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上谷郡君家传,传统文学对个人品格的构建

本文目录索引

1,传统文学对个人品格的构建

一、为什么重视弘扬民族精神

  1 民族精神:屹立世界、振兴中华的根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容易被世界所接受。最近刚开幕的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就以典雅的中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风格吸引了大批的参观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它的一些照型,感受一下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美妙: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主题:“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也切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馆的正面的墙壁上面有中国传统十二生肖图案,侧面的墙壁上是百家姓的浮雕。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突出了中国的特征。

  中心展区的生命之树是模仿自然界水珠悠然溅起的优美姿态和植物叶脉舒展生长的形态,加以艺术化的提炼,利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宣纸制造工艺,结合现代影像投放技术而形成。营造出万物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智慧。

  中国礼品售卖厅,设计取自具有中国意象的植物——竹,以竹竿的造型围合而成。接待室的外观和内景都透露出中国传统的意境和韵味。

  中国馆的设计自始至终渗透“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国的文化就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线,至今仍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的意思是指: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要在服从社会群体中去实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种,需要服从自然。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强调和谐意识,强化了人的民族意识和情感,强调了人的奉献精神。同学们可以细细地领悟“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果你悟透了,作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那你的实践离成功就不远了!

  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深邃的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根源,而且也是东亚大部分国家文化的归依。日本皇太子其乐融融的的长女取名:爱子,称号:敬宫,其“爱”和“敬”出典于中国古籍“四书五经”之一的《孟子·离娄章句下》中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爱之”一句。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几千年一脉相承至今,博大精深,这是我们立足的根。俄罗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性格,没有国民风貌,就不是生动活泼的有机体,而是机械的实验标本。”我们为我们的文化而自豪。

  可是在今天,我们的文化也面临挑战,整个世界的全球化已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随之而来,它一方面为各民族文化互相沟通、互相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了强势文化吞噬弱势文化、西方文化主宰世界文化以借口,对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形成了挑战。我们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应对这种文化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我们振兴中华的思想根基。

  2 民族精神:民族团结、和谐融合的源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凝聚力的所在。只有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大范围地团结海内外同胞,求得华夏民族的最大共识,从而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前提。

  我们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精魂就是一个“和”字。“和”,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乐、和美、和合、和祥等。这种“和”的哲理,充分体现在道家的“无为”思想、儒家的“仁义”思想和佛家的“慈悲”精神之中;而最形象而生动的表述,就要算“太极图”了——阴阳鱼合抱,两条鱼的内边天衣无缝,外边为正圆,黑的鱼眼跑到白的上面去了,白的鱼眼跑到黑的上面去了,它揭示的是阴阳对立而又互补的原理,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哲学上讲三层意思:第一,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第二,两个对立面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两个对立面的协调吻合,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三点内涵中,以第三点内涵最为重要,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损于自身。用这个“太极图”道理去观察世界,可谓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其时间毕竟相对短暂。由于统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绵延不断,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得以维护,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不断发展。

  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开发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于周边地区,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同中原地区的汉族互相交流。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自然的凝聚力,再加上长时间密切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民族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特征。从而今天民族精神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源泉。

  3 民族精神:传承文化、文明做人的核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道家的清幽自然,也有佛家的博大慈悲,还有诸子百家的丰富精微等等,其中儒家唯物而现实的思想体系最具有代表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它对个人的文明养成、健康成长有很现实的意义。两千年前,孔子就倡导“仁”的思想,这是对个人品格的修炼和要求,是人自身所具备的一种素养,如果不去修行和实践,这种素养就会被溟灭。这些年来,我就在想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由于缺失了最基本的道德,致使刑事犯罪和腐朽思想的抬头,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这都是人性中“仁”字精神的丧失。孔子还倡导“礼”,“礼”乃世界之大道,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要求。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人的行为和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在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也广泛传播。这说明儒家思想具有人类思想意识的共性。

  在台湾、新加坡等地,他们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响比我们大陆深得多,所以从文明的总体程度上讲,他们比我们更讲礼仪、仁和。现在我们要重新培育、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为个人的文明成长、健康发展服务。

  综上三条可以看到,民族精神对现实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现在在同学们中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有一项针对上海市3300多名大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在文化相对开放的上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已显现疏离与隔膜。所以现在提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十分必要,而且紧要。

  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精华培育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维志趣与情感心理的集中体现。

  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将分散的部落融合成统一的民族,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的是英勇抵御异族的侵扰,保卫本民族的家园和生命财产;有的是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完整。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这种精神汇合成一种核心精神,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民族精神也是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是我们全面推动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精神依托。

  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渗透传统文化的魅力。小说中人物的精神风貌,他们身上的侠气,最令人神往。什么是侠气?就是既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又能冲破各种名利,笑傲江湖,独立于天地之间。《天龙八部》里的萧峰,我觉得中他达到了侠的最高境界,在他身上正是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我剪辑了一段电视剧《天龙八部》的片段,请大家领会一下萧峰身上存在的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侠的最高境界。

