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考云 > 知识库 >

中国1996年长三乙火箭首飞失利,航天灾难的最近灾难

本文目录索引

1,航天灾难的最近灾难

1993年8月2日:据信携带着造价高昂的军事间谍卫星的一枚美国大力神4型火箭在从范登堡空军基地起飞约2分钟后爆炸。1994年12月1日:欧洲一枚阿里安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进行第70次发射时,升空后坠入大西洋,价值1.5亿美元的泛美卫星3被毁。1995年1月26日:携带着通信卫星的一枚中国长征二号E火箭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后发生爆炸。1995年10月23日:携有14个试验件的一枚美国大篷车运载火箭在从美国航宇局建在弗吉尼亚的设施起飞45秒后发生爆炸。1996年2月15日:中国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的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发射时,于起飞22秒后发生爆炸。造成6人死亡,50多人受伤,这是世界第五大航天灾难。1996年5月14日:发射侦察卫星的一枚俄罗斯联盟U型火箭在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飞49秒后整流罩过早打开,致使火箭坠毁于哈萨克斯坦境内。1996年6月4日:欧洲阿里安5大型运载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进行首次发射时,于起飞后40秒发生爆炸。1996年6月20日:俄罗斯发射侦察卫星的一枚联盟U型火箭在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起飞50秒后整流罩过早打开,致使火箭坠毁。1997年1月17日:美国一枚德尔它2型火箭在发射一颗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时,于起飞后13秒发生爆炸。1997年5月20日:俄罗斯一枚天顶2型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一颗宇宙号军事卫星时于起飞48秒后出现发动机故障,导致火箭坠毁。1998年8月12日:美国一枚大力神4A运载火箭起飞后不久发生爆炸,火箭连同所带的间谍卫星价值在10亿美元以上。1998年8月27日:携带通信卫星的美国德尔它3运载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进行首次发射时,于起飞后不久化作一团价值2.25亿美元的火球。1998年9月10日:乌克兰一枚天顶2型火箭在发射12颗商业卫星时于起飞后272秒出现计算机故障,导致星箭坠地。1999年7月5日:俄罗斯一枚质子号运载火箭在从拜科努尔起飞后不久出现故障,星箭坠毁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草原上。1999年10月27日:俄罗斯一枚质子号火箭在发射一颗通信卫星时,在从拜科努尔起飞后不久出现故障,星箭坠毁。

航天灾难的最近灾难

2,长三乙火箭首飞失利 外国人怎么知道的

当时中央电视台有现场直播,而且事后还拍了纪录片。当时发射的国际708和紧接着发射的亚太一号都是外国卫星,因此有外国记者在现场。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做了详细报道。3月6日(不到一个月),中国航天报就发表了初步调查结论。 整个事情二十年前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只不过现在居然还有人拿出来编故事。而且居然还有人信。

3,1996年2月15日,中国火箭发射失败的全过程

  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下称“长三乙”)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并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飞行约22秒,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并造成人员伤亡。

  这是长三乙首次发射国际通信卫星,长三乙是当时中国航天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捆绑了4个助推器。“我是长三乙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我们的胆子也够大了,首飞就承担发射一颗国际卫星,全世界公开广播,这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

  但是,“火箭起飞22秒,就像运动员跳高,跨过一个横杆不往上飞就斜掉下去了。”

  那段时光是龙乐豪刻骨铭心的疼,也让这位总设计师“一夜白头”。他说,“那时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痛苦。说实话,我没想到失败得这么惨。”

  因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国际惯例是允许失败的,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失败原因调查清楚。“改进措施是不是有效?你说了不算,要找第三方来评定。我们当时请了美、德、法、英的5个专家来,我跟他们报告了3天,他们非常认可。当时我从事火箭研究30多年了,从经验来看,火箭的总体设计方案没有问题”。

  14年后,龙乐豪谈起这次失败时说,“我没有灰心,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失败,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进研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今后的失败或避免失败。”

  后来,故障原因查明为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面对舆论的压力,龙乐豪带领团队不断推理,反复试验,全面审查了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再次认定正确无疑,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设计、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研制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完成了12类、122项试验,提出44项、256条改进措施,从而确保了后续飞行试验皆获成功。

