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为什么也叫百纳衣?,袈裟为什么也叫百纳衣
本文目录索引
1,袈裟为什么也叫百纳衣
袈裟,又称福田衣,将一整块布,切割成长短不一之小布片,纵的缝合之后,再以规定之条数作横的缝合,形状如田,加上是僧宝所穿,所以尊为福田衣。
严格说,百衲衣和袈裟还是有区别的,袈裟的块数是有规定的,而百衲衣则没有规定。
百衲衣,以前一般是修头陀的僧人,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洗涤干净后,加以密缝拼缀而成衣,所以称为“衲衣”,“百”是指数目多的意思。后来,百衲衣成为袈裟的代名词。一般僧人常自称“衲子”或“老贫衲”,也是由此而来。
修禅宗的行者,到处参学,百衲衣是百衲衣,袈裟是袈裟,是分开的。具体的,可以看看梦参法师的《坐地参访》讲座,里面有提到。
祝吉祥如意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2,袈裟为什么也叫百纳衣?
袈裟一词是梵文Kasdya的译音,也可写作"迦裟",是一种佛教僧尼的法衣,因僧衣避免使用青、黄、赤、白、黑等"正色",而用似黑似青、似兰等不正之色故此得名,又称缁衣。据根据佛教的定制,法衣的种类只有三种,总称为"支伐罗(clvara)"。一种称为"僧伽梨(sanghati)",即大衣。用9-25条布片缝成;另一种称为"郁多罗僧(Uttarisanga)",即上衣,用7条布片缝成;还有一种称为"安陀会(Antaravasa)",即内衣,用5条布片缝成。以上"僧伽梨"、"郁多罗僧"和"安陀会"合称"三衣"。后来更有变化,先不多说。
汉传佛教的袈裟缝有衣钩和衣环,现在南传和藏传的袈裟也没有“钩环”,不过这也是戒律所允许的。
衲衣,也称百衲衣,以前一般指用破布缝制的袈裟,所以,僧人又称衲子、老衲。百衲衣现在则指补丁撂补丁的大褂另外据《十诵律》载,衲衣得名于五衲衣,即(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又说,佛祖初度五比丘时就提倡着五衲衣。
其实袈裟和百衲衣还是有所分别的,不过现在都简化了,直接就说袈裟就是百衲衣。并无大碍。只不过精益求精的话,还是差一点。
3,袈裟也叫百纳衣?
百衲衣( 袈裟),因用许多方形小块布片拼缀制成而得名,泛指补丁很多的衣服。但是,中国又称僧衣为“百衲衣”,因为汉族地区有的僧人为了表示苦修,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洗涤干净后,加以密缝拼缀而成衣,通称为“衲衣”,也称功德衣、无畏衣等, 缝制这种僧衣有严格的规定,一般都是用若干条长方形布片缝成,并且只准用类似黑色的布片。一般僧人常自称“衲子”或“贫衲”,即由此而来后来,根据这个百衲的意思,凡是用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的东西,都以百衲称之。
4,袈裟为什么又叫做百衲衣?
原因很简单,以前的袈裟可没有那么漂亮,和尚有化缘一说,他们化的可不止百家饭,还有百家衣。旧时社会,那时候每户人家没有像现在这样衣服成堆,所以能捐助给和尚也就是一些零碎的布头,和尚就把每户人家的布都缝制以来,形成袈裟,这样的袈裟是由成百块布拼凑而成的,所以也叫“百衲衣”。过去出家人生活穷,衣服破了舍不得丢掉,找块补丁补上,补丁多了不可胜数便成了百衲衣。同时也是因为戒律规定要穿坏色衣。目的是不让出家人起贪心。
5,袈裟为什么也叫百纳衣?
僧人用信众捐助或者施与的布料来做衣服,然后因为过去佛教的信众多为基层人民,布料可能零碎和破旧,所以需要把这些布料缝起来穿,有许多缝线,所以叫百衲衣。所以袈裟的样式总有一块一块的纹路。
也形容一些乞丐的衣服。形容贫苦僧人和乞丐一样“着百衲衣,食百家饭”
过去怕小孩夭折,也会问邻居药店碎布做成百衲衣,给孩子穿寓意有大家的福缘,不宜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