  刚才这一段是萧峰自杀的场景,萧峰念念于心的,是苍生百姓的安危幸福,他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宋辽两国的平安合睦,百姓的安居乐业。辽国百姓也免去征战之苦,天下苍生得以平安,他是为了民族的利益,也是为民造福。

  金庸笔下侠义英雄的民族大义,是秉承汉魏以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的。一部中国历史,其实就是汉民族和周边民族互相争斗、交融的历史。民族间的矛盾来源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也源于不同的信仰和教化。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民族气节从来都是放在首位的。天下为怀,苍生为念,这是侠的最高理想,这也是金庸的侠意识。萧峰这个人物,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做了一个最好的注释,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我们应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1 增强国家意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实现统一,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更多地强调国家意识。国家意识应该包括对国家的认同感,对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的责任感,对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的使命感。只有在国家利益为上的道德观基础上,面临各种诱惑时,才能毅然做出正确的选择。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国家也应当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利。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 增强文化认同

  认同是共有的信仰和情感,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文化认同要回答是什么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它包括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从传统文化中去吸取养料,“文以载道”,我国民族精神的内容大量地存在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要多看,从中多吸取养料,还要在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课程中学习。在增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要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内容:

  民族语言——语言文字是民族意识、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的载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维护母语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中的主导地位;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用语、礼貌用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民族历史——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了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和基本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发展的历史;了解近现代史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高度认同党的历史功绩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革命传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弘扬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这些精神都以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人文传统——充分利用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等多方面资源,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了解并践行中华民族的良好礼仪,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完善自身人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生价值观和道德,重视“做人”的准则。弘扬民族精神,要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与道德伦理紧密结合的精华,完善人格。

  在完善人格的过程中,要把承担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作为重点内容。

  承担责任——增强自身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明确自身的权利,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诚信守法——养成以诚待人、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观念。

  平等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他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学会宽容,与人和谐相处,在集体、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勤奋自强——从小事做起,养成勤快、勤劳、勤奋、勤俭的生活习惯;不浪费、不盲目攀比;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联系到我们学校,重点中学是文明的高地,绝大多数的同学在文化意识、文明程度、完善人格方面都做得不错,但是也有个别同学做得不够好的情况,从小处而言比如礼貌不够,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你看待世界的一种心态,你是友善热情的,还是冷漠孤立的,其实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整个人的气质就会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都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我所讲的内容归结到一点,就是我希望同学们要努力做一个有国家意识,有文化归属感,有人格气节的人,历史不能在我们这里割断,我们要传承历史,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这样我们就能做一个无愧于历史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我们即使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也都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传统文学对个人品格的构建

2,什么是民俗文学?

民俗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民俗都拥有漫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特定空间的人情世故。民俗的这一品质与文学真有某种心心相印的默契。历史积淀给予文学深度,人情世故给予文学奇异度,这使文学与民俗的结合有一种天生的讨巧,它不仅避开了文学与结合政治可能带来的危险和庸俗,清除了文学过于执著身体可能导致的狭隘和无聊,而且为文学平添历史的深度和使读者兴趣盎然的好奇度。这样民俗与文学结合就形成了民俗文学。换句话说,其反映了某地的风土人情。
民俗文学重在文学,而不是民俗知识,它不是风俗的炫耀,而是情感的激发。