4,“长征三号乙火箭坠毁事故”到底造成多少死伤

中国在火箭着落点的计算方面,是全球绝对领先,但是这次事故很明显有伤亡,否则不会这么心虚。
但是说伤亡几百人,那就纯属智商不及格。长征三乙火箭,直径也就在3-4米左右,一共有两级,长征三乙总长52米多,平均也就26米多的一个火箭分级,自己用智商想象一下,一个27米长,4米宽的大铁桶,硬砸下来,除非下面是几百个人全部站在一个点,而且刚好都是在熟睡,,才会造成这么大的伤亡。
你自己用卷尺在空旷地量出一个这么大的东西,看有多大的面积,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明白这么个玩意顶多也就伤亡几个人。

5,中国航天有出事过么

从1970年到2008年的38年间,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共计107次,成功100次,7次失败或部分失败,发射成功率为93%。在1994~1996年间曾一度几次发射失败,使我国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声誉处于低谷。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经过一系列质量整顿后终于打了个翻身仗。自1996年10月到目前已连续65次发射成功。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有过的失败,它们是深刻的教训。 1.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在酒泉发射中心进行了第一次发射返回式卫星一号。由于火箭上控制系统中的一根导线暗伤断裂,导致姿态失去控制,飞行试验失败。 2.1984年1月29日长征三号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一颗试验卫星时取得部分成功,然而对于航天发射这种不能丝毫马虎的事情来说也就意味着失败! 3.1991年12月28日 长征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时失败. 4.1992年12月21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E进行发射澳普图斯B2卫星,当火箭起飞后约48秒澳普图斯B2卫星爆炸。 5.1995年01月26日长征二号捆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亚太二号通信卫星时失败。 6.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由于一个电子元器件的失效,使得惯性基准倾斜,火箭按错误的姿态信号进行姿态矫正,导致火箭在飞行22秒以后,触地爆炸,星箭俱毁,发射失败,造成了中国航天史上一次重大事故。 7.1996年8月18日,“长征三号”火箭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未能将“中星七号”送入预定轨道。 但是,在中国航天火箭发射的历史上,还有11次风暴一号火箭的发射却鲜为人知,未被记录到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中。那11次发射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期间进行的,火箭都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那时叫上海机电二局)抓总研制的。 1972年8月10日,风暴一号火箭进行了首次发射,并获得了基本成功,验证了火箭总体设计方案的基本正确,各系统工作协调,为正式发射卫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当时处在"文革"中,左的一套十分流行,好大喜功。只管工程快马加鞭求进度,而不求在技术上吃透,在质量上严格把关。这就导致了科学试验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切实际,必定要遇到挫折。期间,1973年9月和1974年7月进行过两次飞行试验,均未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对质量控制不严,特别是对进行充分的地面试验不够重视,出了故障找客观原因和外部原因多,听不得不同意见。技术吃不透,原因找不准,故障不能准确定位,采取的措施针对性不强。所以在1975年连续两次成功后,又产生了骄傲和轻敌情绪,导致1976年、1978年又有新的故障发生,造成了飞行试验的失败,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 1979年7月28日清晨,风暴一号火箭托举着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3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起飞。火箭一级、二级主机工作正常,但在滑行段飞行中游动发动机推力下降,直至起飞后297秒自行关机。火箭终因飞行姿态失稳在空中自毁。直到1981年9月20日5时28分,火箭点火起飞,经过7分20秒,3颗卫星按照设定的程序逐一与火箭分离,进入各自预定的轨道。一箭三星发射终于获得了成功。在风暴一号的11次发射中,共成功了7次,失败了4次。开拓者一号运载火箭同样经历过两次失败: 2002年9月15日,开拓者一号升空不久就掉下来。 2003年9月16日,开拓者一号没有把卫星送入轨道。最近的一次:2006年10月29日发射的首颗直播卫星“鑫诺2号”失效,卫星无法为地面提供通信广播传输服务。故障原因是卫星上的太阳帆板和通信天线未能展开,但是卫星还能收到地面的指令。这颗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制造,经历了十年研制周期,成本据估算在2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卫星,被修复的机会渺茫,将可能坠入大气层烧毁。 看到这么多令国人心痛的发射失败记录,我想航天人更能感到刻骨铭心的疼痛。航天人要加油,今年还有十几次发射任务,神舟7号将实现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我们不希望看到上述的失败重演为奥运绽放“礼花”,希望你们严谨刻苦工作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使中国真正跨入航天强国行列。我们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相信...

