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鬓毛衰中的衰是什么意思,“乡音未改鬓毛衰”,衰应怎么读?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乡音未改鬓毛衰”,衰应怎么读?什么意思?

衰:读作cuī,是减少的意思。 整句意思是: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减少。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思想感情: 这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乡偶书二首

“乡音未改鬓毛衰”,衰应怎么读?什么意思?

2,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什么意思?

释义: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出自《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全诗(节选)如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如下: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如下: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思想主题: 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回乡偶书二首

3,回乡偶书中乡音不改鬓毛衰中,衰怎么读

cuī。 衰有两个读音,shuāi和cuī,这句诗里的“衰”是用来形容鬓发,所以取读音为“cuī”的字义,是鬓发稀疏斑白的意思。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七言绝句。 全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翻译: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及鉴赏: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 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 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衰

4,《回乡偶书》中,是“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拼音是什么?

事实上,各有见解,下面是两个人的分析,都有一些道理,你参考一下吧。我个人习惯念“cuī”

文一: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读“cuī”还是读“shuāi”?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回乡偶书》是贺知章的名作,虽时隔千年,但今天读来仍感人至深,并且它一定会继续留传百世。诗作真切地表达了诗人老年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语言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且发自肺腑、真切自然。我们从呱呱坠地、呀呀学语就开始朗诵这首诗,直到今天的中学课本,还在上,还在学,其间的书几易版本,有的版本就把“衰”的读音注为“shuāi”,有的版本则又把“衰”的读音注为“cuī ”,甚至是去年的课本注为“shuāi”,今年的课本又注为“cuī”,不知明年的课本又将会注什么读音,令基层师生无所适从。

它到底读作“cuī”,还是读作“shuāi”?“衰”的意思在诗中很明了:衰退、疏落。“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就是乡音没有什么改变而两鬓的毛发已经斑白疏落了。不同的版本释义基本相同,注音何以如此迥异?

首先翻开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衰shuāi衰弱:盛~/年老力~/风势渐~。”“衰cuī ①等衰:等次。②同‘缞’;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很显然“鬓毛衰”的意思只能取shuāi的意思,而“cuī”的两种意义无法解得通。

再翻开商务印书馆2004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衰shuāi①衰退、衰弱、衰老。《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战国策·赵策四》:‘而臣~。’②减少。《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③cuī(崔)。等级次第的差别。《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④cuī(崔)。通‘缞’。古代丧服的一种。《荀子·礼论》:‘无~麻之服。’”很显然“鬓毛衰”的“衰”无法取“cuī”的意思,只能取“shuāi”的意思。

另外,纵观古代格律诗,押韵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四句诗大多是一、二、四句或二、四句押韵,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等等,俯拾即是。而标准的为人所共认的一二句或三四句押韵的格律诗的确罕见,真正是鲜为人知,恕我孤陋寡闻,实在找不到。八句诗大多是二、四、六、八句或二、四、六句押韵,如“《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因此,对于诗作,古人所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虽然是指近体诗诗行中的平仄要求,但好像也概括了押韵规则。我想贺知章是唐代诗人,深谙此道,大概不会违背人们所共认的押韵规则,偏偏要去做人们不大认可的事——在一二句押韵,且意思又说不通。所以从押韵的角度看,也只有读“衰(shuāi)”才合常理。很明显“shuāi”与“lāi”韵腹相同,正好押韵,且分别在二四句末尾,完全符合格律诗押韵规则。

再则,请看《广韵》:衰,微也,所追切。折合成今音,应读“ shuāi”。还有,我们都知道“焜黄华叶衰”,“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衰”都读“shuāi”,这是无庸置疑的,那为什么“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不能读作“shuāi”呢?

综上所述,不论从古今意义,还是从押韵规则,本人拙见:“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都应读“shuāi”。而最新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却又将它注音为“cuī”,的确是叫人无所适从。或许他有独到的见解和有力的证据吧?


文二: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选自《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唐作藩,语言学家。


唐作藩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其一)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人大都能背诵,但对“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往往拿不准,或有不同的看法。这里谈点个人的意见。



“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



1.读suō,同“蓑”。《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2.读cuī。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后来又写作“缞”。《广韵·灰韵》:“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置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引申为减退。《广韵·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现在也很少用了。



3.读shuāi。衰微、衰落、衰弱等的意思。《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广韵·脂韵》:“衰,微也。”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



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还是读cuī?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老的意思。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大抵都是ai,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宋元以后,由于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ai;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



因此,无论从字的意义或全诗的用韵来看,这句诗中的“衰”字自然当读为cuī。不仅我们在课堂上这样讲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第1版,68页)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12月第1版,52页)也都注读cuī。



有人说,“衰”念cuī,虽与“回”字同韵,但与“来”字韵腹不同,不能相押。这是现代读音的不同,如上所说,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而在贺知章所处的唐代无疑是同韵相押的。这种古代诗韵本来很谐和,由于历史发展,变得不相押,是很普遍的现象。例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韵脚“花、家”和“蛇、赊”,在唐韵里本同属麻韵,今普通话和一些方言里也分化为不同的韵母了。



有人说,把“鬓毛衰”的“衰”读作shuāi或读同“揣”(chuāi),这首绝句就押韵了。这种主张显然有问题,既不符合字义,也背离古韵及其演变规律。因为古诗韵“平水韵”的灰韵合口字,今普通话没有读-uai韵母的,况且灰韵属蟹摄一等韵,无知、照系声母,因而不可能有演变为卷舌声母的字。只有止摄脂韵合口字,今有读-uai韵母的,如“揣、衰(~老)、帅、率(~领)”等。而这首诗押的是灰韵,而不是脂韵,而且还有“回”字,普通话也不念huái。