3,上谷郡君家传的翻译

  一、《上谷郡君家传》的翻译:
  先母姓侯,太原盂县人,排行第二。世代都是河东的大姓。祖父侯篙在五代乱世时,凭借威武勇猛闻名。父亲侯道济,开始凭借儒学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任润州丹徒县令,赠封尚书比部员外郎。夫人幼小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女工这类事情,没有不会的,喜欢读书,能广泛了解古今的事情。
  十九岁时,嫁给了我的父亲。服侍公婆以孝顺谨慎著称。和先父相敬如宾。品德、仪容非常美好,内外亲戚没有不敬爱她的。先父依赖夫人持家,对夫人特别敬重,但夫人谦逊温是非曲直,注重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即是小事,也从不专断,一定禀告父亲后才去做。堂叔很小时就成了孤儿,夫人抚养照顾他,常常同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她治家有方,不严厉而上下做事有条理。她不喜欢鞭打奴婢,把小家奴看作自己的儿女一样看待。儿子们有时呵斥他们,夫人总是告诫他们说:“贵贱虽然不同,但同样是人。”路上遇到有被遗弃的小孩,夫人多次收养他们。夫人喜欢制作药物,用来救济病人。
  先父凡是生气的时候,夫人总是为他宽解。只是儿子们有过错,她却不加以掩饰。她常说:“儿子不成器的原因,是做母亲的掩盖他的过错,致使做父亲的不知道。”夫人有六个儿子,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对他们的慈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了。但在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上,却一点也不宽容。因此我们兄弟俩平生对衣食不加挑剔,不会用凶狠的话骂人,不是本性就这样,而是夫人的教育使我们这样的。
  先父解除庐陵县尉职务,前去接受新任命,寄居在历阳。恰逢叔父也解除了毗陵属官的职务,居住在一起的人口很多,家中储备不足。夫人经营处置,辗转变换,使得衣食不致于缺乏。夫人安于贫穷简朴的生活,衣服器用节俭朴素。看到亲族之间竞相崇尚奢华,就像没看见一样。小女儿刚几岁的时候,忽然走失,乳母们悲痛哭泣,大呼小叫。夫人斥骂并阻止她们,说:“如果在(没立丢失),自然能找到,如果确实丢了,你们像这样,将有什么用呢?
  我们兄弟幼小的时候,夫人鼓励我们读书,便在线贴上写道:“我爱勤奋读书的孩子。”又并排写了两行字,一行写“殿前及第程延寿”,(程延寿)是先兄小时候的名字。一行写“处士”。等到先兄考上进士,我自己因为没有才能放弃参加科举考试,这才知道夫人在我们幼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们的才能了。(我们)珍藏夫人的手迹,让子孙知道夫人有着高明的识别力。
  夫人从小多病,跟随先父在岭南做官时,偶然因为乘凉露天睡觉,于是染上了瘴疠。到返回北方的时候,在路上病情加重,叫来医生把脉,医生说可以治好。夫人对他的两个儿子说:“(这是)骗你们的。”临终前一天,吩咐我说:“今天是寒食节,你替我祭祀父母,我明年不能再祭他们了。”壬辰年二月二十八日在江宁去世,享年四十九岁。开始封为寿安县君,后来追封上谷郡君。

  二、附原文:
  上谷郡君家传
  程颐

  先妣夫人姓候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世河东大姓。祖暠,当五代之乱,以武勇闻。父道济,始以儒学中科第,为润州丹徒县令,增尚书比部员外郎。
  夫人幼而聪悟过人,女红之事,无所不能,好读书史,博知古今。年十九,归于我公。事姑舅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德客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先公赖其内勘,礼敬尤至,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
  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己子。治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好为药饵,以济病者。
  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主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予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生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先公罢尉庐陵,赴调,寓居历阳。会叔父亦解椽,比陵,聚口甚众,储备不足。夫人经营转易,得不困乏。夫人安于贫约,服用俭素。观亲族间纷华相尚,如无所见。少女方数岁,忽失所在,乳姥辈悲泣叫号。夫人骂止之,曰:“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
  颐兄弟幼时,夫人勉之读书,因书线贴上,曰:“我惜勤读书儿。”又并书二行,曰:“殿前及第程延寿。”先兄幼时名也。次曰:“处士。”及先兄登第,颐以不才罢应举,方知夫人知之于童稚中矣。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
  夫人自少多病,从先公官岭外,偶迎凉露寝,遂中瘴厉。及北归,道中疾革。召医视脉,曰,可治。谓二子曰:“绐尔也。”未终前一日,命颐曰:“今日百五,为我祀父母,明年不复祀矣。”壬辰二月二十八日终于江宁,享年四十九。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

  三、作者简介:
  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程颐与其胞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小”,宣扬“气禀”说。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4,翻译、《近思录》卷六、17

娶了侯氏后,侯夫人因对待舅姑长辈孝顺而被称赞,与先公也相敬如宾。先公称她是贤内助,对她十分礼敬。但是侯夫人十分谦逊恭顺,自我修养很好,虽然是小事情也不会独断独行,必定会先禀明清楚,才会去做。(她)仁慈易原谅他人,而且十分宅心仁厚,对不是亲生的孩子也十分关爱,丝毫不亚于自己亲生的骨肉。父亲去世的兄弟(多为结拜的)的孩子年小,侯夫人时常探望,曾对他如自己的孩子。她治家有方法,虽不不严厉但人十分听话。不喜欢鞭打下人,对小的奴婢如同儿女。有的孩子有时会对下人发脾气或责罚,她一定会对他说:“贵贱虽然有差别,但人总是一样的。你要是长大时,能做这事吗?”一旦先公因某事情而恼怒,她一定会为先公宽慰思索解决之法。但惟有这些孩子有了过失,她就不掩饰。她常说:“孩子之所以不孝顺的原因,是因为母亲隐瞒他的过错,而他的父亲不知道。”
希望采纳