6,中国航天是否死过人

没有哦。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下称“长三乙”)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并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飞行约22秒,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并造成人员伤亡。

这是长三乙首次发射国际通信卫星,长三乙是当时中国航天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捆绑了4个助推器。“我是长三乙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我们的胆子也够大了,首飞就承担发射一颗国际卫星,全世界公开广播,这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

但是,“火箭起飞22秒,就像运动员跳高,跨过一个横杆不往上飞就斜掉下去了。”

那段时光是龙乐豪刻骨铭心的疼,也让这位总设计师“一夜白头”。他说,“那时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痛苦。说实话,我没想到失败得这么惨。”

因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国际惯例是允许失败的,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失败原因调查清楚。“改进措施是不是有效?你说了不算,要找第三方来评定。我们当时请了美、德、法、英的5个专家来,我跟他们报告了3天,他们非常认可。当时我从事火箭研究30多年了,从经验来看,火箭的总体设计方案没有问题”。

14年后,龙乐豪谈起这次失败时说,“我没有灰心,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失败,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进研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今后的失败或避免失败。”

后来,故障原因查明为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面对舆论的压力,龙乐豪带领团队不断推理,反复试验,全面审查了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再次认定正确无疑,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设计、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研制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完成了12类、122项试验,提出44项、256条改进措施,从而确保了后续飞行试验皆获成功。

7,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是怎么发展的?

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年至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

1958年,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成立了 “581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火箭飞了八公里。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1965至1972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8年。

1971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29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1985年,中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88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

1989年1月,“长二捆二号E火箭”正式开工。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1990年9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

1991年1月22日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 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

1992年3月22日,西昌,中国“长二捆”火箭发射澳大利亚“澳星”卫星(美国制造)时失败。

1992年8月14日7时12分,西昌,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顺利起飞,成功地把美国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1”(澳星)通信卫星入预定轨道。

1994年2月22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7年6月,以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05度的赤道上空。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1999年5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经过改进的风云一号气象应用卫星。

1999年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2000年9月,中国自行研制的中国资源二号01星发射成功,此后,又分别发射成功02星和03星,其分辨率比资源一号系列卫星更高,而且形成了三星联网,表明我国卫星研制技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00年10月和12月,两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相继定点于东经140度和东经80度赤道上空。

2000年11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发布《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白皮书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近远期目标。

2001年1月10日至16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神舟”二号无人试验飞船。飞船按照预定轨道在太空飞行近7天,环绕地球108圈,并顺利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神舟”三号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三号顺利完成一系列科学实验,为中国今后的载人航天测控和管理打下了基础。

2002年5月,中国发射成功了第一颗海洋水色水温监测卫星——海洋一号卫星。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5月25日,北斗一号导航系统的第三颗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初步形成了第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进入工程研制阶段,计划2007年实施我国第一次月球探测卫星的发射任务。

2005年10月12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2人(费俊龙、聂海胜)5天飞行试验。

2006年4月,中国发射成功了中国首颗微波遥感卫星——遥感卫星一号等。

2007年10月24日18点06分,中国将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标志中国探月工程迈出了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事业新的一步。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总结: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8,中国的飞天历史

我觉得最早应该是风筝,实际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就是风筝,后来才是气球和滑翔机,然后才是有动力的飞艇、飞机,最后是火箭、航天飞机。
《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在我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万户飞天的记载里面也写着他想利用风筝着陆,足见风筝的价值。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近代,最著名的当属冯如,他最后坠机身亡,英勇献身,可歌可泣。

