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一唳思何事,白居易的<池鹤>翻译!!~~~~
本文目录索引
- 1,白居易的<池鹤>翻译!!~~~~
- 2,池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3,闻雁池鹤迎燕三首诗各写出了什么形象特点以及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 4,古诗词在线翻译白话文
- 5,在线古诗词翻译
- 6,)阅读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池鹤》一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
- 7,求古代咏鸟诗3首
- 8,古代咏鸟诗三首翻译
1,白居易的<池鹤>翻译!!~~~~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
2,池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池鹤二首 作者:白居易 (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低回且向林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3,闻雁池鹤迎燕三首诗各写出了什么形象特点以及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闻雁】(韦应物·唐)
在中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传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衬托萧瑟的气氛、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
【池鹤】(白居易·唐)
鹤,性情雅致,形态美丽,素以喙、颈、腿“三长”着称,直立时可达一米多高,看起来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除此之外,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跟仙、道、人的精神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故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高尚品德贤达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鹤为长寿仙禽,经说:鹤寿无量;后世常以“鹤寿”、“鹤龄”、“鹤算”作为祝寿之词。中国人称健寿者长寿白叟,又呼“鹤发童颜”或“鹤寿松龄”,就连惦念离世老人都冠以“驾鹤西游”美意。《池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本诗写法上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这首诗描写了鹤的生活环境和风格的与众不同,突出了它的形态美、色彩美和声音美。以鹤与鸡、鸬鹚、鹦鹉作对比映衬,表现了鹤不事权贵的孤高品格和超凡风姿,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恶
【迎燕】(葛天民·宋)
“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首句一个“咫”字,指八寸,也表现了暮春的转瞬即逝,抒发了作者对春的珍惜之情。“寻常百姓家”借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歌颂了燕子不趋炎附势,不嫌贫爱富的质朴、高尚的品格,表达了燕子对百姓的眷恋。尾句是对燕子勤劳的赞美,也再次表现了人与燕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人幸福隐居生活的写照。
4,古诗词在线翻译白话文
宽衣解带入罗帏, 含羞带笑把灯吹。 金针刺破桃花蕊, 不敢高声暗皱眉。 低吟憋声爽不停, 高潮迭起瘾未过。 等君重振雄风时, 银针重归桃花蕊。 次次扎针深入底, 直咬红唇喊别停。 姑娘意犹情未尽, 咬上一口抬起头。 换姿换势接上次, 干草烈火相遇之。 提枪走马在此时, 天上闪雷鸣阵阵。 姑娘脆啼不休止, 玉口吹箫箫自横。 君之神器玉口出, 直倒黄龙破玉门。
5,在线古诗词翻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赏析
元丰二年,暮冬。会稽山上,微云轻抹;越州城外,衰草连天。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在北归的客船上,秦少游正与一位歌妓举杯话别。数月前,蓬莱阁内一见钟情的往事,此刻已化作缕缕烟云。眼前是夕阳西下,万点寒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客心凄楚,更难舍惺惺相惜的知音。此情此景,令人销魂。万种离情,这会儿都付与赠别的香囊,轻分的罗带。半生来,功名不就,空赢得薄情郎的恶名。此一去,何时重逢?禁不住泪沾城不见,灯火黄昏。
鉴赏
这首《满庭芳》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起拍开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雅俗共赏,只此一个对句,便足以流芳词史了。一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抹”字本意,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的底色之谓。传说,唐德宗贞元时阅考卷,遇有词理不通的,他便“浓笔抹之至尾”。至于古代女流,则时时要“涂脂抹粉”亦即用脂红别色以掩素面本容之义。
按此说法,“山抹微云”,原即山掩微云。若直书“山掩微云”四个大字,那就风流顿减,而意致全无了。词人另有“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的名句。这两个“抹”字,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中之画,画中之诗,可见作者是有意将绘画笔法写入诗词的。少游这个“抹”字上极享盛名,婿宴席前遭了冷眼时,便“遽起,叉手而对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以至于其虽是笑谈,却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作者炼字之功的赞许。山抹微云,非写其高,概写其远。它与”天连衰草“,同是极目天涯的意思: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暮冬景色惨淡的气象。全篇情怀,皆由此八个字里而透发。
“画角”一句,点明具体时间。古代傍晚,城楼吹角,所以报时,正如姜白石所谓“正黄昏,清角吹寒,都空城”,正写具体时间。“暂停”两句,点出赋别、饯送之本事。词笔至此,便有回首前尘、低回往事的三句,稍稍控提,微微唱叹。妙“烟霭纷纷”四字,虚实双关,前后相顾。“纷纷”之烟霭,直承“微云”,脉络清晰,是实写;而昨日前欢,此时却忆,则也正如烟云暮霭,分明如,而又迷茫怅惘,此乃虚写。
接下来只将极目天涯的情怀,放眼前景色之间,又引出了那三句使千古读者叹为绝唱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于是这三句可参看元人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柘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抓住典型意象,巧用画笔点染,非大手不能为也。少游写此,全神理,谓天色既暮,归禽思宿,却流水孤村,如此便将一身微官濩落,去国离群的游子之恨以“无言”之笔言说得淋漓尽致。词人此际心情十分痛苦,他不去刻画这一痛苦的心情,却将它写成了一种极美的境界,难怪令人称奇叫绝。
下片中“青楼薄幸”亦值得玩味。此是用“杜郎俊赏”的典故:杜牧之,官满十年,弃而自便,一身轻净,亦万分感慨,不屑正笔稍涉宦郴字,只借“闲情”写下了那篇有名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其词意怨愤谑静。而后人不解,竟以小杜为“冶游子”。少游之感慨,又过乎牧之之感慨。
结尾“高城望断”。“望断”这两个字,总收一笔,轻轻点破题旨,此前笔墨倍添神采。而灯火黄昏,正由山林微云的傍晚到“纷纷烟霭”的渐重渐晚再到满城灯火,一步一步,层次递进,井然不紊,而惜别停杯,流连难舍之意也就尽其中了。
这首词笔法高超还韵味深长,至情至性而境界超凡,非用心体味,不能得其妙也。
后,秦观因此得名“山抹微云君”
6,)阅读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池鹤》一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
小题1: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2分)小题2: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池鹤的风姿超凡,而且不会去讨好别人。或对比,将池鹤与鸬鹚、鹦鹉进行对比,突出了池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2分)小题3: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2分) 小题1:试题分析:“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小题2:试题分析:赏析诗句的方法可以分成三步: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这两句写的形象是鸬鹚和鹦鹉,鸬鹚的特点是“毛色下”,鹦鹉的特点是“语声娇”,诗歌的主旨是表现鹤清高孤傲,鸬鹚和鹦鹉是用来反衬鹤的清高孤傲的品质。小题3:试题分析: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抓住“怅”字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为什么“怅”?通过对前几联的解读知道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青山云水”象征着归隐的田园生活,但这对作者来说是遥远的,这也让作者怅然。结合这些分析组织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7,求古代咏鸟诗3首
戏鸥
年代:【唐】 作者:【钱起】
乍依菱蔓聚,尽向芦花灭。更喜好风来,数片翻晴雪。
-------------------------------------------------
【江鸥】崔道融
白鸟波上栖,见人懒飞起。为有求鱼心,不是恋江水。
-------------------------------------------------
祝鹊
年代:【唐】 作者:【王建】 体裁:【七古】
神鹊神鹊好言语,行人早回多利赂。
我今庭中栽好树,与汝作巢当报汝
-------------------------------------------------
乌衣巷
作者: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
〖白鹭〗 作者:李白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
8,古代咏鸟诗三首翻译
唐]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赏析】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