5,,僦葛氏舍以居。守舍王氏翁姥庸狡什么意思

先妣夫人姓侯氏,太原孟县人,行第二。世河东大姓。曾祖元祖暠,当五代之乱,以武勇闻。刘氏偏据日锡土于乌河川以控寇盗,亡其爵位。父道济,始以儒学中科第,为润州丹徒县令,增尚书北部员外郎。母福昌县太君刁氏夫人。
幼而聪悟过人,女功之事无所不能,好读书史,博知古今。丹徒君爱之过于子。以政事问之,所言雅合其意。常叹曰,某恨汝非男子。七八岁时,教以古诗。曰,女人不夜出,夜出秉明烛。自是,日暮则不复出房闱。刁夫人素有风厥之疾,多夜作,不知人事久之。夫人涕泣,扶侍常连夕不寝。
年十九归于我公。事姑舅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德容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众人游观之所,往往舍所观而观夫人。先公赖其内助,礼敬尤至。而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
仁恕宽厚,抚爱诸庶不已出。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已子。治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汝如此大时,能为此事否。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有小商出未还,而其妻死,儿女散逐人去。惟幼者,始三岁,人所不取。夫人惧其必死,使抱以归。时聚族甚众,人皆有不欲之色。乃别粜以食之。其父归,谢曰,幸蒙收养,得全其生,愿以为献。夫人曰,我本以待汝归,非欲之也。好为药饵,以济病者。大寒,有负炭而击者过门,家人欲呼之。夫人劝止曰,慎勿,为此胜则贫者困矣。
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生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教之之道,不少假也。才数岁,行而踣。家人走前扶抱,恐其惊啼夫人未不呵责曰,汝若安徐,宁至踣乎?饮食常置之坐侧,尝食絮羹者,皆叱止之,曰,幼求称欲,长当何如?虽使令辈不得以恶言骂之。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与人争忿,虽直不偿。曰,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及稍长,常使从善师友游。
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其教女,常以曹大家女戒,居常教告家人,曰,见人则善当如己善,必共成之;视他物当如己物,必加爱之。
先公庐陵赴调,寓居历阳。会叔父亦解篆昆陵,聚口甚众,储备不足,夫人经营转易,得不困乏。先公归,问其所为,叹曰,良转运使才也。所居处之邻妇里姥,皆愿为之用,虽劳不怨。
始寓丹阳,就葛氏舍以居。守舍王氏翁姥 庸狡。前后居者,无不苦之。夫人待之有道,遂反柔良。及迁去,王姥涕恋不已。
夫人安于贫约,服用俭素。观亲族间纷华相尚,如无所见。少女方数岁,忽失所在。乳姥辈悲泣叫号。夫人骂止之,曰,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
在庐陵时,公宇多怪。家人告曰,物弄扇。夫人曰,熟尔。又曰,物击鼓。夫人曰,椎乎,可与之。后家人不敢复言怪,亦不复有,遂获安居。
夫人有知人之鉴。姜应明考中神童第,人兢观之。夫人曰,非远器也。后果以罪废。颐兄弟幼时,夫人勉之读书。因书线贴上,曰,我惜勤读书。儿又并书二行。曰,殿前及第。程延寿,先兄幼时名也,次曰处士。及先兄登第,颐以不才能应举,方知夫人知之于童稚中矣。
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夫人好文,而不为辞章。见世之妇女以文章书札传于人者,深以为非。平生所为诗不过三二篇,皆不曾记。独在历阳时,先公观亲河,朔夜闻鸣雁。为诗曰,何处惊飞起,雝雝过草堂。早是愁无寐,忽闻声传伤。良人沙漠外,羁妾守空房。欲寄文回信,谁能付汝将。读史见奸邪逆乱之事,常掩卷愤叹;见忠孝节义之士,则钦慕不已。常称唐太宗得御戎之道,识虑高远,有英雄之气。夫人之弟可,世称名儒,才智甚高,常自谓不如夫人。
夫人自少多病,好方饵修养之术,甚得其效。从先公官岭外,偶迎凉露寝,遂中瘴厉。及北归,道中疾革。召医视脉,曰,可治。谓二子曰,绐爵也。未终前一日,命颐曰,今日百六为我祀父母,明年不复祀矣。夫人以景德元年甲辰十月十三日生于太原,皇祐四年壬辰二月二十八日终于江宁,亨年四十九。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

6,“黄干往见清江刘清之”的翻译是什么?

释义:宋朝的黄干要去清江拜求刘清之为师。 1.出自: 《宋史·黄干传》 2.原文节选: 黄干字直卿,福州闵县人。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干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时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遂以其子妻干。 3.释义: 黄干去清江拜求刘清之为师。刘清之见到黄干,看他才貌很不一般,婉言对他说:“你是具有远大志向和才能的人,我这里教学条件差,可不是接纳你的地方,希望你到朱熹那里从师学习!”黄干的家规很严,于是他先把去朱熹那里上学的事告诉了母亲,经过母亲允许,当天就到朱熹那里从师学习去了。这天正下大雪,当黄干到达朱熹的家里时,一打问,朱熹外出到别的地方去了。黄干便找了个旅店住下,屋里只有一个又窄又矮的小床,躺下是它,坐起还是它。在等候两个月时间里,从来没有脱过衣服睡觉,为的是不知朱熹什么时候回,他想朱熹一回来就去拜见他。果然朱熹从外地回来了。黄干自见到朱熹,夜间连床都不准备,总是穿着衣服休息,疲倦了,就稍微靠着东西坐一会儿,有时就一直到天亮。朱熹很感动,他对别人说:“直卿意志坚定,能够艰苦地思考,和他相处很有益处。” 4.赏析: 该文章充分表现了黄干勤于好学,刻苦努力的品格。从而得到朱熹的赞赏后拜在门下,不断进步,终成一代文豪。 5.人物简介: 黄榦,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生。自幼聪颖,志趣广远。年十七,父殁。淳熙二年(1175),黄榦往见刘清之求学,清之奇其才,令从朱子授业。