之后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是抗战中中国空军的勇敢表现,不过与你的要求可能差距比较大。不过用于煽情很合适,因为抗战前期中国空军由于飞机性能差,被日本人打得很惨,牺牲了很多飞行员,地面上的军民也深受日军轰炸之苦,比如著名的重庆惨案。

之后就是解放后的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了,先是地对地导弹,然后是东方红卫星,长征系列火箭进入世界商用发射市场,最终是载人航天。在航空工业上,先是仿制米格15(歼5),米格19(歼6),米格21(歼7),后来自主研制了强五、歼八;引进苏27仿制歼11,最后到国产歼10达到国际3代半水平。



经过多年努力,冯如终于在1909年9月,即世界第一架飞机问世不到6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从而挤身于早期世界航空之林。

冯如这架飞机称为“冯如1号”,与莱特型飞机相似,也是双翼、构架式机身,发动机安装在下翼中央的推进式、鸭式操纵面布局的飞机。其方向舵也像莱特型飞机,但改进了着陆装置,起落架末端安装着4个轮子。

1909年9月21日傍晚,“冯如1号”正式试飞。冯如驾机迎着强风起飞,升至4.5米高,环绕一个小山丘飞行,飞行了约800米,显示了他的飞机具有良好的性能,从而为我国动力载人飞行史谱写了光辉的第一页。当时中西报刊竞相报道。美国《三藩市考察者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冯如的大照片,赞誉冯如为“东方的莱特”,并惊呼“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了!”

1909年10月28日,冯如联合黄梓材、刘一枝、朱竹泉等人,把广东制造机器厂扩充为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并公开招募优先股东和股金。从1909年11月3日至1910年2月19日,仅3个月时间,就招得优先股东67人,股金5875元。

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在三藩市成立后,冯如任总机器师,随即购置制造飞机的成套设备,并重新研制大功率的飞机。不久,新飞机制成,并经过4次改进,但在试飞中仍一再失败。冯如并不气馁。当时他父母多次来信催他回国与家人团聚,他周围亲友也劝他回来。冯如婉谢了亲友,并发誓说:“飞机不成,誓不回国”。

冯如继续研制飞机,但又两试两败。先后6次受挫,而冯如始终奋斗不止。1910年5月,奥克兰东九街359号的厂房突然失火焚毁。经过连续6次失败和厂房失火,公司已耗去资金过公司资本的90%,冯如面临极大的经济困难。他在认真总结历次失败教训,并吸收当时先进经验后,终于在1911年1月研制成功了一架新型飞机,称为“冯如2号”,并于1月18日试飞成功。

1911年1月18日早上,冯如驾驶着“冯如2号”飞机,在奥克兰琼斯街终端,靠三藩市海湾的艾劳赫斯特广场公开试飞。飞机在地面滑行了约 30.5米,即凌空而上,升至约12米高,环绕广场飞行了约1600米后,向三藩市海湾飞去,然后返回,飞越奥克兰郊区的田野,徐徐降落在起飞的广场上。飞行历时4分钟。这是一次完全成功的飞行,冯如的助手们一齐拥上去向他祝贺。中西报纸再一次争先恐后地报道。美国《三藩市星期日呼声报》竟用整版通栏大标题刊出“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并以巨龙、冯如飞机和冯如像作为套题照片,详细介绍了冯如其人其事。

1911年1~2月期间,冯如驾驶飞机在海湾多次环绕飞行,其最高时速为104千米,飞行高度达200余米,性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前往观看飞行的中西人士不可胜数。欧、美各报交口称道:“君之名誉时已飞腾于世界矣。”

1911年2月22日,冯如率助手朱竹泉、司徒壁如和朱兆槐携带飞机和设备乘轮船回国。

1911年10月10日,震撼世界的武昌起义爆发,全国沸腾。11月9日,广州光复,广东革命政府成立,冯如毅然率助手参加革命。并被任命为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长,成为中国第一个飞机长。他立即在广州燕塘建立广东飞行器公司,这是中国国内的第一个飞机制造厂。