有人说,用方言念这首诗的韵脚“回、衰、来”就押韵了,因为方言里保存较多的古音,比如山西平遥话。但我国方言复杂,发展不平衡,各地方言所保持的古音成分也颇不一致。读起古诗来究竟该按哪种方言呢?如用你的平遥家乡话,读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是和谐了。但读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就不见得押韵了,因为平遥方言里“花、家”和“赊、蛇”韵腹也不一致,属于不同的韵(参看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然而,南方某些方言区的人读来又相谐了。又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韵脚“原”和“昏”在平水韵中属元韵,自然相押,而现代南北许多方言(包括普通话和平遥话),二字韵母都不同了。主张用方言读古诗的先生又如何改读才相押呢?



所以,我们赞同国家教委的决定: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在各级各类学校里提倡学习普通话。特别是语文教学,无论念课文(包括古今散文)、朗诵古代诗歌都应该用普通话。凡遇有韵而读来不相押的地方,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古今音的不同。诗歌韵文的时代越古,现在读来不相押的地方也越多,不足为奇。由此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什么意思

语出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少年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然乡音没有改,可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了。
这两句诗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少小”和“老大”对比,既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象感慨悲伤与喜悦之情尽在不言中。“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比,倾吐对人生的慨叹和对故乡的依恋。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万水千山,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依恋故乡之情毫不减弱。

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6,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怎么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衰究竟该读shuai还是cui? 首先说结论,应该读shuai。 然后分析为什么读shuai,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字音和字意。 字音方面,诗最重要的就是押韵,打油诗对联都要押韵,更别说对格律要求严格的唐诗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律绝对于押韵是怎么规定的:“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衰作为韵脚刚好可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很多人说读cui押韵,因为和第一句的“回”押韵,读起来也确实更顺口,但是我们看看上面的律绝规定,“二四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也就是说“衰”和“来”是必须押韵的,“衰”和“回”却是可押可不押的,如果读cui,和“回”确实押韵了,但这不是必须押的,必须压的是“来”,shuai和cui哪个和“来”更押韵?当然是shuai了。 这里顺便说一下发音的变迁,唐朝时“回”“衰cui”“来”其实是都押韵的,在《平水韵》中这三个字同属灰韵;但是到了明清时候的十三辙,uai(衰shuai)和ai(来)属于怀来辙,而ui(回,衰cui)已经属于灰堆辙了;再到1941年国民政府的中华新韵(十八韵),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的中华新韵(十四韵),ai和uai都属于开韵,ui属于微韵,这时候再把衰读cui就不合适了,因为和“来ai”压不上了。 也就是说贺知章写诗的时候衰是读cui的,而且这首诗是一二四句都入韵的,但是根据发音的变迁,我们为了保证律绝的二四押韵,只能读shuai了,这首诗变成首句不入韵了。很多人现在还是读cui,理由是按平水韵也就是贺知章写诗的古音来读,但是你把全诗28个字中的27个都按现代音来读,就把衰按古音来读是不是有些滑稽?如果非按平水韵来读,别的不说,请把“回”“衰”“来”三个字都发古音吧,这样才能保证原诗的韵律,否则二四不押韵就太可笑了。 然后说说字意。 衰 [cuī]〈名〉1.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2.下,从上到下的次序 。〈动〉1.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2.减少 。 这是读cui时的全部释义,这些意思里只有减少能够接近诗的本意,但是鬓毛减少也可能只是单纯的脱发……而且作为减少使用的时候是动词,明显也不合适,难道找儿童问路的时候鬓毛也在减少着吗? 我们再来看看shuai的释义,太多我就不全列出来了,就列这一条:〈形〉2.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 这就很明显了吧,其实字意和字音一样,也是在发展的,很多文言文里的字和现在的意思已经不一样了,衰cui也是,这个读音里所有的字意都已经很少使用了,这个读音都要被淘汰了,2013版新编学生字典里衰只有一种读音了,那就是shuai,所以如果是学生的话,还是按shuai来读吧。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的读音是什么?

衰[shuāi ] 事物发展转向微弱:衰微、衰弱、衰老、盛(shèng )衰、兴(xīng )衰。 经久不衰 [jīngjiǔbùshuāi] 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或幼年期到成年期之间的时期的精神特征;青年人的活力或朝气 造句:这些古老故事的诱人力经久不衰 门衰祚薄[ mén shuāi zuò báo] 门庭衰微,福祚浅薄。 造句:这些年门庭衰微,是的好好改改了。 色衰爱弛 [sèshuāiàichí] 色:姿色、容颜;弛:松懈,衰退。指靠美貌得宠的人,一旦姿色衰老,就会遭到遗弃。指男子喜新厌旧。 造句:入今我色衰爱弛还能做什么。 神经衰弱 [shénjīngshuāiruò] 神经系统机能失调的病,多由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引起,症状是头疼、耳鸣、健忘、失眠、容易激动或疲劳等 造句:这些天忙的我快要神经衰弱了。 红衰翠减[hóng shuāi cuì jiǎn] 红:指花;翠:指绿叶。红花衰败,绿叶减少。形容春尽花残或初秋百花凋谢的景象。 造句: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8,“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的读音是什么?

“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的读音是cuī,意为减少。 出自: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原诗: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释义: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疏落、减少。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扩展资料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贺知章的书法作品被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贺知章墨迹留传很少,其传世书法作品中,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