7,古文一段,谁能帮我翻译一下啊

前面几句基本上就是大白话了
黄干,字直卿,是福州闽县人。父亲名叫黄瑀,高宗时期任监察御史,以品行正直闻名。他父亲去世之后,黄干去拜见清江的刘清之,清之认为黄干有奇才,说:你是要成大器的人,时下的这些学问不适合你。于是把他推荐给朱熹,黄干家教很严,禀告母亲之后才立刻前往。当时天下大雪,黄干至崇安拜访,恰好朱熹因事外出。 次年春天朱熹方才归来,黄干自见到他后,便潜心向学,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有时一倚醒来便已天亮。朱熹对人说:“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大概就是这样`

8,宋史黄干传的原文及翻译谁知道/??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父亲黄王禹,在高宗的时候担任监察御史,以行为诚实、正直守道而闻名。
  ‍黄王禹死后,黄干去见清江县刘清之,刘清之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说:“你是将来会成大器的人,现时的学问并不适合于你。”因此,令他去朱熹门下受业。黄干家法严格,于是把这个话告诉他的母亲,当天就去了朱熹那里。当时下大雪,到了后,朱熹因有其他的事而外出,黄干因此而留宿在客栈,睡觉起床都在一榻之上,不解衣而卧有两个月,而朱熹才回来。黄干自从见到朱熹后,晚上不设置床榻,不解衣带,稍疲倦就微坐片刻,一靠坐有时就到了早晨。朱熹告诉别人说“:黄直卿意志坚定,思想苦心积虑,与他相处,甚为有益。”曾经拜访东莱吕祖谦,把从朱熹那里学得或听到的问题请他对证质疑。到广汉人张木式死时,朱熹给黄干的书信上说“:我的道义学业更加孤单了,对你抱有的希望很大。”后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宋宁宗即位之际,朱熹命黄干奉表上奏,补任将仕郎,铨选中后,授予迪功郎,监察台州酒务。服母丧期间,很多学者跟随他一起讲学于他母亲的墓旁。朱熹修建竹林精舍成后,写信给黄干,其中有“将来适当的时候便可请黄直卿代他担任讲席”的话。到编《礼书》的时候,独以《丧》、《祭》二编嘱咐黄干编写,书稿写成以后,朱熹看后高兴地说:“所定立的规模次第,缜密而有条理,它日当取所编写的家乡、邦国、王朝礼,全部仿照这个来更改定稿。”病重之际,朱熹把制服及所写的书授给黄干,手书诀别语说:“我的学术思想就托付在这里,我没有遗憾了。”听到讣告,黄干在心中悼念老师三年后,调任嘉兴府石门酒库监察。

  当时韩..胄刚打算用兵北伐,吴猎被召令赴荆湖北路任将帅,将要赴任之前,以兵事访问黄干,黄干说“:听到人们议论说,现在天下想实施大举深入北伐的打算,果然这样做的话,一定失败。这样什么时候可以进取呢?”吴猎很敬重黄干的名义德行,请他担任荆湖北路安抚司激赏酒库兼准备差遣,事有未当之处,一定心怀忠心,努力力争。

  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举荐他担任临川县令,当年天旱,他劝粜捕蝗极其用力。改任新淦知县,官吏百姓都知道他在临川的政绩,都高兴,不出令而政教行。因提举常平、郡太守推荐,擢升任监尚书六部门,没有上任,改差任安丰军通判。淮西帅司邀请黄干审讯和州狱事,狱事故意存疑而没有判决,黄干释放了囚犯的桎梏而给他饮食,委婉审问,没有所得。一天晚上,梦见井中有人,第二天召捕囚犯审讯他说:“你杀了人,投之于井中,我都知道了,你不要来欺骗我。”囚犯于是惊服,果然在废井底中寻到了尸体。

  黄干不久担任汉阳军知军。正值那年歉收,买进外地的粮米,开常平仓以赈济。制置司下令,想移本军的粟米而禁止他们买入外地的粮食,黄干回答说请待黄干被罢职后再这样施行,到援引鄂州的先例,十分之一告籴于制司。荒政都施行得很有条理。其他附近州县的饥民都集中到汉阳军来,他同样优抚惠顾,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愿意回归的人送给他粮食,不愿意回去的人可做茅屋居住下来,民众因此感到很高兴。黄干所到之地重视兴办学校,优先教化。在汉阳军任职时,即在郡邑治所凤栖山修建学校,立馆收教四方之学士,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四先生的祠庙。因病请求祠官,主管武夷冲佑观。

