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哪两种类型,什么是应急避难所
本文目录索引
1,什么是应急避难所
应急避难最早由地震部门发起,但应急避难所不仅仅适用于地震,所有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都可以进行应急避难,例如火灾、恐怖袭击等。
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类,一类场所设施完善,可供市民生活30天;二类设施较为完善,可供生活10天;三类有基本生活设施,可供临时避难。
发生突发事件不一定要去政府避难所,只要符合面积大于2000平方米,地面平坦、开阔,有厕所、可以搭帐篷的条件,市民都可以避难。
2,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简介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消防措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等11种应急避险功能,形成了一个集通讯、电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为一体的完整网络。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说明政府管理中一个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正在形成。假如发生不可避免的灾害,假如灾难来临,比如地震或火灾等,那么,这些越来越多的“应急避难所”,就将成为一个能为千万人提供生命线的避难场所,成为呵护生命的公园。一般分布在城郊区,一旦发生地震及其他灾害,市民可疏散到附近的紧急避难场所避险。应急避难所必须在闲时利用微救应急逃生模拟平台宣传应急逃生知识,让应急避难所一处多用,提升市民防灾应急意识。
3,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哪些
地震发生时,应远离高大建筑物,树木,大型广告牌;寻找空旷的地方蹲下并双手抱头。像广场,学校操场等这些就是很好的避难场所。
如果地震发生时在室内,要远离高大家具,并躲在坚固桌子或床底下,千万不能跳楼。室内发生地震极容易被掩埋,被掩埋后不要惊慌,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如果地震发生时身处高层建筑(10层以上),超高层建筑(50层以上),反而不用担心,因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抗震级别是最高的。现代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能最大限度抗震;超高层建筑,例如广州塔,上海金茂大厦,台北101大厦等,则采用了最高级别的抗震技术,一般能抵抗8级地震。
4,三类应急避难场所标准
三类应急避难场所标准有以下几点:1、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消防措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等11种应急避险功能;2、需形成了一个集通讯、电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为一体的完整网络;3、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4、一般分布在城郊区,一旦发生地震及其他灾害,市民可疏散到附近的紧急避难场所避险;5、应急避难所必须在闲时利用微救应急逃生模拟平台宣传应急逃生知识,让应急避难所一处多用,提升市民防灾应急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五条 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除采取本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一)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二)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三)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四)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五)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六)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七)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第十九条 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5,如何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共分三部分,突发事件与避难,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和防灾公园规划设计。以国家标准《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为依据,论述了城镇重大突发事件是灾时避难和规划建设城镇避难场所系统的根本原因;规划设计城镇防灾避难场所的依据、程序、方法、注意事项与技术指标;防灾公园在城镇避难场所中的地位、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程序、要求与安全注意事项等。规划设计城镇防灾避难场所“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统筹规划等基本原则,构建城镇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强调城镇灾害综合管理以及国家标准《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在规划设计城镇防灾避难场所中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