经过3个月的努力,于1912年3月,制成一架与“冯如2号”相似的飞机,这也是中国国内制成的第一架飞机,揭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史的第一页。因此,冯如也是我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公开进行飞行表演。冯如驾驶自制飞机凌空而上,高约36米,东南行约8千米。当时飞机运转正常,操纵自如,鼓掌之声,不绝于耳。但冯加急于升高,操纵过猛,致使飞机失速坠地,机毁人伤。医院抢救无效,冯如以身殉国,时年仅29岁。在弥留之际,冯如犹勉励助手:“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可见,冯如为开拓和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奋斗一生,至死不渝,犹嘱后人,继续进取,实可敬佩。

冯如的一生短暂而光辉。他是一位开创和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并为之献身的航空先躯。他的事迹启迪着更多国人和青少年为振兴祖国航空事业而奋斗。

9,中国古代人们尝试飞天的实例是什么?

中国古代(万户)第一个想到飞天 知识点:万户飞天是一个典故,讲述的是一个名叫万户为中国明朝的一个官员,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坐在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想飞向天去,结果摔的粉身碎骨。 主要说明古代人民想飞天的希望。 万户 Jets)一书中提到,“约当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官职为万户,但其姓名没有明文记载,因此后人也把他叫做万户了,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上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上方。他的目标是月亮!” 关于明朝人万户的故事,我国古代的文献资料虽然记述不多,但当时的场景在6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是那样的惊心动魄、令人叹服。 据记载,万户是明朝初期人,原来是一个木匠。由于他喜欢钻研技巧,尤其是对技术发明方面特别痴迷,所以从军后改进过不少当时军队里的刀枪车船。 万户的本领是在明王朝同瓦剌的战事中被发现的。同样对兵器制造很有研究的明朝大将军班背认为,正是因为万户对武器的改良才使得战争取得根本胜利,所以奏请朝廷让万户到兵器局供职。当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之火药已经在军事上初露锋芒,所以万户的前途本该是一片光明的。 但可惜的是,和万户相交甚好的班背将军性情耿直,从不趋炎附势。因得罪右中郎李广太等奸臣而被革职,并幽禁在拒马河上游的深山鬼谷中。 为了从深山里营救出好友班背将军,聪明的万户决定造一只“飞鸟”。但由于其他因素,将军被政敌杀害,救人的计划落空。失去了知己的万户这个时候厌恶了官场和人世间的生活,于是他开始谋划着逃离是非官场和人间,决定到月球上去生活。 在那个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受到很大局限的特殊时代,木匠出身的万户甚至做出了一份很详尽的科学理论计算报告,他认为按照当时的火箭技术,再加之风筝原理的帮助,他一定能在一个时间段内飞到月亮上去。在这个理想主义者的思维世界里,月亮上是没有人心险恶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意愿,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将军班背的遗愿,万户开始潜心研究将军遗留下来的《火箭书》,并用自己的知识给予完善。他仔细阅读了班背的《火箭书》,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火箭,然后画出飞鸟的图形,众匠人按图制造出了飞鸟…… 万户,人类第一个“飞天”人 文献说,在一个月明如盘的夜晚,万户带着人来到一座高山上。他们将一只形同巨鸟的“飞鸟”放在山头上,“鸟头”正对着明月……万户拿起风筝坐在鸟背上的驾驶座位——椅子上。他自己先点燃鸟尾引线,一瞬间,火箭尾部喷火、“飞鸟”离开山头向前冲去。接着万户的两只脚下也喷出火焰,“飞鸟”随即又冲向半空。 后来,人们在远处的山脚下发现了万户的尸体和“飞鸟”的残骸……这个故事后来被记载为“万户飞天”。万户被认为是人类的航天鼻祖。 基姆在书中并没有提到“万户飞天”一事的来源。因此,这还是一个没有完全核实的故事。尽管有这么多的可靠基础,但在国内,至今还没有找到有关“万户飞天”的有关资料。诚然,史科考证的难度很大。封建制度把许多民间的技术创造,划归“三教九流”之列,难以用书面文字形式流传。前面介绍的古代火箭发明这样重大的技术创造,很可能只是因为它牵涉到了皇帝的活动,才在正史中占有25个字的位置。但有关火箭技术本身仍一字未提。