  不久,黄干起任为安庆府知府,到任的时候,金人攻破光山县,而沿边地区多有敌兵入侵之报警。安庆离光山县不远,民众的情绪因此震惊、恐惧。于是请求朝廷,修筑安庆城池以备战守,没有等到回答,即日动工兴建。城分十二料,先自筑一料,计算其工费若干,然后委任官吏、寓公、士人分料主持承担。集役民兵五千人,每人役作九十天,而按照人户的产钱摊派承担丁役负担,通役二万人,每人服役十天。承担劳役的人轮流进行,暑月天热每月休息六天,每天中午休息一个时辰,到秋天就减少一半休息的时间。黄干每天五更鼓响的时候就上衙署坐堂,负责城壕的官吏至此听他的命令,按照一天的成算授给他们:某乡民若干为役,某乡人夫若干为役,分布给某人的料分,或搬运某处土木,应完成某料的使用;某料民兵、人夫应当更换一批,应给他们几天的钱米。都授命完毕,乃治理府事,受理民事诉讼,接待宾客,检阅士卒,会见僚属佐吏讲究边防利病,然后巡视城邑检查修城之役夫情况,晚上到书院讲论经典史籍。筑城用的杵,用钱监没有铸造的铁,事毕之后就归还仓库。城池完工的时候,恰逢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断。有一上百岁的老婆婆,二个儿子抬着她,许多孙子跟随她,到府衙致谢。黄干用礼仪接待她,命摆酒招待她,又用金帛酬劳她。老婆婆说“:老妇之来致谢,是为了一郡的生灵百姓来感谢知府,知府的赏赐并不是我所希望的。”没有接受就离开了。这一年天大旱,黄干祈祷立刻下雨,未下,早晨就登临郡城的楼阁,望飅山再拜,雨就下下来了。后二年,金人攻破黄州沙窝各个关隘,淮东、淮西都因此震惊,唯独安庆凭依城墙之险如故,泰然自若。接着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巨大的洪暴席卷而来,城邑屹然无虑。舒地一带的人都以为他德高望重,相互称道他说:“没有受到金寇的残暴掳掠,没有淹没于滔滔的洪水,挽救了我们的生命的人是黄父母官。”

  制置使李珏召黄干担任参议官,再次推辞没有接受。接着朝廷命他与徐侨两次改易和州任官,又令他先赴制府禀告议论,黄干即日解印卸任急赴制府。和州民众每天盼望他来上任,说:“就是曾经被邀到我郡审问死囚、感梦于井中有尸的那个人,大概能为我们伸张冤屈了。”

  先前,黄干写信给李珏说:“丞相诛杀韩世忠之后,为了防止意外的变故,专门使用左右亲信之人,往往得罪于天下的公议。世之君子于是从而归咎于丞相,丞相经不住其指责,断然驱逐而去,而左右亲信的小人办事更专断了。平常无事情,法纪纲常紊乱,不过州县之间,百姓受祸。至于军政不修,边地军备废弛,都是这些人所造成的,假若现在大兵压境,还不改革图强,就会大势已去。现在的急务,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大了?”又说“:现在的决策,没有什么比得上用两淮的民众,吃两淮的粟米,守两淮的地方。然而其治策当先明了保伍,保伍明了,就为之建立堡寨,养蓄马匹,制造军器以资助其用途,不过几个月时间,军政即可成功。而且两淮的民众遭受丙寅年之祸危以后,现在听说金人迁徙汴京,没有谁不惊慌失措,有的有抛弃土地、房屋、携妻带子渡过长江的打算,其中也有些勇敢者,又打算伺机而发动叛乱。过去胡海、张军的变乱,其危害胜过了金兵,今天如果不早些为之打算,那么两淮就会一天天地更见荒凉,以致成为废墟,最后一旦遇有紧急情况,就会振臂激奋而起,生乱子。”李珏都不能够接受采用他的意见。

  黄干到任制府,李珏往惟扬视察军队情况,黄干与他一起同行。黄干说:“敌人既已被打退,应当考虑奖赏那些有功的,惩罚有罪的人,崔惟扬能于清平山预先设置义寨,如断金人的右臂,方仪真能措置捍御,不致使军民仓惶奔逃,这两个人应当受到举荐。泗上之战大败,应该斩杀刘倬。某州官吏三人携家奔逃,应当追究治罪,然后上奏朝廷即行了。”这个时候,幕府书馆都是轻薄浮躁空虚的士大夫,官僚小吏士民有出谋划策献计的人,大多受到他们的毁谤抹杀,疏议反驳。将帅偏补,人心不附和,所做的不能建立功业。流民移徙的满布道路,而各机构衙署张罗宴会的没有哪一天空闲过。黄干知道不能与这样的人共事,就从惟扬而归,又辞掉和州知州的任命,仍然请求祠官,闭门谢客,从不参加宴会、舞乐。于是,又告诉李珏说:

