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投笔从戎最开始说的是谁,成语“投笔从戎”讲的是谁的故事

本文目录索引

1,成语“投笔从戎”讲的是谁的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郡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不少书。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著名的史书《汉书》就是他们父子俩编撰的。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一天,他正在写字,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于是“啪”的一声把笔摔在地上,叹气说:
“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什么志向谋略,也应当学学当年的博介子和张骞,在外建立功勋,怎么能够长久地把时间花在替人抄写上面呢?!”
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后来皇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派兵出征,班超从军入伍了。他英勇杀敌,大败匈奴,立了战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

成语“投笔从戎”讲的是谁的故事

2,成语投笔从戎最开始说的是哪位古人的事迹?

成语“投笔从戎”最开始说的是“班超”的事迹。“投笔从戎”的意思是:弃文从武,即扔掉手中的笔,去参军,其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具体内容如下:班超年轻的时候,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因为家境不富裕,便找了一个替他人抄书的活,以此来挣钱养家。有一天,他在抄书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厌烦,就把笔摔在地上,说:“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花费大把时间,替他人抄书呢?”听了这番话后,他身边的人,都嘲笑他,说他异想天开,这时,班超感叹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后来,皇帝招兵,班超便丢弃现在的这个工作,从军入伍了。后来他在战场上杀敌无数,立了战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凭借着聪明和勇敢,克服了重重难关,他联络了西域很多国家,从而使汉朝的经济保持了稳定,也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交流。

3,投笔从戒是哪位历史人物

班超。 在汉朝时期,今天的新疆就已经纳入中原政府的治理之下,是丝绸之路的一段重要路线。可是后来因为王莽篡位,匈奴人便趁机驱除了汉朝的力量,迫使西域诸国向匈奴臣服。 后来,光武帝刘秀重新建立了汉朝,史称东汉。那时候,有一个叫做班超的年轻人,他的家里世代都是文人。班超长大后,到了国都洛阳,谋得了一个在官府抄写书籍的职务。 但是每天这样单调的工作,使得班超感到沉闷无聊。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他于是就扔下了毛笔,去谋求军队的职位。 最后,班超以三十六个骑兵为力量,驱除了匈奴人在西域的全部力量,使得汉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系重新恢复,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后人就把班超扔掉毛笔,投身军队建功立业的这一事迹,称为“投笔从戎”。 扩展资料 成语:投笔从戎 [ tóu bǐ cóng róng ]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出处:《后汉书 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出处译文: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戎:军队;从戎:从军,参军。 近义词:弃文就武 反义词:解甲归田 造句:抗战时,许多在学青年毅然投笔从戎,加入抗日行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投笔从戎

4,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班超,望采纳 都有班超、班固
主人公班超
附加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答案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王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③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 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搬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 曾经给官府里当雇工写字,养活家里的人。时间很长,工作很劳累。有一次他停止工作,扔掉笔叹了一口气说:“大丈夫如果没有其他大的志向,也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到边疆去为国家立功,以博取封侯的地位,怎么能长久和笔砚打交道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无知的人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后来,皇上听到了此事,便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

[注释]①徐令:徐县县令。②执:操持,做。③研:通“砚”。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学习) ②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广泛搜寻)

③尝辍业投笔叹曰(停止) ④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罢官)

⑤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报酬)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2、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与“不耻劳辱”中的“耻”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居家常执勤苦。

C.外连横而斗诸候。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两项是( )( )

A.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 B.卿弟安在 C.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D.立功异域 E.豫州今欲何至

4、“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 )

A.家境贫寒,班超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B.家境贫寒,班超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C.家境贫寒,班固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D.家境贫寒,班固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5、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班超、班彪、班固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班超在为人、品行方面有哪三点比较突出?


1、C
2、A
3、B E
4、B
5、(1)班彪与班固、班超是父子关系,班固与班超是兄弟关系。
(2)胸有大志;孝顺父母,在家常做辛苦劳累之事,而且不认为是羞耻的。
望采纳!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搬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 曾经给官府里当雇工写字,养活家里的人。时间很长,工作很劳累。有一次他停止工作,扔掉笔叹了一口气说:“大丈夫如果没有其他大的志向,也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到边疆去为国家立功,以博取封侯的地位,怎么能长久和笔砚打交道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无知的人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后来,皇上听到了此事,便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 都有班超、班固
主人公班超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搬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 曾经给官府里当雇工写字,养活家里的人。时间很长,工作很劳累。有一次他停止工作,扔掉笔叹了一口气说:“大丈夫如果没有其他大的志向,也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到边疆去为国家立功,以博取封侯的地位,怎么能长久和笔砚打交道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无知的人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后来,皇上听到了此事,便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 班超 班超、班固 是班超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节,但品德很好,在家中每每从事辛勤劳苦的粗活,不把干劳苦低下的事为可耻。班超很有口才,广泛阅览了许多书籍。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他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后来,他去见一个看相先生,这人对他说:“尊敬的长者,你虽是一个平常的读书人,但日后定当封侯于万里之外。”班超想问个究竟。这算命的指着他说:“你有燕子一般的下巴,老虎一样的头颈,燕子会飞,虎要食肉,这是个万里封侯的命相。”过了好久,明帝有一次问起班固:“你弟弟现在在哪里?”班固回答说:“在帮官府抄书,以此所得来供养老母。”于是明帝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后来因犯了过失而被免官。
望采纳!!!!!!! 班超

5,投笔从戎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班超。 成语故事: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在异地立下大功,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6,成语“投笔从戎”讲的是谁的故事

投笔从戎
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结构】连动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戎;不能读作“jiè”。

【辨形】戎;不能写作“戊”。

【近义词】弃文就武

【反义词】解甲归田

【例句】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奔赴抗日的前方。

【成语故事】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