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阴历是以月亮,月亮与历法的关系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月亮与历法的关系是什么?

在望远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主要通过肉眼观察月亮和它的运动规律。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每天在自东向西的移动中,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种月亮位相的变化,叫做月相,故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亮的月相变化。中国、埃及、印度和古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两三千年前就测出月相的变化的周期为29天多。很早以前,人们就以月亮的运动周期来作为较长的计时单位——月,也就是今天我们称的月份。 我国古时将月亮也称太阴。因此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月亮很早就被人们引用于社会生活中了。而更长的计时单位——年,则是以太阳的视运动周期,即根据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周期(回归年)来定的,以此制订的历法称为阳历。无论是古中国或是其他文明古国,都测出年长约365.25日。我国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又称四分历,就是因为有这个1/4日的缘故。 月份长以太阴的运动为标准,年长以太阳的视运动运为标准,这种历法就是“阴阳合历”。除古埃及使用太阳历外,其他文明古国都用阴阳历。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成文历法是春秋末年的四分历,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四分历确定1年的长度为365.25日,每19年设置7个闰年,这是当时世界上采用的最为精确的数值。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就是这种阴阳历。 知识点 阴历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农业气象学中,阴历俗称农历、殷历、古历、旧历,是指中国传统上使用的夏历。而在天文学中认为夏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月亮与历法的关系是什么?

2,我国现行的农历是以月亮的运行时间的历法对吗?

你好。
你说的是对的。我国的农历是以月亮的“晦、朔、望、弦”表示一个月。其中“晦”就是月亮全没了,每月三十(二十九)之名。“朔”是月光复苏。每月初一之号。“望”是月与日对望之望。即每月的十五日。初八、初九,月圆其半,谓“上弦”。廿二、廿三,月缺其半,是为“下弦”。月亮完成一个“晦、朔、望、弦”的周期循环,是为一月。完成十二个循环周期,便是一年。

3,关于月球的问题

初一初二看不见月亮!月有阴晴圆缺! 十五的月亮才会圆! 月相是日月黄经差度数(以下的度数就是日月黄经差值)来算的,共划分八种: 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0度; 上峨嵋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上弦(农历初八左右):90度; 凸月(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90度----180度; 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残月(农历十六左右-----农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270度; 下峨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 以上有四种为主要月相为:新月(农历初一日),上弦(农历初八左右),满月(农历十五日左右),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 月亮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的。加上月亮的旋转,白天我们就看不见它了。当然有的时候早晨或者下午会看到,那就是因为它转到我们可以看见它的地方而且太阳的光辉不至于遮掩了它。

4,阴历与月亮的变化关系是什么

按照阴历,从初一到月末,月相分别经历(北半球):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盈凸)—满月 —凸月(亏凸)—下弦月—蛾眉月(残月)—新月,既朔月→望月→朔月。 阴历就是依照月相变化规律制定的(中国农历属于阴阳历),农历月初时,月亮正好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称为新月,或者叫做朔月;农历十五十六时,就是满月,或者叫做望月,如此循环。 扩展资料: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需要27.32天,但是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变化周期,是要滞后于月球公转周期的,月相周期为29.53天,这也是农历中定义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原因。 所以,想了解月相看农历,想了解季节变化看公历,因为两者分别是根据月球和太阳的运转规律制定的,各有优缺点: (1)地球潮汐变化主要受月球引力影响,对古代生活在海边的渔民来说,农历非常重要; (2)地球四季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对古代内陆的农耕社会来说,公历非常重要;

5,月亮和阴历有什么关联?

最早的历法是根据月相变化制定的。月亮的朔望盈亏是一种极明显而准确的时间周期。人们很早就知道了月亮的圆缺变化的规律性。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地球和月亮是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月亮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轨道也是椭圆形轨道,这个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叫白道。白道面和黄道面相交的夹角是5°09′。月亮也有自转,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7.3217天,这叫一个恒星月,是月亮公转的真正的周期,也就是月亮两次通过地球和一恒星连线之间的时间之隔。 可是,月亮不仅绕地球运行,而且伴随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从这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或者由这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周期为29.5306天,这叫一个朔望月。这个周期比恒星月要长一些。 大约5000多年前,居住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撒玛利亚人,根据月亮的运转,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历法。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这种利用月亮圆缺来计算日期的方法,叫做“阴历”、“太阴历”。 可是,这种“阴历”有很大的误差,不能跟月亮的运行同步。后来,巴比伦人把撒玛利亚历修改为每月29天和每月30天相互交替,使月份和月亮运行时间相吻合。巴比伦天文学家更发现每隔19年,太阳和月亮的运转便出现相同的“相位关系”,即19年中最多加7个闰月(每月30天),使历法保持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同步。 世界上用过阴历的国家很多,现在大多改用公历了。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至今还在使用太阴历。它又叫伊斯兰历、希吉米历、回历。 回历的太阴年长度为354天,可是同12个朔望月实际长度354.367日相差8小时48分36秒,如果听其发展,3年后,它的新年将不再是“新月”了。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回历在30个太阴年中,安排了11个355日的闰年,并且把闰年的12月由小月改为大月。 回历的太阴月,大体上同中国旧历相同。但是,我国旧历以日月合朔定每月初一,而回历的历月以月初见定每月初一,这种现象出现在我国旧历的每月初二或初三。因此,回历的初一,相当于我国旧历的初二或初三。

6,为什么阴历有时会有两个相同的月份?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闰月,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 时 48 分 46 秒相差约 10 日 21 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