  “浮光之战退敌已有两个月,在安丰退敌已有一个月,盱眙也近二十天了,不知我所措置的是怎么一回事,我所施行的是什么防边之策?而边备松弛,又比以前更厉害了,日复一日,还满不在乎地不知道害怕,恐怕这个祸害又不只是今年春天了。

  “过去,你轻信别人的话,进行泗水之役,丧失了军队上万人。优良的将帅,勇敢的士兵,精锐的军队,锐利的武器,不战而沦败于泗水,黄团的老幼男女,被俘虏而杀戮的五六千人,盱眙东西几百里,一下子变为废墟。安丰、浮光的事情,大概与这差不多。我的意思是,不论怎么说,一定须痛切地引咎自责,出宿于外,大戒于国,说:‘这是我的罪过,若有能够指出我的过失的,请速入谏。’每天与僚属及四方的贤士大夫讨论策画,以为后来打算。今回来有五天了,只是听说请总领、运使到玉麟堂欣赏牡丹,召用歌妓宴乐,又听说总领、运使宴赏也是一样的,只听说宴请僚属也是一样的。国人、将士听到这些,难道不痛心愤恨吗?况且,欣赏看到牡丹之红艳,难道不思虑边庭之流血;听到管弦的啁啾之声,难道不思考百姓老幼的哀号;看到楼房栋宇的富丽堂皇,难道不思虑士兵暴露于野的身影;看到饮食菜肴那样丰美,难道就不思虑流亡的民众忍饥挨冻的情形?敌国深入内侵,国内骚动不安,皇上食不甘味,听朝理政不快乐;大臣忧虑担心,不知良策所出。尚书难道就不早晚忧惧,而总是像这样轻松自如,无所事事吗?

  “现在,金兵报浮光之仇的情形又快出现了,他们想以十六县的人众,于四月攻掠浮光,侵夺五关,暂且以一县有五千人参加,就应当有八万人来攻打浮光了,以一万人来割我们的麦子,以五万人来攻夺我们的关隘。我们守关的不过五六百人,岂能够抵挡万人之众呢?那么,关隘不可以防守是肯定的了。五关失守以后,那么蕲州、黄州决不可能保住;蕲州、黄州不能保住,那么,江南就危险了。尚书听到这个话已有几天,然而没有听说有什么施行的对策,不知为什么?”

  其他的话,言辞都很激动,切中要害,李珏的同党、幕僚都很忌妒他,共同诋毁、排斥他。这以后,光州、黄州、蕲州相继失陷,果然像他所预料的那样。于是力求辞职而去,不断地请求祠官。

  不久,黄干又一次被任命为安庆府知府,没有就职,到庐山拜访他的朋友李燔、陈宓,相与盘旋玉渊、三峡之间,俯仰拜谒老师到过的旧迹,宣讲《乾》、《坤》二卦于白鹿书院,庐山南北的士大夫们都会集于此。不久,被召赴朝廷上书奏事,任命为大理寺丞,没有接受任命,被御史大夫李楠所弹劾。

  起初,黄干在荆湖北路幕府任职,奔走于各地关隘,与江、淮各地的豪杰交往,而豪杰往往愿意依附黄干。等到辅佐治理安丰、武安,诸将都诚心归附于他。后来辅佐治理建康,主管汉阳军,其名声日益显著。各位豪杰又深知黄干倜傥有谋略,来到安庆时,又兼任制置幕僚,长淮各地军民之心,全部一心倾向于他。这样的风声一传出,在权位上的人更加妒忌他,又担心黄干入见皇上时,一定直言相告边防的事情,以使皇上的心意感悟,至此,众多僚臣一起排挤他。

  黄干于是回归乡里,学生日益增加,巴蜀、江浙、荆湖之士都有来投他的,编辑礼仪,著写书籍,每天没有闲暇,晚上与他们讲论经典,论说理义,勤勉不倦,借邻寺为住地,朝夕往来,质疑问难请求教益像朱熹讲学的时候一样。不久,任命他担任潮州知州,推辞没有赴任,差遣主管亳州明道宫,过了一个多月就请求辞官归居,诏令同意,特地授予他职为承议郎。死了几年以后,因为门人请求赐谥,又特地赠赐他为朝奉郎,给与他一个儿子为下州文学职,赐谥“文肃”。著作有《经解》、《文集》流行于世。

9,宋代才女为什么多如繁星

  宋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其文治之盛,无论是前之汉唐,或后之明清,都无以匹敌,流风所及,宋代的“才女”也蔚为可观。

