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又称为什么,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本文目录索引
1,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人体中的肾脏在调节人体水循环和排泄新陈代谢废物方面发挥作用。湿地对地球有着相似的含义,所以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是陆地和水之间的过渡地带。它拥有丰富的陆地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一个任何其他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 它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而完美的动植物群落。因此,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重功能,在抗洪、调节气候、保护水资源、降解污染物、维持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湿地可以抵御洪水。一般来说,湿地位于该地区的洼地,含有大量的泥炭土壤和植物,具有良好的持水能力和致密的不透水层,这使其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洪水,然后长时间排水。湿地是珍稀动物的良好栖息地。湿地生态环境复杂。它适合各种生物,如甲壳类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哺乳动物和植物在这里繁殖。当然,它也适合珍稀鸟类的栖息地。 湿地还有净化污水的功能。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生态和生化过程,是湿地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的综合作用。此外,湿地还可以调节大气成分,因为湿地中丰富的植物群落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使空气更加清新。
2,湿地为什么会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 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 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 湿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同时能吸收有毒物质,净化水质。人体中的肾脏起到调节身体水分循环、排泄新陈代谢废物的作用,这跟湿地对于地球的意义相似,所以湿地被叫作“地球之肾”。 湿地,顾名思义,就是富含水分、湿润的地方。广义的湿地,包括沼泽、湿原、滩涂、泥炭地等水域地带,包括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淡水的或咸水的水体。按照这个定义,全世界湿地的总面积为855.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 科学家为了便于研究,给湿地下了更为精确的定义,即狭义的湿地: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其中,沼泽是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湿地。 湿地的总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为地球20%的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湿地上生活着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一些湿地还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有人把湿地比喻为“天然海绵”,当洪水来临时,湿地可以容纳大量水分——湿地表面被水淹没,底层土壤也充分吸水;到了干旱的时候,湿地保存的水分会流出,成为水源,补给周边河流和地下水。有了湿地,就像给周边区域上了一份水分调节的安全保险,让这些地方抵抗洪水和干旱的能力都大大增强。
3,湿地是什么意思?
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是《湿地公约》作出的,即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包括多种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度带。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 扩展资料 我国湿地 我国湿地植物中以温带成分为主,其属数和种数及所占比例均居首位,这些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其次是世界分布,包括藓类中泥炭藓、水藓等,水生沉水植物金鱼藻、眼子菜、睡莲等,挺 水植物芦苇、 香蒲等, 沼生植物如苔草等。泛热带分布如红树属、 海漆属、 海桑属等, 分布于海南、 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地沿海。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什么是湿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湿地
4,人们常说的湿地是指什么
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 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 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1979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 (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 (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 (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二十多个类型,这个定义目前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称为湿土或水成土(Hydric So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