苏吉利。"《玉烛宝典》十二引《灶书》:"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灶王经》说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有人认为,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来。
  3/人死变神说
  《酉阳杂俎·诺皋记》云,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传说张单是一个负情浪子,因羞见休妻而钻入灶内,成为灶神。一说,古时候有一贪官,生性最馋,每天须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扰。后一位神仙幻变的民女将他掴到锅台上,变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4/穷蝉演变说
  《酉阳杂俎•诺皋记》认为: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关于这个张单,民间另有个传说:说他娶妻丁香,丁香孝顺公婆。后来张单外出经商发了财,移情别恋妓女海棠,回家休了丁香。丁香嫁给贫穷老太婆打柴的儿子。海棠好吃懒做,失火烧光了家产,丢下张单改嫁了。张单只好流浪讨饭。腊月廿三,他到丁香家讨饭,被认出后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憋死了。因为他是玉皇大帝的本家(都姓张),所以玉皇封他为灶王。 冀中平原家家有敬灶王,贴灶王(灶王爷、奶像)、送灶王(腊月二十三)、迎灶王的习俗。传灶王爷、灶王奶奶就是《封神演义》中,姜太公所封的张奎和其夫人高兰英。并演绎出很多的美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