  “才女”,通常指那些善于吟诗作赋、通经晓史,或擅长琴棋书画的女子,前者可称为“文才”,后者可称为“艺才”。

  从社会地位来看,宋代的众多“才女”分属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仅以《全宋词》为例,女作者的身份便是“上自皇室、贵族、士大夫之家的妇女,下至宫人、尼、道姑、侍儿、蟀妾、樵女、娟妓等等,为数可观,闺媛作者与艺妓是宋代才女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地域分布来看,宋代才女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由于词是宋代文化的代表,而宋代才女又多精于填词,因此女词人的地域分布与才女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

  才女的成因至少有以下若干方面。
   1.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是根本前提。
   对于宋代经济繁荣与文化发达的关系,学界已有充分的阐述;前面提到的宋代才女与才子们在地域分布上的共同性—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也证明了文化的盛衰与经济的直接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两宋时期最杰出的才女,她们最优秀的作品,都并非出现在“太平盛世”,而恰恰是在政局动荡、国难当头、社会巨变的时期,如北、南两宋之交;尤其是以王清惠等为代表的一批宫廷才女,仅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写作出“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这类悲愤凄绝的词章。难怪人们说“国家不幸诗家幸”。

  2.文化的普及,为女子读书习文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正如陈寅烙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政治、外交上“积弱不振”的宋朝,在文化上却取得了“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之所不能及”的成就。大开科举与重文抑武,使得社会文风兴盛,造成“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翁然大肆,…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的局面,文化变得大众化、世俗化。
   宋代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词,与唐代的诗一样,相当普及,正像王书奴先生所说:“有宋一代,除文人墨客当然能词外,上自帝王将相、公卿臣僚,下至贩夫走卒,以及小家碧玉、坊曲妓女、名门闺秀、女尼女冠,几无一不能作词,最低限度几无一不能唱词。”其实,不仅是词,诗、文、经、史等各种知识的学习都受到重视,为数众多的才女们就在这种文风大盛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

  3.较为自由的生活空间是宋代才女得以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两宋时期,女子还有较大的生活空间,理学的束缚是明清以后的事情。不仅是在国家法制和族规家法中,妇女的地位并未完全丧失。

  4.良好的家庭环境与个人天赋也是女子成才不可或缺的因素。
  家庭是女子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家庭对于女子成才的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5.相夫教子或提高身价是女子习文的利益驱动。
   以“相夫教子”为利益驱动是闺媛类才女习文的特点,艺伎类才女习文则主要是为子满足金钱与才艺交换的需要。
   “相夫教子”是古代社会对女性的职责要求。而且,从事实上看,无论才女的成就多高,也不能博得功名,她们的社会价值只能通过“相夫教子”即以夫、子的社会价值(在当时主要就是功名)来间接地实现。

  6.遣情寄性的内在需要激发了女子的文学创作。
   在宋代才女所从事的文化活动中,诗词的创作是最主要的一种,也是成就最高的一种。这与诗词本身所具备的人文价值、审美功能有直接关系。
   与文、论相比较,诗词具有更强的娱乐功能和渲泄功能,凡是人世间的一切情感、心性,似乎都可用诗词来表达。宋代的闺媛类才女以家庭为主要生活空间,艺伎类才女终日陷身于灯红酒绿之中,单调的生活方式限制了她们的眼界,却保留了她们内心情感的发展空间,她们的欢快、落寞、惆怅,都通过诗词得以抒发。

  从宋代“才女”的具体成才途径来看,两大类才女,一是闺媛类,包括殡妃腾妾、士宦妻女、女尼女冠;二是妓女类,主要是各种歌舞艺伎,她们的成才途径很不相同,‘前者主要靠家庭教育,后者则有赖于职业训练和社会交往。
  1. 闺媛类才女的成才途径
   一般认为儒学文化是极度轻视和压迫妇女的,实际上细分起来应该说儒学的女性文化是良秀杂揉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儒家从不泛泛反对女子读书,女子教育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只是受教育的目的、内容与男子不同,而且越到后来越受局限。

  2. 艺妓才女的成才途径
   称得上“才女”的艺妓,集中在歌妓圈内。宋代的歌妓制度上承唐代,大致分为官妓、家妓和私妓三类。官妓包括军妓和教坊、各级官署的歌妓;家妓是贵族、士大夫之家蓄养,用以歌词俏筋、娱乐的;私妓则指市井妓女①。在社会地位上,她们都属于贱民一类,各有所属,供人消遣。由于职业的需要,她们必须接受专门训练,其中有一部分人受过良好的文化熏陶和严格的艺术训练,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属于艺伎才女。
   职业训练最为系统严格的是官妓。朝廷设有太常礼乐司,京城设有东、西两教坊,专门管理宫廷女乐,负责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工作,用以满足王室和军营的享乐需要。
   家妓和私妓的训练不像官妓那么系统,但也有自己的形式。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扰扰”,纷乱;“觊觎”,非分的企图;“策”,计谋;“之”,助词,的;“秋”,时候,大好时机。 (2)“膺”,胸脯,胸口;“咎”,责备;“兆乃抚膺自咎”(宾语前置句);“必”,假如;“此”,代词,这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